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敏 中国中医科学院 博士
经方乌梅丸出自《伤寒论》,具有温清并举、攻补兼施的功用,其配方寒热共济、辛甘酸苦并用,对于当今群体适用很广,尤其是寒热错杂,病情复杂的症候。
因其无丸药制剂,服汤药酸、苦、辛、麻并举,所以患者难以接受。故笔者介绍制作乌梅丸的具体方法:
乌梅三百枚(约1000克),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炮附子六两,蜀椒四两,桂枝六两,党参六两,黄柏六两。因试做,所以按原方比例缩小了药量,选用原药量的1/5。
乌梅丸中最复杂的就是炮制乌梅这道工序,耗时也最长。乌梅要选用肉质厚的,放在保鲜玻璃盒中,陈醋量没过乌梅,浸泡一昼夜;剥离梅肉,弃核,这道程序要有耐心;剥好的乌梅肉用纱布包,放米上锅蒸至米熟,让乌梅吸收米谷之精气;取出蒸好的乌梅肉,晾晒干,水分越少越好。
称量好的其他药味和乌梅混合,打粉,过筛,当然药粉越细越好,家用或药房的小型打粉机基本可以满足要求。因乌梅丸配方中药物纤维较多,所以需要反复多次打粉,然后过筛,把打不碎的纤维除掉,如干姜中的纤维。
这是制作丸药的最关键环节,蜜的多少决定药丸的质地。蜜多则药丸不成形;蜜少则药丸硬,无法搓丸或服用不便。药粉和熟蜜(炼制好的蜜)按照1:1.2~1.5的比例,根据药粉质地和蜂蜜成分确定比例。
若药粉中淀粉、脂质含量高可缩小蜂蜜量;若药粉纤维含量高可增大蜂蜜量;另外,市售蜂蜜水分含量大,炼蜜时重量丢失大,亦应适当增加蜂蜜量。考虑到乌梅丸药粉质地纤维含量多,脂质少,最终按照药粉和熟蜜1:1.5比例定蜂蜜量。
首先把药粉放于消毒后的玻璃或陶瓷容器中,搅拌均匀,容器容量适当,留出蜂蜜倒置后的空间。
炼蜜时,把蜂蜜倒进铁锅中,先中火熬沸,蜂蜜起泡沸腾,改小火慢慢熬制。旁边放置半碗冷水,至蜂蜜炼制筷子蘸蜜滴入水中成珠不散,蜂蜜颜色略焦黄,立即关火。趁热把炼制好的熟蜜浇在药粉上,迅速用筷子搅拌,如和面一般,让药粉充分接触吸收蜂蜜,等药粉和蜂蜜充分融合,稍晾至手可以接受的温度。
关于熟蜜:经查阅资料,1000克生蜜炼制后出800克左右的熟蜜,根据药粉的重量最终确定生蜜的量。(生蜜重量=药粉重量×1.5÷0.8)
接近成功的最后一步,也最有趣味性。在等散热的时候,准备干净的案板或托盘,底层少涂麻油,防止药条或药丸久置粘连。
晾至手可以接受的热度,就可下手搓条了,否则温度太低,药团变硬不容易搓条。先把药团揪成同等大的小团;接着把小药团搓成拇指粗的药条,放置在准备好的案板或托盘中;等药团都变成长度大致相同的药条后,就可搓丸了。
搓丸时也有小技巧,可以保证药丸大小均匀。首先药条长度、直径大致一致,然后把药条从1/2处揪断,把药条的一半再平分,直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