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明月
摘 要: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我们祖先先哲留给我们的不可多得的财富。古诗词言简意赅,意蕴深远。学生对古诗词飞理解和鉴赏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方面。我们初中语文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要针对学生实际,大力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采用契合学生的方法,组织学生进行赏读,把玩其中的韵味,从而真正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 古诗词 拓展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11-0096-01
古诗词作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让学生诵读古诗词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然而单纯的背诵过于枯燥,反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妨积极展开拓展阅读活动,组织学生参加赏析讲座、专题学习、个性创作等有趣的活动,促使学生激发探究兴趣,更积极地参与到古诗词学习中。
1 举办赏析讲座,提升品位
举办赏析讲座活动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文学品位,促使学生更积极地投入到赏析中。教师可以邀请其他的老师或校外专家参与到赏析讲座中,又或者整理各种资料编辑成多媒体课件,在讲座中展示给学生。这样能让学生从多种角度入手了解诗歌,同时也对各种诗词鉴赏评析流派的相关理论有一定的了解。
《春望》这首诗歌展现了作者在战争年间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体现了沉痛的心情。在教授这首诗歌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专题赏析活动,将中国古代描写战争的诗歌总结在一起加以欣赏。学生在赏析的过程中发现战争题材的诗歌在中国古已有之,诗人不仅展现了战争的场面,还借助这些诗歌体现出了对战争的思考。如《诗经》的《无衣》用“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样的诗句体现出了一种同仇敌忾的气势,表示了作者认为人和对于战争取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杜甫的《兵车行》则展现了一个战争前送行的场面,用“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的悲壮场景体现了战争的残酷,通过“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的议论表达了对于战争的不认同。曹操的《蒿里行》,算得上是“汉末实录”,不仅展现了战争的真实场景,而且也体现了对战争的反思,体现了“圣人号兵为凶器,不得已而用之”的思想。在这样的讲座中,学生对于诗词的理解更为深刻。
学生的语文学习需要教师搭建平台,将学生置于这样的情境氛围中才能自然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经常给学生举办这样的讲座,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感悟,能够有效唤起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同时,组织活动能让学生感受到诗词的博大精深,提升自己的欣赏品位。在参加讲座的过程中,学生也能接触到更多的古诗词,从而积累更多诗词作品,对诗词赏析方法和相关知识点的积累也会增多。
2 探究内蕴文化,专题学习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专题学习,以小组为单位探究诗词中蕴藏的传统文化。教师要给学生一些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尝试主题探究,起到沟通课堂内外的效果,产生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的沟通。
在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后,教师组织学生参加杜甫诗歌专题学习,要求学生阅读杜甫创作的其他作品,并总结杜甫的创作风格,分析其中展现了怎样的思想。学生在总结后发现杜甫的诗歌具有现实主义的精神,杜甫总是用真实的笔墨展现出社会的残酷,体现个人遭遇和时代的不幸,展现民众疾苦。杜甫通过笔下的人物展现出时代的特征,体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统一。学生在总结中认为这种写作方法体现了古人“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理念,诗人认为自己要成为时代的喉舌,要用笔墨展现出真实的社会状态,揭露社会的本质,而杜甫的作品就体现了这一点。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对于杜甫的作品内涵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阅读一些其他作者对杜甫作品进行评价的文章,尝试从其他作者的分析中获得启迪,让自己的专题研究更为深入。如有学者认为《塞卢子》“此杜氏筹边策也”,起到了夹叙夹议,亦史亦论的效果,是“诗史”的典范。
古诗词底蕴深厚,内涵丰富,需要我们悉心品读,仔细感悟。在组织学生进行诗词内蕴文化的探究时,教师还可以和本地文化结合起来,编撰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让学生围绕相关的内容展开思考,这样能促使学生产生热爱家乡优秀文化的好习惯,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3 尝试个性创作,发展创新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促使学生将听说读写结合起
来,相互促进。教师除了可以让学生展开阅读活动,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个性化创作。在尝试创作的过程中,学生对古诗词的格律、典故的运用、意象的展现、修辞手法的运用等都会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水调歌头》是一首作者在賞月思乡过程中创作的诗歌,诗歌不仅展现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体现了对于人生和宇宙的探索和思考。不少学生都十分喜欢这首词,教师可以利用这个机会让学生模仿其创作以“赏月”为主题的诗歌。在学生尝试创作前,教师要先指导学生了解一下关于古诗词格律的问题,了解律诗、绝句的特点,对水调歌头、如梦令等词牌的格式也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创作。如有学生尝试创作了一首七言绝句:“明月高悬闪幽光,旅途茫茫何处乡。低头但见影斑驳,抬头唯余泪闪光。”教师点评认为这首诗能体现旅人望月思念之情,但是在意象的使用上略显不足,诗歌的内容也显得有些老套,在平仄格律上也没有做得很好。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又尝试修改自己的作品,在了解诗歌韵律,探究意象、意境的基础上展开思索,调整词句,尝试创新表达。
个性化的创作促使学生更好地进行古诗词相关知识的自主建构,让不同学生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这样的语文课堂也才会绽放美丽的花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主题创作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可以评选出优秀的作品,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命脉,而语文教学的功能之一是传承文化。教师在组织学生展开古诗词拓展阅读时可以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形式多样的赏读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吸收和传承诗词文化,提高文化品位和道德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