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液体复苏临床疗效观察

2018-12-10 10:40郑少娟林新富
糖尿病新世界 2018年15期
关键词: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郑少娟 林新富

[摘要] 目的 探析I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应用液体复苏的临床效果。 方法 对2016年1月—2018年6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80例I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予以研究,依照随机硬币法分为两组,即对照组(n=40)、实验组(n=40)。两组患者均予以小剂量胰岛素治疗,对照组患者先快后慢补液,实验组患者匀速补液,对两组患者各实验室指标、脑水肿发生率、尿酮转阴时间进行比较。 结果 两组患者血糖、血钾、血钠、血浆渗透压、阴离子间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脑水肿发生率(0.00%)低于对照组患者(1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尿酮转阴时间长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Ⅰ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应用液体复苏的临床效果更加确切,可有效减少脑水肿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 Ⅰ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液体复苏

[中图分类号] R72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8)08(a)-0172-02

I型糖尿病是一种儿童及青少年比较常见的疾病,具有发病急、病情进展快等特点,且易并发酮症酸中毒[1]。在并发酮症酸中毒时,除了予以小剂量胰岛素控制血糖以外,还要加强液体复苏,以此纠正糖、脂肪、水电解质紊乱,逆转酮症酸中毒。然而,过快、过多的液体复苏均会提高脑水肿风险[2]。为此,该文现对2016年1月—2018年6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80例I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予以分析,研究液体复苏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在该院接受治疗的80例I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予以研究,依照随机硬币法分为两组,即对照组(n=40)、实验组(n=40)。对照组中,女患者18例,男患者22例;年龄2~16岁,平均年龄为(8.25±2.26)岁。实验组中,女患者17例,男患者23例;年龄2~16岁,平均年龄为(8.56±2.13)岁。比较分析两组患者上述数据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研究获得了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批,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自愿参加,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予以小剂量胰岛素治疗,即患者扩容后,1条静脉通路输注胰岛素,剂量0.05~0.10 IU/(kg·h),血糖下降速度保持在3~5 mmol/(L·h)之间;1条静脉通路根据患者脱水程度计算24 h或者48 h液体总量,对照组患者先快后慢补液,前8 h快,后16 h慢;实验组患者匀速补液,根据输注总量计算输注速度,输注速度(mL/h)=(24 h维持量+累积损失量-扩容液量)/24。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各实验室指标(血糖、血钾、血钠、血浆渗透压、阴离子间隙)、脑水肿发生率、尿酮转阴时间进行比较。脑水肿判定标准[3]:至少1个主要症状加至少2个次要症状,即可疑为脑水肿,主要症状:①意识改变;②大小便失禁;③不是因为复苏或者睡眠导致心率持续降低>20次/min。次要症状:①头痛;②呕吐;③嗜睡;④舒张压>90 mmHg。

1.4 统计方法

借助SPSS 22.0统计软件处理患者临床数据,用[n(%)]、(x±s)形式表示计数资料与计量资料,并分别给予χ2检验与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各实验室指标情况

两组患者血糖、血钾、血钠、血浆渗透压、阴离子间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比较两组患者脑水肿发生率

实验组患者脑水肿发生率为0.00%(0/40),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2.50%(5/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33 3,P=0.020 9 <0.05)。

2.3 比较两组患者尿酮转阴时间

實验组患者尿酮转阴时间为(24.10±3.54)h,长于对照组患者的(19.12±4.05)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55 3,P=0.000 0 <0.05)。

3 讨论

I型糖尿病是由多种因素引发的全身慢性代谢性疾病,因β细胞破坏引起的胰岛素不足[4]。I型糖尿病患者因胰岛素绝对缺乏,致使糖代谢利用障碍,脂肪蛋白分解加快,致使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具有发病急、病情重、变化快等特点,且易引发脑水肿,后者发生的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严重者可致脑疝形成,甚至死亡。一般而言,脑水肿主要发生于开始治疗的4~12 h,此阶段多以扩容、小剂量胰岛素治疗为主,同时液体复苏也是必不可少的措施。通常情况下,相较于其他原因引起的机体脱水速度而言,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脱水速度较慢,但由于早期抢救过程中可能因静脉过快的输入张力性液体、血糖下降过快等原因致使发生脑水肿或者加重脑水肿。该研究提示,两组患者血糖、血钾、血钠、血浆渗透压、阴离子间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脑水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尿酮转阴时间长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以看出,在1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治疗中,匀速补液的安全性更高,有助于减少脑水肿的发生,临床应用价值非常高,与相关文献报道[5]基本一致。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儿科急症,正确的急诊抢救流程极为重要。在临床中,尽早的液体复苏和纠正脱水是有效抢救的重要所在,抑制酮体再生,纠正电解质紊乱,调节酸碱平衡,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中,成功抢救的关键点为:①补液,纠正脱水,改善循环。②输注小剂量胰岛素,以此有效控制血糖。③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监测患者尿酮、血糖、电解质等指标,预防并发症。在输注小剂量胰岛素时,通常为微量泵泵入0.05~0.10 IU/(kg·h),血糖下降速度应以3~5 mmol/(L·h)为宜。然而,补液速度过快,会引发脑水肿;补液速度过慢,不利于纠正脱水,影响循环改善,为此,适当选择补液方式十分重要,能够有效降低脑水肿发生率,临床应用价值非常高。

综上所述,I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应用液体复苏匀速补液的临床效果更加确切,可有效减少脑水肿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康勉利.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急救与护理新进展探讨[J].实用糖尿病杂志,2018,14(3):37-38.

[2] 张亮.1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突发心跳呼吸骤停的急救护理[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18):145-146.

[3] 陈跃萍,郑锦红.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并血小板减少的抢救及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22):219-220.

[4] 林财威,张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并发休克的液体复苏[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7,45(1):15-18.

[5] 郭红,米尔班,罗新辉.1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液体复苏疗效观察[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14(3):391-392.

(收稿日期:2018-07-01)

猜你喜欢
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八段锦对Ⅱ型糖尿病防治作用的理论探讨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护理分析
妊娠合并糖尿病并发酮症酸中毒患者的临床分析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56例临床护理体会
重组人胰岛素不同给药方式用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