姚志华
课后讨论既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深化教育效果的关键一步。组织课后讨论,可以使受教育者在思想交流和观念碰撞中,把不懂的内容搞懂,把没想通的问题想通,把需要记住的知识记住,达到消化授课内容、交流心得体会、辨析疑难问题的目的。为此,必须抓好课后讨论的三个环节,让官兵在讨论中强化认识、激发热情、深化效果。
拟出高质量的讨论题,是搞好讨论的前提。要围绕教育主题,抓住官兵最感兴趣、最想弄清、最不容易统一认识的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精心设计好讨论题。一是重点要突出。组织讨论不是要求受教育者简单地重复授课内容,而是要进一步深化认识,掌握重点。因此,出讨论题不宜面面俱到,应当突出重点内容,把那些受教育者不领会、不理解就不能达到教育目的的问题提出来。二是开口要适宜。确定讨论题时,大小要适中。题目太大,会使人不知从何说起,讨论起来必然抓不住要害;题目过小,三言两语就可以说清,甚至一句话就能回答,无法充分展开,讨论的价值也不大。因此,出讨论题时既要结合工作和岗位实际限定范围、细化题目,又要留有发挥的余地、拓展的空间。三是难易要适度。讨论题如果太容易,可以直接从教材、文件和笔记本上找到答案,不需要动脑子,这样的讨论意义就不大。同样,题目如果太难,凭课堂所讲的知识难以解答,甚至在补充阅读其他材料、经过大家一起探讨还回答不了,这种题目当然也讨论不起来。因此,出讨论题应该把握好难易度,让大家“跳一跳能够得到”,在听课和学习有关材料的基础上能有效展开讨论。
有了高质量的讨论题,如果组织实施不严密、不得法,讨论也难以取得实效。因此,在讨论中,要善于加强现场引导,及时解决讨论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一是点拨引导破僵局。在讨论中常会出现很长时间无人发言,即使有人发言也寥寥几句,难以入题的“冷场”。究其原因,有的是因为题意不明,不知从何说起;有的是因为很要面子,怕说错被人笑话;有的是因为有上级领导参加,感到紧张,等等。因此,要根据不同原因采取不同措施启发大家积极思考,引导主动开口,可以进一步解释题意,或换个角度提问题,或将大题分解成若干小题;可以安排骨干或指定专人准备带头发言,引导讨论;可以先从大家感兴趣的话题说起,进行“热身”,再逐步引入正题。只有打开僵局,调动人人参与,思想交流才能开展起来。二是纠偏归正治跑题。讨论中发言跑题是经常出现的问题。有的在讨论开头海侃神聊,久久不能入题;有的在讨论中因某个人发言中的一两句话,便横生枝节,越说越远,偏了方向,忘了主题;有的在讨论结尾,感到任务已经完成,离规定的讨论结束时间还有一阵,便不再深挖讨论题,而是闲聊打发时间。为此,在讨论前,要反复讲清题意,指出发言展开的方向;在讨论中,发现游离主题、扯得太远时,要及时点明主题、明确方向、回归目标,及时把发言引到正题上来。三是当好仲裁解争执。讨论中适度的争论有助于帮助受教育者辨明是非曲直、分清优劣正误,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扩大教育成果。但如果争论过度,甚至没理找理、钻牛角尖,就应当及时平息争论,解决争执。为此,首先要查明原因,看争执的焦点是对题意理解不同,还是观点、主张有异,或者是虚荣心过强,碍于面子而感情用事。其次,要把握正反双方的进展情况和辨析深度,及时点拨归纳,提醒双方冷静下来,不要偏离题意,不要把平时的个人成见带到讨论中;也可以先放下争论的话题,脱离热点接触,讨论新的问题,待完全冷却后,再解决尚未解决的问题。
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有些讨论虽然很热烈,大家却感到收获不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组织者不善于小结,讨论到哪里算哪里,讨论成什么样算什么样,虎头蛇尾,不能善始善终。因此,必须重视讨论后的小结。一是梳理好发言观点。经过讨论,受教育者或谈出许多有见地、有价值的观点,或暴露出一些模糊认识。因此,要善于梳理归纳讨论发言,对那些正确的观点,给予肯定;对那些错误的认识,及时纠正;对那些与授课人观点不一致,但无碍大局的观点,可以作为下次探讨的话题。二是查补好授课缺漏。讨论小结要和授课相呼应,特别是授课时讲得较少,讨论中大家却很感兴趣,又确实比较重要的内容,小结时就应适当展开,把小结当成一次补课;对经过讨论未能解决的疑难问题,也要尽量给予回答,一时回答不了,课后仍要继续研究,待下次授课时一并解决。三是总结好讨论情况。表扬那些在讨论中肯动脑筋、积极发言,讲出有见解、有新意观点的官兵。同时,也要对那些厌烦讨论、有抵触情绪、应付了事的官兵进行批评教育,并指出讨论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讨论应注意的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