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樱
摘 要:汉语与英语在表达形式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探究中国古诗词的英译时,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这一特点显得尤为突出。中国古诗词作品追求的是用最凝练最精致的文字和词语表达最深远最丰富的意义。因此,在将古诗词翻译成英语时,我们要注意把汉语中含蓄内敛的东西直接明了地翻译出来。
关键词:古诗词 形合 意合 英译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11-0022-02
1 引言
汉语与英语在表达形式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汉语习惯于委婉含蓄,英语则习惯于直截了当。在中国的古诗词中,常可见诗人迂回婉转地表达内在情感,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型随意走,意隐于形,不重视形式结构的严密性,少用关联词语,句子结构松散,各部分关系不明确。而英语民族表达思想以形驭意,意显于形,注重形式结构的严密性,多用关联词语、词形变化、虚词,句子各部分的关系清楚明了。英语的形合,汉语的意合可以通过欣赏古诗词的英译来一窥究竟。从而领略英汉两种语言不同形态的美。
2 英汉两种语言不同形态的美
2.1 形象的可感性
又是离歌,一阙长亭暮。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林逋的《点绛唇》上阕描绘了荒园暮春之景,下阙写离情,借吟咏春草抒写离愁。译文如下:
The farewell song is sung again
When the pavilion sees the twilight wane.
My friend will go away;
North, south, east, west, green grass grows lush along his way.
翻译时,为使“离歌“具有形象性,变原词中的物象单词为含有物象的完整句。把原句的中的简单的名词短语变成有主谓宾结构的完整句子,且使用被动语态,把farewell song(离歌)置于句首起加强作用。
2.2 转换逻辑关系
英语语言往往通过词形变化、句法结构等有形的外显手段来进行形式逻辑;汉语语言词与词的组合,句子与句子的衔接,常常是通过意念的方式来达到辨证思维的目的,句法结构往往以整体意义所引导而呈隐含状态,有时显得松散,但内在逻辑的流动又非常清晰。请看李清照的《南歌子》: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归家时。
此词乃是一首描写归思之作。词中作者李清照以平淡的笔墨巧妙地刻画出自己对亡夫的深深怀念之情。全词从头道来,不温不火,平淡含蓄,但结尾一句感叹却将词人心中那份隐藏已久的悲苦情怀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译者在翻译“天气”和“衣裳”这两个意象,看似是简单的并列关系,但如若直译成old time, weather and old-time clothes, 会令译语读者不能一目了然地看出上下文的联系,造成理解上的障礙。所以应该想办法将其中真正的逻辑关系翻译出来,以便帮助译语读者更好地欣赏作品。译文如下:
On high the Silver River veers;
On earth all curtains are drawn down.
The pillow and the mat grow chilly, wet with tears.
I rise to take off silken gown.
Wondering how old night has grown.
Small is the lotus green on the robe I caress,
And sparse the leaves embroidered in thread of gold.
In old-time weather still I wear my old-time dress.
How different the mood Im in from that of old!
译文将“旧时天气旧时衣”译成In old-time weather still I wear my old-times dress(天气依然,衣裳依旧)。原作中存在的是两个有并列关系的意象——“旧时天气”与“旧时衣”。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后者是主句,前者是状语。如若没有将这层关系译出来,一方面无法与上下译文相应成章,同时也会给译语读者带来理解上的麻烦。
2.3 变“流水型”为“连环型”
汉英句法特点迥异,汉语重“意合”,是“流水型”,以动词为中心,以时间顺序为逻辑顺序,横向铺叙,层层推进,归纳总结;英语重“形合”,是“连环型”,环环联络,有连词痕迹,是“由一到多”的思维方式,以主、谓语为核心,统摄到各种短语和从句,有主到次,递相叠加,结构复杂。在中国古诗词中,汉语的“流水型”表现得更加明显,有些诗句中连动词也缺失,是物象的叠加,即名词的组合。翻译时,应变诗中的“流水型”为“连环型”,即针对没有动词统摄,只有物象罗列的诗句,补充物象间的连词,点明它们的逻辑关系,并补充译出这些物象与诗中前后场景、时间、景色间的关联,设定连续并列物象在诗人笔下的空间位置,与整个语篇形成环环相扣的特点,符合译语读者的阅读口味。请看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片断: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是一首表现“雪中送人”,朋友间深情厚谊的古诗。节选片断描写的是边塞军帐内,把酒话别、酒后送行的情景。节选片断的第二句中罗列了三种边塞乐器,没有任何动词连接,也没有清晰的前后呼应、上下对照的关联,是典型的中式“流水型”表达。为符合译语读者的语言习惯,翻译时,要变“流水型”的物象陈列为“连环型”的物象搭配,注意与前文物象间的联系,并围绕“设宴”为主题,合理安置乐舞物象的位置。译文如下:
A banquet is thrown by the general for the leaving guest,
While music is provided by tribal fiddle, guitar and flute.
The whole camp is enveloped by snow falling in the dark,
And the red standards, being frozen, no longer flutter,
At the east gate of Luntai, we see you off;
As you leave the Tianshan road is filled with snow,
It turns, and you disappear behind the hill,
Only your horses hoof-prints remain in the snow.
譯文中将“胡琴琵琶羌笛”译为While music is provided by tribal fiddle, guitar and flute(其间,有胡琴、琵琶、羌笛的演奏),岁然只是一个while(当…时候),却灵巧地实现了从“流水型”到“连环型”的转变,即从汉语句法角度遵从了汉语习惯依照时间顺序的特点——乐器的演奏时与摆宴饮酒的活动同时发生的,又从英语句法角度实现了英语习惯有连词、重逻辑、主次分明的特点——设宴是主,演奏是次,两者都是为朋友饯行准备的活动。
3 结语
汉语的表达注重的时含蓄内敛,这一点在中国古诗词中的表现尤为明显。古诗词作品追求的时用最凝练最精致的文字和词语表达最深远最丰富的意义。因此,在将古诗词翻译成英语的时,我们尤为注意要把汉语中含蓄内敛的东西直接明了地翻译出来。
参考文献:
[1] 田传茂,扬先明.汉英翻译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 顾正阳.古诗词曲英译文化视角[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8.
[3] 孙蕾.英汉文化与翻译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4.
[4] 傅敬民,张顺梅,薛清.英汉翻译辨析[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