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洁
摘 要: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交互式互联移动教学是网络化翻译教学的一个必然趋向。翻译教学必须积极利用新的技术,采用有效的教法,以提高教学质量。本文尝试以移动互联网平台作为翻译实践教学环境运行为基础开展研究,通过对目前国内翻译实践教学改革当前状况进行分析和讨论,对交互式翻译教学模式及其理论依据、移動互联网在翻译教学模式中的特点及优势方面进行论述?展开对移动互联网新模式下的教学理念探讨,指出发展趋势及当前存在的困难,为构建交互式翻译实践教学模式提供建议。
关键词: 移动互联网 交互式教学法 翻译实践教学
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拓宽了渠道,为开展交互式翻译教学提供了平台与途径。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新媒体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更是为我国高等院校教育的教学实践带来深刻的影响。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交互式互联移动教学是网络化翻译教学的一个必然趋向。翻译教学必须积极利用新的技术,采用有效的教法,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翻译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提供新的思路和条件。
一、翻译实践教学改革现状与发展趋势
从开始逐步引入“多媒体教学”到后来的“网络教学”,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一直是翻译教学改革的一大趋势。目前,教师借助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加入图片、音、视频的幻灯片进行课堂教学已成我国各阶段教学模式的常态。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利用网络手段进行或辅助翻译教学的尝试纷纷开展。利用网络平台可以将翻译教学进行整合、扩大语料资源、开辟第二课堂和促进学生的翻译实践。各种研究和实践证明利用网络手段辅助翻译教学证明可以拓展教学空间,产生良好的功效。2011年封一函教授在《中国翻译》发文《教室网络中的交互式翻译教学》中探讨如何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开展教室网络中的交互式翻译教学实践研究。此项研究引起很多人对此教学模式的关注,网络交互逐步成为翻译教学研究的一个热点话题。然而,传统的计算机网络因为地理位置和接收终端等因素,难以随时随地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条件,翻译教学中的交互过程时效性、灵活性不强。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学生翻译实践机会少,没有经过充分的翻译实践锻炼,实际翻译能力难以保证。同时,部分网络手段都有较高的经济成本或技术要求,整体创建网络教学平台创建价格昂贵。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并与学科教学不断融合,使得课堂教学数据的采集与处理、学习过程的评价与反馈、课堂教学互动和课后的个性化辅导等均发生重大变化,信息化、智能化成为传统翻译课堂转化的趋势。无线通信技术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得泛在学习成为教育技术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泛在学习(Ubiquitous Learning)可以理解为在4A(Anyone,Anytime,Anywhere,Any device)模式下实现的无时无刻、无处不在的学习方式(杨孝堂,2011)。移动互联网为这种泛在学习提供了平台,人们可以借助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通信设备,随时随地通过无线网络获取知识信息、与他人交流互动,著名国际远程教育专家Desmond Keegan(2000)认为:“下一代的学习方式将从远程学习和电子学习向移动学习转化。”2013年美国《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预言在近期发展阶段,移动学习将进入主流应用。“将移动学习用于翻译教学是实现师生交互真正突破时空限制的有效途径,是实现翻译教学泛在化的必然选择。因而,交互式移动教学是网络化翻译教学的一个必然趋向”(王丽,2015)。可见,移动互联网在翻译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是非常值得探讨的趋势。
二、交互式翻译实践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传统的翻译教学更注重知识的传授,特别是源语和目的语之间转换技巧和纠错,而对于宏观语言结构的把握特别是翻译实践能力的重视不足。传统翻译课堂的流程一般是:老师通过导入和举例,从翻译理论和技巧入手,然后布置相关的翻译练习让学生强化和巩固技巧,最后对学生译文进行批改与讲评,给出参考译文和评价标准。然而翻译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学生翻译实践机会少,没有经过充分的翻译实践锻炼,实际翻译能力难以保证。同时,由于脱离了真正的交际语境,翻译人才与社会所需脱节,难以满足信息时代培养翻译人才的需求。由于问题得不到及时回应,学生容易产生焦虑的情绪,甚至丧失对翻译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翻译能力是译者的认知能力、双语能力、思维能力、交际能力和翻译技巧等各种语言文化素质的综合体现,是翻译实践能力与翻译研究能力的综合表现,是一个多维度概念。在翻译实践教学中,要将教师中心模式逐渐转变为教师主导、学生为中心模式,这已经成为翻译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共识。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之上的交互式学习正是一种旨在改善学生理解和自我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学习者的学习与发展发生在与其他人的交往和互动之中,因此要强调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Kiraly(2000)认为翻译教学的本质是交互,是“以增强学习者翻译自主能力的动态性的交互过程”。现代翻译教学模式正朝着由单一到多样、由单维构建到多维构建、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实践、由传统教学手段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创新及应用的方向发展,而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使教师和学生随时随地以丰富形式进行交互,克服传统翻译教学局限于教材或语言现象及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等不足,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使真正的交互性实践教学模式成为可能。
三、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交互式翻译实践教学特点
“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从实践上将移动互联网平台应用到翻译实践教学中,可以开拓翻译教学的空间,切实有效地解决传统教学模式下师生之间沟通不足、课堂教学时间局限等问题,教学时间从固定变为随时,真正摆脱以往教学模式下时空对交互的束缚,呈现多模态、立体化、多维化和个性化的师生互动,使教学变得更加灵活。同时实现更为便利的多维师生互动,更加细致地指导学生的作业,解答学生的疑问,使学生更加热情地参与课堂教学,提高翻译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提高翻译能力的同时,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和分享意识也能够得到培养。以微信、QQ、微博为例,移动互联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具有如下特点:
1.庞大的用户群和覆盖面
根据腾讯公司公布的截至2018年一季度财报,微信用户已达10.4亿。60%的微信用户是年轻人(15-29岁),在城市渗透率方面,一线城市渗透率达到93%,二线城市为69%。在三到五线城市,微信渗透率不到50%,仍然较大的增长空间。2017年三月的数据显示,新浪微博已超越Twitter成为全球用户规模最大的独立社交媒体公司。新浪微博的活跃用户截至2017年12月已增至3.92亿,同期日活跃用户增长到了1.72亿。在这些平台之上,直接继承数以亿计的庞大用户群体,使得业务开展上具有天然的用户优势,同时获得资源的量和途径也是非常巨大的。
2.便捷的信息分享方式
微博、微信是当下发展最快的新媒体形式,与传统新闻网站最大的区别在于其传播速度和便捷性。微博、微信事实上因其便捷性和及时性已经成为全球性的新媒体传播平台。与传统的传播不同,它不但能让每个人分享信息,还能及时、迅速、便捷地和接受者互动。随着3G、4G网络和无线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无论企业个人,只要有介质(手机、平板电脑、台式电脑等),资源就能够在多种终端上跨屏幕使用并激发互动。与传统课堂相比,它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充分具备即时性、情境性、泛在性,极大地延伸了实体课堂,为教与学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
3.传播效果更加直观化和丰富化
新媒体交互功能的最大特色在于,使用它可以及时地与任意一个对象交流,也可以同时与多个人交流。在移动网络平台之上,用户可以通过发送文本、图片、语音和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的信息与好友私聊、群聊,支持双人视频通讯和多人实时对讲。以微信为例,微信可以提供公众平台、朋友圈、消息推送等功能,个人和团体都可以打造一个微信公众号,并实现和特定群体的文字、图片、语音的全方位沟通与互动,用户可以在朋友圈内发布文字、图片、网站链接等信息与好友分享,好友可以进行评论、转发或收藏等;丰富的应用功能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效果融为一体,通过线下各类活动的设计,通过师生互动营造出立体的、动态的、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全方位地接受信息,大大提高教学实效性。
四、移动互联平台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和当前困难
移动互联网为翻译实践教学提供一个泛在化条件,构成一个简便、高效的多模态、一体化的移动交互平台,多种互动模式使交互变得更加灵活通畅。例如教师与学生可以把从网络、图书甚至视、音频等渠道获取的相关的信息资源,随时转发至微信群、朋友圈或微博,并将这些资料按类别添加到课程公众平台高级功能的“关键词自动回复”,将相关问题关键词进行预设添加,学生只要输入关键词,便能准确高效地获取所需资源。对于具体问题或翻译文本可建立临时讨论组用于分组讨论,由各小组自行创建,教师在必要时加入,可以从旁观察学生对译本的讨论以了解学生讨论情况,也可时给予适时指导,给予评价或者回答学生的疑惑。利用移动互联网,可以克服传统翻译教学局限于教材或语言现象,以及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等不足,创造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维度的互动教学环境,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不仅使学生的翻译能力在与他人的主动交互中得到锻炼和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交际能力,从而有效增强翻译教学效果。
当然,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概括来说主要障碍存在于以下方面。
首先,近几年我国宽带互联网络发展极为迅速,但是,现实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如网络速度发展地区不均衡、网络覆盖不全等,而且网络终端设备有限。另外,移动网络平台自身功能目前尚不足以完全满足教学需要,比如微信目前支持的语音素材规格是60秒内,视频和图片规格都有很多限制,每天群发消息的数量也有一定限制,从这个角度说,移动互联公众平台需要进一步完善自身功能,才能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其次,由于“互联网+”发展迅猛,互联网教育与新技术的结合还需要教育工作者进一步实践提高应用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应用能力,才能快速有效地提高互联网教育水平。如何扭转传统教育理念,如何将移动互联网平台与日常课堂教学融合在一起,搭建高效的互联网教育交互平台,从课前准备、教学热身、课堂教学过程、课后后续实践等各环节,打造更为合理的交互式翻译实践教学模式,依赖于教师在教学中大胆尝试和研究。同时,因为教师在课外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课程资源的准备和建设,所以需要形成教师团队进行分工合作,更合理地利用资源。
最后,对学生利用移动互联网的学习监督和管理是一个难题。如自控力较弱的学生利用移动设备学习时容易将注意力转移到网络游戏等学习外的东西。作为账号管理者的教师难以得知每条推送的信息到底被多少人有效阅读,或者具体哪些学生在朋友圈和微博上加以分享和评论。如何掌握移动学习覆盖面和效果的评价还需要进一步制定相应规则。如将学生的网络学习行为纳入考核或评价体系,对学习者自觉地利用有效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督促等。
五、结语
在当今移动网络信息时代,翻译教学必须积极利用新的技术,采用有效的教法,以提高教学质量。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交互式翻译教学模式是一个极具推广价值的方法,利用手机等移动通信设备能够随时随地进行多样式的交互学习,不再把“教”与“学”作为分离的要素和过程,而是注重“教”与“学”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充分考虑移动学习的即时性、情境性、互动性、泛在性的特征,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移动网络技术,借助多媒体课件或网上资源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交流互动的合作关系,而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虽然能够有效地提高翻译教学质量和效率,但如何将交互式移动网络平台运用于翻译教学形成有效的教学模式中仍需不断地转变和创新教学理念和技术,在实践中探索并逐步完善,使其在翻译教育领域做出更突出的贡献。
参考文献:
[1]Kiraly, D. A.. Social Constructivist Approach to Translator Education: Empowerment from Theory to Practice[M]. Manchester: St. Jerome Publishing,2000.
[2]封一函.教室網络中的交互式翻译教学[J].中国翻译,2001(2):37-40.
[3]潘基鑫,雷要曾,程璐璐,石华.泛在学习理论研究综述[J].远程教育杂志,2010(02):93-98.
[4]杨孝堂.泛在学习:理论、模式与资源[J].中国远程教育,2011(06):69-73.
[5]王丽,戴建春.基于微信的交互式翻译移动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J].外语电化教学,2015(02):3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