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跞 傅蓓茹
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也是积极心理品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的心理机能,重视人潜能的发挥,把促进人的健康成长、激发与培养人的积极情绪、帮助人获得快乐与成功作为使命。小学是学校教育的起步阶段,教师要根据学科教学的具体内容和这些内容所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合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一、整合学科教学目标,
同步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与学科知识传授
教学目标是教学行动的指南,它为教师选择教学内容提供了根据,为教师组织课堂教学和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提供了准则。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设定,应考虑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注意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知识传授的同步性,注重良好课堂心理氛围的营造。
1.联系生活,细化目标
教学目标要彰显积极心理品质,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更新教学思路,细化教学目标,反思重建教学行为。
以人教版三年级美术上册的“学习画标识”为例,教师对教材进行了创造性的处理,把教学目标细化为三个层次,渗透积极心理品质。首先,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寻找当前生活中存在的標识。然后,引导学生认识各种各样的标识,了解标识的作用、设计理念等。最后,让学生设计标识,进一步了解标识,以此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其体会标识设计的乐趣。这样,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2.融会贯通,整合目标
教学中,教师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以学生为本,认真研读教材,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优质资源,充分关注学生的精神状态,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例如,一位语文教师独具慧眼,把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单元和第六单元的所有课文进行整合,以渗透感恩为主题加以串联,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第一单元以“体会祖国山河的美”为主题,第六单元以“走进田园,感受乡村的美”为主题,先将这两个单元进行对比,虽然描写的都是大自然的美,但山水风景与田园风光都有各自独特的美。再结合以“呼唤和平”为主题的第三单元,告诉学生:世界还不太和平,还有许多国家处在战火之中,那里的人民没有幸福生活和美丽风景,我们能欣赏到这样怡人的风光,是因为拥有和平。这样的整合让教学呈现出一种新的格局,使自然的美丽与战争的残酷形成强烈反差,从而激发学生学会感恩,感恩先烈们用鲜血换来的美好生活,感恩和平带来的幸福,感恩大自然的无私馈赠。
从宏观角度讲,“用教材教”意味着教学不仅教书本知识,还哺育人精神成长;从微观角度讲,“用教材教”意味着引领学生与教材文本对话,并从中汲取精神营养。因此,教师应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整合教学目标,注重积极心理品质与学科知识传授的同步性,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积极心理的发展。
二、重组学科教学内容,
找到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的教学契合点
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具备整合课程资源的能力,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若在学科内容中渗透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教师就要找到学科教学与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契合点,并融入自己的教育智慧,进行积极探索和尝试。
1.智慧解读,探寻内涵
在教学内容中挖掘积极心理品质,需要教师提升专业素养,提高教育智慧,摆脱教材、教参、课标等的束缚,深入解读教材,挖掘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积极心理品质。
以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中的《望天门山》和《饮湖上初晴后雨》为例,教师在深入解读诗人的写作背景后,引导学生比较两首诗的异同,并学习作者的积极心理品质:要像李白一样自信,有远大的理想;也要向苏轼学习,不管成功或失败,都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做一个有智慧的人。
2.重组顺序,提高实效
教学时,教师先要对学情进行研究,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课时与内容,把原本教师讲解的内容尽可能变成适合学生实践操作和合作探讨的素材,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以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的“认识图形(一)”为例,因为大部分学生在上小学前已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有初步的认识,故教师就将教材的顺序(原顺序:第一课时,分类观察,认识立体图形;第二课时,拼摆活动,认识立体图形特征)进行了调整:第一课时,同桌合作比赛搭高,4人小组合作分类、讨论,总结立体图形的特征;第二课时,相同几何体的拼摆,抽象出平面绘图过程。这种由独自拼到两人合作、四人合作拼,经历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但使学生掌握了知识,学到了构建知识的方法,也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了团队意识。
可见,重组教材内容,挖掘积极心理品质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教师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较高的专业素养,并沉下心来钻研,才能有所创造。通过整合后的教材内容,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显著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重建学科教学方式,
构建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的教学模式
教育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本质是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体验,培养健康发展的人。教学中,教师应营造一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让学生自由发声,引导学生探究和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从而渗透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1.合作学习,激发潜能
新课标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就是尊重学生的差异,变差异为资源,让学生的个体行为成为激发潜能的推手,让学生相互学习交流,促进个体心智的成长。
以科学学科为例,对于一些较简单、花不了太多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师可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可以上网收集资料,结合自己对这节课的理解,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多给学生创造机会,并及时点评,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成长与进步。这样的尝试,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上了这种教学模式,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合作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但教师切不可完全放手,要发挥引导作用,适当串联评价,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这样,才能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合作品质的发展。
2.探究学习,提升思维
探究式学习方式是要把教材中的知识,还原成被发现和认识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进行再创造,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以三年级音乐上册的《捉迷藏》为例,教师先用自弹自唱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四季之美;然后将枯燥的歌谱学习改成有趣的游戏形式,让学生在聆听和演唱的过程中用动作去感受节拍、节奏和音高,了解动作与音乐的關系;最后,分角色编创动作,展示编创成果,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表达情感,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探究体验中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学习了韵律、音高的知识,提高了音乐审美能力,锻炼了合作能力,发展了创造能力。
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方式,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快乐学习。这种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识为核心的学习方式,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四、多元学科教学评价,
提高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的有效性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如果学生在学习中能不断地受到激励,得到认可与承认,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那他的内心就会充满喜悦和自信,会更加热爱学习。”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点头、微笑,或者一个鼓励的动作、一句发自内心的赞许,都有助于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1.师评——鼓励学生,因材施教
课堂上,教师应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不同的评价目标,特别是对那些学困生,要给予他们真诚的肯定与帮助,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加以强化。学生如果将教师视为朋友,就能心悦诚服地听从教师的劝勉,找回自信心,有助于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电子书包作为新的教学媒介,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更多可能。在电子书包教学实践中,教师可设置课前预习、明确任务,通过平板电脑向学生发布信息,引导学生上传预习资料。然后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调整教学思路,适时改变课前预习评价;根据学生在预习中的所思所悟因材施教,使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
2.生评——学会尊重,培养个性
英国评价专家通过研究证实:使用自我反馈和同伴反馈的方式对促进学习的效果要好于教师反馈,尤其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更有帮助。
例如,一位美术教师在教学三年级“变幻无穷的形象”时,引导学生对扇子的形象进行联想,让学生利用电子书包中的“分组研讨”功能将作品拍照上传展示,然后大家相互浏览各自的作品,并对其进行点赞、评论,最后统计评选出最受欢迎的三幅作品。这不仅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而且使民主氛围更浓,使学生的参与度更高。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使学生拓宽了学习的视野,激发了学习兴趣和动机,思维更加活跃,有助于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综上所述,学校是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阵地。学科课程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贵在潜移默化,贵在“润物细无声”。教师应当努力提高自身素养,深入研究教材,在教学中适时灵活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健康人格的发展。
(责任编辑 张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