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孔盼盼 冯腾蛟,洛阳科技职业学院 国际金融学院
近些年,随着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及大学的不断扩招,大学生越来越多,然而与学生数目增多不匹配的确是企业“用工难”,学生“就业难”。归其原因就是因为学院所设置的专业或者人才培养方案与当前社会企业用人需求脱轨。毕业生毕业后,动手能力较弱。为改变这种现状,国家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积极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这项政策的提出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职业院校一般有地方政府建设,其建设的初衷是为了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社会提供大量的一线技能型人才,然而,这几年,很多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不结合当地实际,盲目培养,导致很多职业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出现就业难,技能差等现状,这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当前我国很多城市急缺的不是一些理论很强的设计人才,最缺的是一线的技能型人才,根据我国相关数据统计,2017年,我国企业招工,80%对岗位都需要招聘技能型的一线员工。因此发展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对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职业院校教育一般分为两个部分,即职业教育及技能培训,职业院校的首要目标是服务地方地方经济,然而现在很多职业院校对自己的定位并不明确,服务对象并不着重服务于地方经济,办学理念严重落后于当地经济发展。职业院校与本科最大的不同在于以培养职业性、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主,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岗位需求来制定本校的教育方向,然而当前很多职业院校对自己的教育方向并不清楚。
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发展衔接不紧密也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的主要的问题,当前我国很多职业院校的专业设计并没有以服务地方经济为依据,而是以社会上的热门专业为点,采用跟风的形式设置专业,结果导致不同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类型大致相同,一个热门专业培养学生过多等现象。
很多职业院校当前的教育理念与人才培养方式主要放在学历教育方面,虽然有实践的成分,但是却十分有限,无论是实训室建设还是校企合作都比较弱,很多地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也不高,毕业生进入企业以后,眼高手低,适应能力差,导致很多企业对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存在偏见,从而出现职业院校学生就业受到限制,对于需要技术的岗位还是不能胜任,造成了企业有空缺,市场有劳动力,但是却不能很好匹配的现象[1]。
高校的科研成果研究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数据统计,当前社会上60%以上的产品转化和专利都出于高校,然而很多地方政府都把科研支援给予当地的本科院校,给予职业院校的却非常少,这就导致很多职业院校教师没有科研项目,晋升较为困难和缓慢。
职业院校除了为地方输送人才和服务地方建设之外,其服务方式也更加多元化,职业院校一般可以采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产研结合等方式来服务地方经济,然而当前很多职业院校的服务项目却与地方经济发展严重脱轨,这就导致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无法满足地方经济的发展。
职业院校应该明确自己的办学定位,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定位,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在办学理念上应该牢牢把握住自己的定位,积极发挥职业院校的特色优势,区分职业院校与本科院校的区别,增强自己服务地方经济的意识。
当前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当地企业发展脱轨是影响职业教育的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职业院校应该结合当地的企业需求来设置专业,而不是盲目跟风,所设置的专业应该多与地方企业联系,与当地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实现订单式培养,同时让企业参与到学生培养中,从而为当地企业输送企业需求的人才。
当前职业院校很多的教育方式仍然以理论教学为主,这违背了职业院校的办学初衷,因此职业院校应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可以采用学徒制,校企合作、工学交替、政校行企联合培养等方式来培养学生,从而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应该是多方位的,当前职业院校一般可以采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产研结合等方式来服务地方经济,实际上职业院校除了为地方经济提供人才之外,还可以为地方企业提供职业技能指导,对当期企业员工进行职业培训等服务,因此职业院校应该不断拓展自己为当地企业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与地方政府合作,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总之,地方职业院校的办学质量的高低体现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上。毫无疑问,职业院校办学质量的高低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水平上,判定人才培养水平的标准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上。评价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体现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中。提高办学质量标准一旦脱离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这个基本点,一切都是纸上谈兵。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能力不仅是地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志,更是一所地方职业院校的办学质量标志。因此职业院校应该不断提高为地方经济服务的能力[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