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蓉
(西藏民族大学 法学院,陕西 咸阳 712082)
随着城市化建设规模的不断提高和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大学城作为现代高等院校的一种特有集聚形式,聚集、辖射周边地区,形成集教育、产业和生活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城市特定区域。大学城最先起源于欧美一些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如德国的海德堡,瑞典的乌普萨拉,美国的波士顿,英国的牛津、剑桥等大学城。
而在国内,经20世纪90年代高等院校的第二次聚合调整及普及化扩招以来,各高等院校的原有教育资源已难以满足在校学生的正常教学需求。尤其是一些地处大城市中心区域的高校,因规模有限且周边土地资源成本较大,无法有效进行二次校区建设,渴望采用城市近郊置地进行新校区规划建设。因此,在政府、高校等多种社会力量的协调作用下,为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学环境,解决城市扩张与区域经济文化发展不协同矛盾,各高校进行区域化集聚规建新校区,促使中国大学城的形成。目前,我国已投入建成的大学城主要有北京良乡高教园区、陕西西安西部大学城、河北廊坊东方大学城、上海松江大学园区、浦东大学集聚点、广州大学城、南京江宁大学城、深圳大学城等[1]。
西安市作为我国五大教育、科研中心之一,拥有高等院校63所,是我国大学密度最大城市,其高校、科研机构、高新企业密集,拥有西部大学城、白鹿原大学城和未央大学城三座大学城,其中以西部大学城规模最大。
2001年,经陕西省政府批准,西部大学城选址西安市长安区郭杜镇开展建设,分为南区、北区、西区,规划面积达25km2。经十多年发展,西部大学城内,西北政法大学、西安邮电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北大学等20余所高校相继建成并入驻,师生人数已达30余万,并迅速发展为我国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大学聚集区。
长安区毗邻西安市南郊,区位优势明显,距西安市中心8.7km。随着西部大学城的建设,2002年长安区也完成撤县建区,由原来西安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中的边缘卫星城完成向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南部主城区的角色定位改变。
大学城提升着城市的品位,是城市发展的名片,其建设发展离不开政府和高校协调合作。水电、通讯、交通等完善的基础设施不仅是大学城建设的物质基础,也是大学城与城市发展的共享资源,因此,政府和高校在共建大学城过程中必须提供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各项基础服务设施,否则大学城只会成为城市的边缘被孤立。同样,大学城建设也促进周边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
比如在交通设施的配套上,大学城的发展应迅速与城市交通结合,发达便利的交通系统是大学城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地铁2号线、西部大道、南横线、子午大道等城区道路交通等硬件设施的全面贯通与升级,现西部大学城附近拥有韦郭路和长安路与西安市中心相连;此外,子午大道、国家级公路西万路、西太路经由西部大学城通往西安市区。近年来西安市进行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市政道路得以升级改造,目前,大学城周边已规划建设25条总长56公里的市政道路,形成了“八纵六横”的交通骨架系统,计划打通朱雀大街南段、含光路南段,到时会有多条主干道连接西部大学城所在长安区与西安大都市。
长安区内原有公交车多为有人售票的中小巴,且配车较少、车型老旧,编号为4-01路、4-02路等,线路范围只在辖区内,不通西安市区。随大学城规划建设及长安区撤县设区十多年以来,大学城与西安市主城区快速融合,交通设施也得到重大改观。为实现高校师生和周边居民的便捷出行,现已开通连接南北中轴线的地铁2号线(韦曲南—西安北站)、600路(陕师大—张家堡),以及616路(西安外语大学—火车站)、162路(西京大学—电视塔)、215路(西京大学—西门)、229路(西京大学—火车站西)、322路(杜城—劳动路)、323路(培华学院—南门)、连通偏远高校的905路(西安翻译学院)、4-08路(西北工业大学)、921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922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串联新旧校区的教育专线,以及即将开设的3条高校专线等多条大公交线路,并共享大公交优惠票价(可刷西安长安通卡)和延点服务。从而,加速推进了品质西安长安国际化大学城建设和城市化发展,实现了公共交通在西安市主城区及大学城范围的全覆盖。
自西部大学城开发建设及长安区撤县设区以来,西安市政及长安区政府,先后投资10多亿元用于大学城驻地郭杜镇的基础设施建设。现已建成西北地区电力中枢南郊变电站、郭杜变电站以及15座10千伏安开闭所[2]。目前,大学城周边道路、水电气管网、及邮政、通讯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一改以往长安区作为西安市郊县时期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
高等教育产业的快速发展,使长安区由原来的卫星城转变为文教郊区,且我国城市化进程呈现郊区化发展模式,房地产业也不例外。西安市中心城区因地价昂贵、人口稠密、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严重等因素迫使城市向郊区发展。长安区作为市郊区,成为西安市中心城区人口规模的重要疏散地[3]。作为西安市近郊区,西部大学城低密度、高质量的居住氛围使城市人口与经济文化重心由中心城区向郊区进行离散式扩张。在公共交通、城市轨道交通设施的逐步完善下,大大缩短了长安郊区与中心市区的距离,提高区位的繁荣程度和基础建设,房地产业也随之在长安区大学城周边进行大规模投资开发。
目前,大学城所在的长安区郭杜镇加强了对区域生态环境优化和保护,已建成5 500亩 河绿化林带以及樱花广场、腾飞广场、郭杜公园等六大城市生态广场和公园,形成了诸如陕师大万科、紫薇田园都市、智慧新城等大型住宅社区以及吉源医院、陕师大附中、附小及幼儿园等医疗、教育功能配套。优美的生态环境、完善的设施环境、相对低廉的土地价格以及更加成熟的发展模式为区域居民提供了良好居住氛围的同时,也吸引更多地产开发商的踊跃开发投资。经考察,雅居乐花园、盛世长安、国色天香、融发心园、挚信樱花园、枫丹白露苑等新一批高品质住宅项目也相继建设,并促进大学城周边的交通、环境、商业配套进一步优化完善,使大学城成为西安市城南优质生活服务区。
西部大学城区位北接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东临西安国家民用航天科技产业基地,并于2004年经国家五部委验收审核后,连同原先的郭杜工业园区统一划归为西安郭杜教育科技产业开发区,成为陕西省唯一以教育科研及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为主导的省级开发区。
西部大学城是西安主要大学聚集地,为城市创新储备和输送人才,其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功能,促进前沿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吸引并孵化众多高新技术企业围绕大学城集聚落户,形成了集产、学、研一体的高新技术产业群,推动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在政府正确导向和科学规划下,依托大学城和周边科研机构所建立的郭杜教育产业基地正是以高校教育、研究开发、产业开发三位一体重要体现,也是大学城促进周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升级的重要表征。
如今西部大学城(西安郭杜教育科技产业开发区)已先后引进各类项目230多个,引资260亿元,入驻企业140家。除拥有西北政法大学、西安邮电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北大学等高等教育资源外,还包括陕西日报、华商报、陕西师大出版社、陕西省档案馆、国土资源部西北勘查设计院和西安城市规划院等文化及科研产业,以及韩国三星电子、百事可乐公司、日本古河电气株式会社、美国国际整流器公司等知名外资企业相继投产。此外,区域内还拥有比亚迪汽车公司、法士特齿轮传动公司、西安海关出口加工区B区也已建成投产。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以及众多高新技术产业的投产入驻,不仅使西部大学城成为西安市的重点建设区域,更是陕西省乃至全国的一流高教园区和产学研结合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基地。
大学城不单是大学资源的聚集区,围绕大学城日益完善的交通环境、热力水电、网络通信、医疗卫生、商业综合体等硬件资源还为周边社区形成、高新产业的孵化提供了必要条件。大学城,一个城市的集生态居住、休闲旅游、生产生活等多项职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新城,在拉近了区域与城市中心的距离的同时,缓解了主城市人口密度、就业生活成本,推动了城市化建设,极大促进了城市空间的扩展和区域经济发展[4]。
西部大学城的快速发展,带来住校师生及周边社区居民的大量聚集,成为区域内相对稳定的消费群体,刺激了区位商业市场的繁荣程度,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经调查,围绕西部大学城已建立了成熟的商圈,包括有西北政法大学附近的盛世商都、澳堡时代广场、延大创新学院附近的太阳新城、陕师大附近的万科长安商城等,服务大学城及附近科研院所每年开展的会议、学术交流跟文化旅游的大型酒店配套有吉源国际大酒店、金长城商务酒店、西北饭店等,此外,在西部大学城建设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随着大学城周边配套建设不断成熟,长安区新行政区驻地也由原来的韦曲街道(长安花园附近)搬迁至大学城西安邮电大学附近,使大学城成为西安市南郊和长安区重要的教育文化、商业贸易、政府行政中心。政府的引领作用带动了该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人口数量增大和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并不断促使区域教育事业、高科技产业、房地产以及第三产业等的不断发展。
以西部大学城附近的西崔家庄、茅坡村、下北良村为例,针对大学城消费群体的需求,这些由郊外农村演变的商业街,主要经营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餐饮、小超市、书店以及通讯、文体休闲、服装等商品与服务,且形成一定规模。因毗邻大学校园,大学城的建设不仅为当地村民提供了众多就业岗位和务工机会,例如,学校食堂职工、校内保洁、物业管理等,服务大学生消费群体还给他们提供了创业商机,走访大学城附近村庄的个体经营者,失地村民主要通过收取房租、自己开店、外出打工等方式生存,推动了周边村落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有效优化当地的人力资源配置,切实提高了附近村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5]。
此外,大学城商圈的形成也为大学生在校创业和外出实践提供了机遇,通过直接经营创业或校外勤工助学的形式,他们以大学城内的广大师生为服务对象,也极大促进了当地以商业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壮大与繁荣。
大学城建设的初衷不仅仅是将几所高校或校区地理性的相对集中建设于城市的某一特定区域,而是在实现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同时,为周围居民及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基础教育和终身教育等服务,促进社会素质全面提高。大学城优雅的校园环境、完善的设施配套、强大的人才队伍、浓郁的学术氛围无疑成为提高全民文化素质、丰富居民文化生活、塑造城市文化氛围、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西部大学城快速崛起,让长安区从西安市的郊区农村成为核心文教新城,加速了周边地产、商业、高新产业、生态环境及配套建设的不断完善,吸引了大批居民在此定居落户。这些人员大多为附近高校、科研院所和高新企业的教职工和工程师,普遍文化素质较高,在大学城周围形成了许多高文化品位的社区,从而形成了良好的文化氛围,烘托了郊区城镇人气,促进区域文化事业的发展。
此外,大学城的建成,使当地文化设施得以有效提高,当地村民利用这些丰富的文化设施积极开各类文化活动,以提高精神文化建设。例如,西部大学城周围高素质人才的聚集,并形成各种教育培训机构,促使城郊农民渴望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接受二次教育,实现技能培训,以提高自身的社会竞争力。大学城的文化熏陶,还在潜移默化的使当地村民改变思想观念,认可教育,重视教育,增加对其子女教育投入,有效促进了区域教育文化事业显著提升。
一座大学城的规建选址本身就需要考虑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文化氛围等综合因素,而且在师生入驻后,大学生的辐射及互动效应势必带动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
西部大学城坐落于陕西省西安市,西安市作为十三朝古都,曾长期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史文化悠久厚重;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就按照国家重要的科教中心规划发展,更是大学城建校选址的风水宝地。西安市北濒渭河,南依秦岭,八水润长安,自然环境优美多样,大雁塔、兵马俑、华清池、大唐芙蓉园、钟鼓楼等文化古迹举世闻名。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向来就是中外游客的最佳旅游目的地。
西部大学城落建的长安区,向来是古都长安的京畿之地,境内不仅有杜陵、兴教寺、华严寺、香积寺等遗址古刹,还有翠华山、沣峪口、祥峪山等名山大川。西部大学城入驻迅速烘托了当地人气,大学生成为这个城市旅游名片的宣传者和造就者,南部秦岭农家乐、西安野生动物园成了大学生野外拓展、游玩实践的好去处[7]。此外,大学城校园优雅的环境、独特的建筑景观以及浓郁的学术氛围也无疑提升了自身的旅游价值。
因此,大学城的建设对西安市及长安区的景点挖掘推广乃至及区域生态环境建设都起到重要作用,提升了当地旅游资源的知名度和旅游文化品位,推动了当地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教育开发、高校贷款等优惠政策使各地大学城的建设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为扩大其办学规模,不少高校跟风扩建新校区,导致盲目扩建、圈地现象严重,某些校区未及时做好规划和建设预算,就进行粗放式开发建设,造成土地闲置,资源浪费现象;加之各大高校对教学、科研及文体活动设施的规建标准一味求高,高校间出现盲目跟风、贪大求高的现象。出现“今你建一个国内一流的公园式生态园林,他又要搞一个国际一流的智能化教学试验基地”的攀比现象,校区建设都追求五脏俱全,未达到大学城预期的设备设施的资源共享。
此外,因不少高校的新校区建设开发成本远高于规划预算,使不少高校在建设过程中不堪重负,陷入贷款危机。巨额债务严重制约高校日后发展。
西部大学城规划区作为城市边缘区域,其廉价的土地、优惠的政策,吸引着西安城内各高校在此扩建新校区。但基于开发成本,大学城往往在征地选址时避开原有的农村居民点,而征用那些开发成本相对较低的农村耕地,使失地农民仍在原村落居住。高速的城市化进程,使这些仍在居住的原村落被周边建设用地所包围,成为“都市里的村庄”[8]。如今,西部大学城周边的城中村数不胜数,严重滞后于城市发展的步伐,并导致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1.随交通配套的不断完善,远离大城市中心,这里相对低廉的房租和生活成本,吸引大批流动人口在此租住,人口杂乱、鱼龙混杂,治安条件差。
2.村庄里建筑杂乱无章、房屋密度大、街巷拥挤、排水不畅,垃圾成灾等,这种居住环境不仅影响城市风景,而且存在严重的卫生问题和安全隐患。
3.因城市规划及拆迁政策滞后,村民违法加盖房屋,非法出租、转让、倒卖宅基地等现象严重,土地管理混乱。
在大学城的规划建设以及周边政府用地、商业规划、房地产开发等城市化发展中,周围大规模的农业耕地被征用,产生了数量众多的失地农民,这些农民丧失了祖辈对耕地产出的依赖性,在开启自己市民化新篇章的同时,其生活也受到生了重要影响。
1.身份认同问题。虽然户籍制度、安置政策使失地农民与市民生活在同一社区、同一场所,但基于出身状况、经济收入、社会保障、生活方式、文化素质等方面与市民间的差异,他们短期内很难做到真正意义的市民化,而是与市民成为生活在同一环境下的相互独立、相互隔离的两个圈子,其新身份难以得到普遍认同。
2.贫富差异问题。根据拆迁赔偿政策,部分失地农民历经了经济收入从一夜暴富到挥霍完尽的先高后低过程,因突然告别以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难以适应竞争强烈的市场经济,从而拉大城乡间、自身间的贫富差距。
3.生活适应问题。失地农民在与并不熟识、没有血缘关系的市民群体共建社区的同时,他们原有的邻里交往方式被打破,陌生感和不信任感使得自己生活上失去商量、倾诉对象,精神寄托变得单调和空虚。他们延续农家小院的生活习惯难以改变,致使楼宇间养鸡种菜、公共场所晾晒衣物屡见不鲜,物业管理困难。
第一,对于土地浪费问题,政府应立足当地实际,科学规划大学城的用地,履行严格的审批制度,加强土地调控管理,杜绝圈地浪费现象。高校应立足长远,合理规划,做好预算,集约利用土地,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开发模式。
第二,对于资源共享性问题。大学城规划的初衷就是想将众多高校集中建设在一定区域,实现园区各校教师相互聘用、学生互修学分、教育设施设备共用等目的。因此,成立管委会发挥平台的组织协调作用,减少大型体育馆、图书馆资源的重复建设,真正实现硬件和软件资源共享,使大学城区域内各大学间、各企业间、大学与企业间取长补短、相互交流、相互促进。
第三,对于资金问题,应摒弃“等、靠、要”的观念,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广开融资渠道,形成以政府投入、高校自筹、社会投入为主的多元化资金筹措方式。采取“政府还本、学校还息”、“以债(贷)转股”支持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减轻建设巨额银行贷款负担。
第四,客观看待随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所出现的城中村问题,以坚决维护城中村集体经济和村民的合法权益为基本前提,由政府统一规划,制定相应政策,确定不同的改造方式。对大学城附近城中村加以改造,形成城市社区。以保证拆迁补偿,缴纳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险,制定村民廉租回迁等安置政策和再就业优惠政策,引导村民就业安居,提升村民的生活质量。
第五,地方政府及管委会应定期开展失地农民的生活满意度调查,在征地补偿政策中充分考虑如何统筹城乡发展,通过制定就业政策、增强就业指导、完善社保体系,保障并落实失地农民的可持续性生计。政府应积极承办并组织心理疏导、慰问商演等各类文体活动,丰富失地农民的闲暇生活方式,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应从政策改进、社会关怀、心理疏导等各个方面入手,积极关怀并解决失地农民的切实生活问题,提升失地农民的生活满意度,使他们尽快融入都市生活。
综上,西部大学城在区域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城市文化建设等方面对城市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引发了多种社会问题和矛盾危机。因此,大学城的科学规划和建设发展离不开高校、政府、社会及市场的共同参与和协调。期待西部大学城持续健康的发展模式对西安市的人才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建设、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发挥更大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