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超 侯兴明 唐立文
摘 要:新形势下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航天领域作为新兴且军地互通性较强的领域,通过军民融合开展人才培养是重要途径和有效做法。本文分析了新形势下有效进入和利用太空、守卫天疆对航天人才的能力需求,评述了当前航天人才军民融合式培养的现状,探讨了航天人才军民融合式培养的措施,为航天人才培养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借鉴。
关键词:新形势;航天人才;军民融合;培养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主席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强调指出,要站在国家安全和民族复兴的战略全局出发,同心协力做好军民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航天领域的军民界限逐渐模糊与淡化,各大强国纷纷在航天领域推进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提高航天领域国家战略能力。习近平主席在2017年视察驻晋部队某基地时着重强调,要努力使太空领域的军民融合发展走在全国全军前列。成就强军事业,要在得人。要充分认清新形势下航天人才的能力需求,切实把握航天人才军民融合式培养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推进航天人才军民融合式培养向更高层次、更广范围、更深程度发展,为建设航天强国,实现强军目标提供人才支撑与智力支持。
一、新形势下航天人才能力需求分析
2018年4月,美国参联会发布新版太空作战条令,首次确立“太空联合作战区域”概念,积极推动太空作战深度融入联合作战,体现了美军备战太空的新动向。我国对太空的探索起步较晚,航天人才培养水平还不够高,人员能力素质距离应对未来太空威胁还有较大差距,难以适应新形勢新要求。
(一)建设航天强国要求航天人才要具备进入太空、利用太空、守卫太空的能力
习主席在2016年4月24日首个“中国航天日”上明确指出“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航天事业是综合国力和大国地位的集中体现,是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基石。“谁能控制空间,谁就能控制地球”“未来战争将以天基为中心”,这些美、俄强国在近几次局部战争及大型演习中得出的结论充分证明太空的重要性。航天人才肩负捍卫祖国高边疆的使命重任,必须具备过硬的进入太空、利用太空、守卫太空的能力。“进入太空”,就是要能够按需快速、及时、有效地进出太空,按要求开展应急航天发射,跟踪测量航天器飞行状态,有效进行回收等。“利用太空”,就是要能够有效利用太空获取所需信息,为地面、海上、空中力量遂行任务提供态势感知、导航定位、信息支援等服务。“守卫太空”,就是要能够采取一定的空间攻防行动,抵御敌方威胁,提高太空资产生存能力。建设航天强国,航天人才必须具备自由进天、充分用天、有效护天的能力。
(二)战争形态的快速演变要求航天人才要具备应对太空安全威胁的能力
当前,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高新技术层出不穷,其在军事中的广泛应用推进着战争形态的加速演变,物理域、信息域、认知域、社会域等多域作战成为未来战争的主要作战样式,对人才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未来太空威胁,航天人才应具备如下能力:一是准备战争的能力。“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战争准备就是战争设计,是对未来战争更加主动、更加全局、更加高端的预测和应对。航天人才应紧紧围绕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深刻把握未来联合作战制胜机理,立足太空、谋略全域设计未来战争。二是遏制战争的能力。“能战方可止战”。当前正是我国由大变强的关键阶段,太空中无数双“眼睛”对我时刻侦察,意欲伺机作乱。只有提高我军太空威慑能力,才能驱敌以避之。三是打赢战争的能力。我航天力量在现代战争中的能力较之世界强国还有一定差距,建设航天强国还有长路要走。航天人才要重点提高应对未来太空安全威胁的能力,以实际行动回答主席的“胜战之问”。
(三)航天装备的迭代发展要求航天人才要具备研制、操作、维修航天装备的能力
在知识爆炸快速更新的当今时代,科技的不断创新促使航天装备更新迭代的速度不断加快,面对航天装备的日趋复杂化、高技术化、多种类化,实现人与武器装备的最佳结合尤为重要。首先,新时代的航天人才要能够参与到航天装备的论证研制中,为国防工业部门提供精准的武器装备研制需求,为应对多样化的太空任务提供装备支撑。其次,航天人才要能够精通航天装备战技性能,熟练进行操作使用,在纷繁复杂的任务当中顺畅灵活地操控装备。再次,航天人才要具备航天装备的维修保障能力,能够有效应对快节奏现代战争中装备的战损、故障,确保装备始终保持良好的战斗状态,确保战斗力的持续输出,为夺取制天权,赢得战争胜利提供坚强有力的保证。
二、航天人才军民融合式培养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在航天人才培养上逐步确立了充分利用军地资源的思路,先后进行了一些融合培养的试点,初步形成了一些融合机制和培养模式,然而从融合的形态、深度、广度上来看,还处于初级阶段,尚存在一些结构性矛盾、体制性障碍和政策性问题,影响航天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发展。
(一)融合式培养的理念初步确立,主动深度融合互动尚有欠缺
“思想有多远,就能走多远”。我国在军民融合的道路上,走过了“寓军于民”“军民结合”“军民融合”等主要阶段,航天人才军民融合式培养理念已基本确立。当前,军地双方都认识到了军民融合的重要性,积极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然而,双方在了解需求、加强互动、积极对接等方面仍存在欠缺,不能形成深度融合聚力发展的强大合力,还停留在军方从地方高校单向引进初级人才的主模式,军方派员下厂跟训、企业派员提供技术支持等辅助模式上,且军方往往都是需求方,地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低。在新时代军民深度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思想指导下,航天人才军民深度融合思想应尽快确立,指引我们在建设航天强国的道路上顺利前行。
(二)融合式培养的机制初步形成,法规政策刚性约束尚需加强
从近年来航天人才融合培养机制的发展来看,逐步走过了吸引优秀地方大学生特招入伍到依托地方大学培养国防生,再到特招入伍和文职人员方式共同引进的机制,在专业技术发展培养上继续深化走开区域内或者业务对口范围内的军地互训、军地指导机制等,融合式培养的体制机制初步形成。然而这种机制有的是军队大单位制定的引进人才政策,有的是小单位与地方企业长期合作形成的局部性、区域性融合,缺乏法规政策的统一指导和刚性约束,对更广范围、更深层次开展航天人才的深度融合培养缺乏具体的指导和规范,不利于形成长期有效、正规有序的机制。
(三)融合式培养的效果逐渐显现,资源利用尚需深度挖掘
随着航天人才军民融合式培养理念的初步确立,培养机制的初步形成,军民融合式培养的效果也逐渐显现,主要体现在当前航天力量中有很多的指揮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具备军地双方的融合培训经历,有的已经成为某一方向的骨干人才,军民融合式培养的效果逐渐凸显。但从整体上来看,军地教育资源的双向共享、深度挖据机制还不够健全,比如还存在信息互通不完全、资源了解不深入、资源共享机制不顺畅等诸多情况,使得军地双方的优势资源对人才培养体系的贡献率还偏低,尚有潜力可挖。
三、新形势下推进航天人才军民融合式培养的措施
航天领域是新时代新形势下国家大力推进军民深度融合的重点领域,人才培养是军民融合的重要方面,因此,航天人才的军民融合式培养具有“双重”属性,是跨军地各方重大改革任务的重要组成。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建设航天强国,必须要在人才培养上创新实践,拿出与时俱进的新举措,推进航天人才军民融合培养深度发展。
(一)搞好顶层设计,形成深度融合的良性互动机制
要按照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总体要求,充分调动各方优势,从着力培养航天领域高素质新型人才的角度出发,依据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从航天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上着重用力,大力激发深度融合和良性互动。
一是要进一步明晰军地人才培养的职能区分。新形势下,军事人才培养形成了军队院校教育、部队训练实践、军事职业教育“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也是军事人才生成的主渠道。航天领域的融合性,航天人才的特殊性,使得航天人才的培养更加需要地方资源的辅助与促进,在航天人才军民融合培养的顶层设计中,一定要始终坚持这一明晰的定位,打破军民二元分离结构,统筹军地教育资源,明晰军地培养重点,实现基于人才培养效果的良性互动。
二是要进一步优化航天人才军民融合培养体系。院校教育应突出航天领域指挥与管理人才培养,充分融合地方高校航天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教学的优势,采取课程嵌入、交流教学、实地实训等形式开展教学。部队训练实践应突出区域性、领域性军地互学互训机制的健全和完善,既要注重军方人才的培养,又要注重采取利益吸引、政策激励与约束等措施吸纳地方专业技术人才融入部队训练,做到“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实现军地主动交互训练。军事职业教育应充分利用电视、网络、微课等媒体形式,军地共同开发建设职业教育平台,完善资源共享机制,从航天人才成长全过程、全方位培养的维度实现深度融合。
三是要进一步形成军民融合育人的文化激励。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与魂,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化是基础。在军民融合领域上,要尽快形成军民融合文化,充分发挥文化的促进、催化作用。对于航天人才的培养,要通过文化激励,从国家战略全局的角度激发军民共育人才,建设航天强国的内在动力,促进形成主动互动,主动融合的高度自觉。
(二)完善法规制度,形成体系完备的多维激励与约束
航天人才的军民融合式培养,涉及军地多方,牵扯人力、物力、财力等,不能光靠空口协调、信用保证,必须成体系建立配套的法规制度,从人才培养的形式、要求、内容、保障、经费、奖惩等多方面予以规范。
一是认真总结既有的经验做法和有益尝试,择其优长转化为相关规定。近年来军民融合式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中,各地区、专业领域形成了一些较好的机制,但尚未广泛推开和进入政策制度,应充分对过往的实践进行总结,把好的经验做法纳入法规制度,传承发扬。
二是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军民融合有效做法加以试点赋以特色转化运用。美、俄等航天强国的“天军”建设都很注重走军民融合发展道路,尤其是在人才培养方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国在深入推进航天人才军民融合培养上,应广泛参考借鉴强国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消化吸收借鉴运用。
三是创新发展符合我国国情和具有中国特色的航天人才军民融合法规制度。创新是发展的核心驱动,是推进航天人才军民融合培养深度发展的不竭动力。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完善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规制度体系,比如建立《航天人才军民融合培养法》等对军地各方予以约束和规范,加以激励和奖惩,势必大大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
(三)盘活军地资源,为深度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集中力量干大事是我党我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总结出的优良经验,对于新兴领域人才培养,特别是在军民融合大背景下航天人才的培养,更要充分集中力量,聚焦发力,全盘共享军地资源,为军民融合人才培养提供强力支撑。
一是建立军地资源信息共享机制。信息互通机制促进军地双方的深入了解,促进军地双方需求实现高效融合。推进航天人才军民融合式培养,首要的就是要了解需求,才能为在哪融、融什么、怎么融提供依据,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各方资源的效益,同时可以避免资源重复建设,全国一盘棋,聚力育人才。
二是畅通军地资源共享渠道。要在法规制度规范的前提下,建立军地资源协同建设与使用管理平台,减少冗余的审批、报告等环节的羁绊,通过法规制度、平台协同等方式畅通军地资源共享渠道的各个环节,在顺畅流程、提高效率、各方满意的前提下畅通共享渠道,促进军地资源共用。
三是提高军地资源共享质量效益。资源的共享,其目的是为培养高素质航天人才服务的,要在共享的实践探索中,建立质量管控机制,形成质量评价办法,通过科学的评价反馈机制,评估各方资源在航天人才培养体系中的贡献程度,为资源的体系化建设,针对性运用提供参考,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央军委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领导小组.习近平关于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 解放军出版社,2016.
[2]U.S.Joint Publication 3-14.Space Operations[R].Joint Chiefs of Staff.U.S. 2018.
[3]梅阳.进一步完善军民融合人才培养研究[J].国防科技,2015(5).
[4]冯国忠.军队院校落实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若干问题[J].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2015(6).
[5]仲彬.谈谈军民融合式军队人才培养工作如何转型升级[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综合版,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