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德慧
[摘要] 目的 思考个性化护理对老年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方法 随机抽取该院2016年2月—2018年2月期间诊疗的12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以数字表法的形式将患者划为A组和B组各60例。A组患者使用常规护理干预,B组患者使用个性化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治疗依从性、血糖值。 结果 B组患者治疗依从性各项指标评分均高于A组,2组患者各数据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饮食治疗为(49.59±6.03)分、药物治疗为(48.95±2.62)分;A组患者饮食治疗为(42.07±2.06)分、药物治疗为(38.65±1.74)分。B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值显著低于A组,2组患者各数据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空腹血糖为(6.4±0.8)mmol/L、餐后2 h血糖为(8.4±1.2)mmol/L;A组患者空腹血糖为(8.8±1.1)mmol/L、餐后2 h血糖为(11.3±2.2)mmol/L。结论 在老年糖尿病患者救治中,个性化护理干预的施行,可在增强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同时,显著改善其血糖值,故存在推广价值。
[关键词] 个性化护理;老年糖尿病;治疗依从性;血糖值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8)07(a)-0116-02
糖尿病即为机体代谢性内分泌综合征,呈现血糖值增高、胰岛素分泌减少等问题,使之在引起代谢紊乱的条件下,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极大威胁。特别是在居民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逐步改善的基础上,饮食结构的调整,为糖尿病罹患率的增加带来“前景”。而因患病群体年龄相对较高,往往存在对基础病认知不足的情况,致使其在难以精准把控救治注意事项的同时,降低自身治疗依从性[1]。对此,随机抽取该院2016年2月—2018年2月期间诊疗的12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思考个性化护理对老年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该院2016.02-2018.02期间诊疗的12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以数字表法的形式将患者划为A组和B组各60例。即A组患者中,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龄上限为90岁,下限为61岁,中位数为(73.85±2.95)岁;病程上限为16年,下限为3年,中位数为(9.18±2.11)年。B组患者中,男性30例、女性30例;年龄上限为88岁,下限为62岁,中位数为(73.92±2.86)岁;病程上限为15年,下限为4.5年,中位数为(9.21±2.14)年。2组患者各数据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A组:涉及血糖控制、血糖监测等内容。
B组:①健康教育。按照患者文化程度,施行健康教育工作,若患者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则可融合简单易懂的文字语言,增强患者对糖尿病的认知;若患者文化水平相对较高,则可以专业的层面,融合言简意赅的语言,使患者能够在精准把控诱病机理、救治机制的同时,逐步提高其治疗依从性;②心理护理。以强调和患者间的沟通交流为导向,做好其负面情绪的引导工作,再借助个性化心理干预措施的施行,对患者负面情绪予以消除。例如:若患者负面情绪因疾病引起,则可在融合血糖控制成功案例的讲述,逐步增强其自我效能,以便可在提高其治愈信心的同时,保证糖尿病救治工作的稳定施行;③用药指导。依据患者血糖值,施行个性化给药方案。据研究证明,相较于降糖药物,胰岛素注射可达到血糖控制的效果,即在患者血糖值较高的状态下,可施行胰岛素注射救治;④饮食指导。叮嘱患者禁止食用甜食,戒烟酒;增加粗粮类食物的摄取;⑤运动指导。依据患者自身情况,执行慢跑、竞走、散步及打太极拳等运动锻炼,再通过科学性运动方案的拟定,逐步增强患者自身抵抗力[2]。
1.3 评价指标
对2组患者治疗依从性、血糖值予以评价。即前者包含饮食治疗、药物治疗、运动治疗、心理治疗等;后者则涉及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
1.4 统计方法
借助SPSS 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组间数据施行χ2检验,以(%)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数据施行t检验,以(x±s)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2组患者治疗依从性
B组患者治疗依从性各项指标评分均高于A组,即2组患者各数据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比较2组患者血糖值
干预前,A组和B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值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干预后,B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值显著低于A组,即2组患者各数据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老年糖尿病(Senile Diabetes)是指>60岁或<60岁但延续至60岁以上患有的糖尿病综合征,具有罹患率高、致死率高的特点。而患者的症状表现却存在以下几点不同,即不典型表现,呈现隐匿性的特点,多面临漏诊的风险,且诸多患者还存在非特异性症状,例如阳痿、外阴瘙痒、视力模糊等;低血糖表现;严重不良反应,例如肾病、眼病和神经病变、心血管病变、泌尿系统感染,极个别患者还存在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的风险。另外,在糖尿病患者饮食指导中,应遵循以下准则,即使患者处于理想体重范围;保证膳食结构的平衡性;食物种类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但应以谷类为前提;对患者每日脂肪摄入量予以控制;禁止食用单糖、双糖或多糖类食物;限制食盐摄入量;少食多餐,且依据定时、定量和定餐的原则;多饮水,禁止饮酒;少食或不食动物内脏、猪油和牛油、肥肉等食物;禁止食用含碳水化合物类甜食,例如甜饼干、杏仁和蜜饯、麦芽糖等[3]。
目前,针对糖尿病患者的救治模式为二甲双胍类药物口服救治、胰岛素注射救治等,而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则是强调患者血糖控制的意义。但因患者心理状态、文化程度等条件的制约,部分患者治疗依从性极差,使之难易做好血糖控制工作。在此过程中,有效的个性化护理模式,能够在减轻患者负面情绪的同时,逐步增强其自我效能,再融合健康教育的方式,显著提高患者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的认知,以便增强其治疗依从性,继而为血糖控制工作的施行创造条件[5-7]。
依该文数据可知,B组患者治疗依从性各项指标评分均高于A组,即2组患者各数据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例如:B组患者饮食治疗为(49.59±6.03)分、药物治疗为(48.95±2.62)分;A组患者饮食治疗为(42.07±2.06)分、药物治疗为(38.65±1.74)分。干预前,A组和B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值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干预后,B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值显著低于A组,即2组患者各数据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B组患者空腹血糖为(6.4±0.8)mmol/L、餐后2 h血糖为(8.4±1.2)mmol/L;A组患者空腹血糖为(8.8±1.1)mmol/L、餐后2 h血糖为(11.3±2.2)mmol/L。
综上所述,在老年糖尿病患者救治中,个性化护理干预的施行,可在增强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同时,显著改善其血糖值,故存在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白严峰.个性化心理护理对农村老年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21):165-166.
[2] 陈桂玉.个性化护理对改善老年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的效果分析[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6,6(9):129.
[3] 朱晓梅.个性化护理对改善老年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8):263-264.
[4] 孙玉玲.个性化护理对改善老年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的效果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6,19(11):148-149.
[5] 高润琴.个性化护理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与妊娠结局影响的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6, 3(41):8202.
[6] 林芬, 高丽娟.老年糖尿病患者个性化心理护理效果的评价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 2014, 36(1):142-144.
[7] 杨俊玲, 徐宇红.个性化护理干预对哮喘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 2012,27(19):1765-1767.
(收稿日期:2018-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