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彦
梧州是一座美丽的古城。据史料记载,赵光兴建王城,取“苍梧”族之名,故称“苍梧王城”。这是梧州建城之始,也是广西最早的城池,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
古城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河东,河西大都是未被开发的小山丘和田园。当时梧州人有句口头禅:“宁要河东一张床,不要河西一套房。”
行政中心西移后的梧州新貌
至1997年底,梧州市区面积由1955年的100多平方公里,扩大为312.2平方公里,市辖县(市)由1个到4个,全市辖境总面积为12588平方公里。
千年古城的城市中心,由河东转移到河西,这是历史性和战略性的转移,也是顺应改革开放的发展需要。全市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逐步实现了城市中心西移。
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准深圳、珠海、厦门、汕头成立对外开放的经济特区。1984年5月4日,国家确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央又进一步批准沿江对外开放,作为西江的重要城市,梧州享受对外开放的优惠政策。
梧州市领导班子认为这是振兴梧州的好时机,但梧州必须跨江往西发展,实行城市中心西移才有发展余地。城市中心西移,首先要行政中心西移,就要建新的办公大楼,这时的市财政仅够日常开支,是“吃饭财政”,因此,西移计划暂被搁置。
1990年2月,梧州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会议选举梧州市委书记彭伟宗为梧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徐瑞林为市长,宋福民为常务副市长。徐瑞林在就职讲话时说:“上届领导班子认为要发展梧州经济,必须要城市中心西移,要跨江发展,我很拥护,我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敢干,就一定会实现城市中心西移!”
1991年4月,徐瑞林与领导班子成员冒着绵绵细雨,跨江往西进行选址勘察。他们察看了步埠小区、三云小区、东山冲小区,认为这些地方民宅、商店密集,没有开拓余地,后又来到西环路金盏坪环视观察,大家往下俯看,进行讨论,都认为这一带难以成为新办公大楼用地。
1991年4月20日,徐瑞林又一次与领导班子成员来到大塘小区考察,这是一片宽阔的荒地,靠近西江,少有民房,只有占地甚广的水泥构件预制场。徐瑞林非常兴奋,连声喊道:“好地方!好地方!”他走到高处一棵木棉树下,面向西南,大手指着左右两个小山头说:“如果搬掉这两个山头,这里就是建设行政中心的理想位置!”众人左看右看也都感到满意,有人说:“很好,再向西往前行,都是丘陵小山,搬掉就是大片可建楼房的平地!”
就这样,行政中心西移选址定了调。这一天决定了千年古城历史上的走向,也决定了狭小的东城区扩展为更宽广的梧州市区。
梧州市委常委和梧州市人大常委会经过会议讨论,都同意行政中心西移的选址,但如何起步?资金从哪来?领导班子议论纷纷。
徐瑞林首先想到中国房地产开发总公司梧州公司(简称中房公司),这家公司是市属国营企业,在河西占地较多,那大片预制场就是他们所有,而且中房公司资金实力雄厚,还可以向银行贷款(那时不用实物抵押,只须市政府财政担保)。徐瑞林决定借助中房公司之力,建立新行政中心大楼,作为城市中心西移的起点。
1991年4月25日下午,徐瑞林和分管城建工作的张元生来到中房公司,中房公司总经理莫激毅热情地接待了他们。
徐瑞林开门见山地说:“莫总,你也参与了选址,你知道西移后会对公司产生巨大效益,但梧州财政底子很薄,建行政中心需要土地和资金,你们中房公司有什么想法?”
莫激毅笑着说:“选址以后,我们公司也开会研究。中房公司是梧州最大的房地产公司,过去政府也给予许多扶持,要西移,我们应该做出贡献!”
张元生笑着问:“怎么贡献?”
莫激毅认真地说:“如果确定选址大塘片区,中房公司愿意投建大楼,并提供80多亩土地作为行政中心西移用地!”
徐瑞林连声说:“好!好!”
有了中房公司的支持,梧州市加快了行政中心西移的步伐。
梧州市委、市政府把西移的行政中心建设确定为“三号楼”项目,当时国家不许随意兴建楼堂馆所,要建必须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这是梧州行政中心西移的第一个风险。
梧州市成立了城市规划领导小组,组长是徐瑞林,副组长是宋福民、蒙国彦,成员是张元生,以及市计委、市建委、市经委、市外经委、市规划局的主要领导。领导小组负责制订修改总体规划,报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对总体规划下的具体规划讨论审批。
梧州市建委把“三号楼”的设计任务交给梧州市建筑设计院和梧州规划设计院,由梧州市建委副主任、总工程师倪嘉椿带领两院领导和设计人员,分别到沿海地区的先进城市参观考察,收集设计方案。
梧州市建筑设计院和规划设计院共拿出9个“三号楼”设计方案,领导们认为9个方案各有特色,但还未能体现梧州改革开放的气势,未能体现梧州人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要求再作修改。
梧州城市中心西移后的新兴三路
1991年10月,两院30多名设计人员奋战了一个多月,经过严格的筛选,最终将3个设计方案送到市长办公室。梧州市城市规划领导小组经过认真讨论和选择,决定选用梧州市建筑设计院的“三号楼”设计方案(即现在的大楼设计),这个设计方案层高17层,格调朴实、肃穆、庄重,又具有现代特征。
最后,徐瑞林说:“这座大楼确实有气势,但有两个问题,一是资金问题,二是这幢楼比自治区政府大楼还高。”大家再三讨论,决定将层数变为15层,同时降低层高。
1991年11月29日上午,徐瑞林、宋福民带领有关人员到“三号楼”现场,再一次认真勘察,最后确定“三号楼”的具体建设地点。12月初,中房公司便开始了全面平整土地,勘察、钻探地下工程。
12月21日上午8时,张元生、中房公司经理、梧州市建委领导、两个设计院领导、第一建筑公司总经理和梧州市委市政府办公室的领导,汇集在市政府办公大楼新址旁。8时28分,中房公司经理莫激毅打出打桩的手势,一建司黎经理发出打桩开始的口令,奏响了市政府新大楼基础工程施工全面铺开的进行曲。
1992年4月初,徐瑞林任中共梧州市委书记。
1992年4月22日,梧州市第九届人大会议选举宋福民为梧州市市长。
刚上任的宋福民市长认为“三号楼”施工进度太慢,提出要加快施工速度。副市长张元生马上召集一建司和中房公司的领导开会,讨论加快建设大楼的速度。
在13个月的施工中,一建司二工区的职工没有休息过一天,每天施工十多个小时,中房公司的领导和施工现场管理人员,也每天坚持在工地苦战。
1992年底,“三号楼”主体建筑封顶。装修工程,水、电、通风设施安装,道路绿化等施工队伍迅速进场,进行立体交叉作业。施工人员顶着严寒,日夜加班加点赶工期。
1993年6月底,工地全面清场,张元生连续几天在大楼上下巡视检查,边看边指出问题,要求立即整改。6月30日的深夜,工地仍是灯火通明,直至凌晨才撤场。
1993年7月1日上午10时,宋福民在有关领导的陪同下,登上市政府新大楼的15层,从承建单位中房公司的总经理徐立鹏手中接过钥匙,打开办公室的大门。宋福民站在客厅“大展宏图”的壁画前,兴奋地说:“市政府行政中心西移,是城市中心西移走的第一步,接下来还有许多项目要跟着做,必须利用中央给的沿江开放政策,抓紧招商引资。”
1993年8月1日上午9时整,宋福民走进市政府新大楼的大门,轻轻地掀起盖在牌匾上的大红绸布,“梧州市人民政府”这7个大字醒目地出现在人们的眼前。
随后,梧州市政府有关部门全部迁入新大楼办公。
行政中心西移,打响了梧州城市中心西移的第一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