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姚蕤
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太和医室”第六代传人,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在太和医室的非遗中医药文化馆里陈列着许多历史老物件,他们在诉说着一个中医世家走过百年的故事。其中一组上世纪七十年代所制的家用弹簧沙发,已锈迹斑斑,但它却记忆着祖父姚树棠一生救死扶伤,仁心济世的印迹。
1946年,在太祖父姚兴华的带领下,姚氏全家十余口,从河北武安一路迁徙户口至陕西西安。到西安后,开始置业安家,在东七路买下了一所宅院,到现在也被很多“老解放路”称为“姚家宅院”。那时,两代人重操旧业,开始了太和医室在西安的传承发展。经过了悲喜交加的岁月,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时,祖父姚树棠在西安市红会医院中医科工作,夜晚在家中经常为周边邻里诊病。
在那个物质极端匮乏的年代,祖父时常赠医施药,用一切办法为邻里救治。一位木匠因患重病,求治于祖父,经过治疗病情缓解直至康复,患者为感谢祖父的诊治亲手制作了这组沙发赠送。无论患者怎样推辞,祖父坚持付了二十余元人民币,后来,家中许多家具也出自这位患者之手,祖父每每按价支付,这其中的有些家具并不常用,祖父用这样的方式巧妙帮扶邻里,两家人也因此成为世家之交。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祖父的行事源于其根深蒂固的准则,“用心皆一,普同一等”的行医规范及“将患者作为至亲”的理念,这是医生在医患关系中应有之大义。祖父也是将“认真态度及对事对人用心”作为教导年幼时期我的重点,他秉信,一名未来医者的思维、态度、心性的培养是中医“童子功”的重点。
“医乃仁术”的思想是中医文化的重要特征,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人伦。传统社会关系中,患者与大夫多为相互认识或有血缘乡党的关系,大夫的口碑更多为医术与口碑的双重判断,容易被同一社会群体熟知与接受,健康所托,性命所系。所以,在旧时中医大家多出于民间,为民治所选。
行医,不但要有行医的技术,更要有行医的艺术。“燕姑娘”“张老太太”“太和医室敬赠”……翻阅开祖辈所留处方笺,其中对患者的称呼、措辞如此亲近,不免让人想象出祖父在家中接诊的情景。无论何时,也无论患者何种身份,一直都细心、耐心,并坚持每日补充中医古籍知识,这可能就是一个中医老号能传承百年的核心所在吧。
“医者仁慈,患不猜鄙!”祖辈用行为验证与教导着后代。我作为一名太和医室的第六代传承者,在中医发展面临极大机遇的今天,该如何传承医德,学习与发扬祖辈的经验,是值得我一辈子研究的课题。
左图:三代传人姚兴华的手稿处方笺。右图:四代传人姚树棠问诊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