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实施路径探析

2018-12-07 02:54张改平王亚楠
生产力研究 2018年10期
关键词:交通运输业生产性物流业

张改平,王亚楠,董 娜

(交通运输部 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29)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形势发生了主要变化,高质量的经济发展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并增加新动能。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仍然是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经济发展的着力点仍是实体经济,这就要求提高供给质量,促进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形成新的动能。随着创新驱动战略的深入实施,“互联网+”、大数据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发展迅速,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交通运输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官,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行业,尤其对实体经济发展起着关键作用[1]。在此背景下,本文厘清交通运输、现代物流和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关系,构建以交通运输为抓手、以现代物流为纽带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实施路径的基本框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性,对维持我国经济中高速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二、生产性服务业的基本认识

(一)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辨析

根据服务的基本功能不同,可以将服务业分为生产性服务业(Producer Services Industry)和生活性服务业(Consumer Services Industry),显然,前者的基本功能主要为社会生产服务,后者则主要为社会生活服务。1975年,美国经济学家Singelmann和Browning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进行了进一步的界定,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是包括保险、金融、经纪、法律等具有知识密集特征,并为客户提供专门性服务的行业”[2]。他们强调了生产性服务业的种类,具有知识密集特性的属性。1982年,Siniscalso和Momigliano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进一步细化,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是指服务业中用于中间需求的部分,为量化其对制造业的作用效果,制定了详细的投入产出表”[3],他们强调了生产服务业的中间性属性。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并未达成完全一致的认识,但对其内涵具有几点共同认识[4]:一是生产性服务业是中间环节的服务;二是这种服务不是针对终端消费者的;三是这种服务可以满足政府管理和市场生产活动对服务业的中间使用需求。本文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为了保持社会相关产业的连续性生产,促进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提高产业生产效率而提供相关服务的服务业。

(二)生产性服务业的范围界定

为开展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相关研究,有必要界定生产性服务业的范围。生产性服务业的范围在不同国家是不一致的。基于服务对象的不同,生产性服务业主要包括三类: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国际上常用的关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分类方法和具体行业类别如表1所示。

表1 国内外常用的生产性服务业范围界定

从表1可以看出,国内研究对生产性服务业分类并不完全一致,但仍存在共同之处,主要包括交通运输仓储类、现代物流类、国际贸易类、计算机通信类、金融保险类、商务咨询类、科研及开发等行业[5]。

(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是一个循环过程:为满足不断增加的市场需求而完善市场,可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而导致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需求的增加,并推动市场的进一步完善。此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网络信息技术被运用到生产性服务业中,进一步提高了其专业化程度,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更高层次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循环动力过程如图1所示。

图1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循环动力图

通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循环动力分析,可以将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因素分为三类:拉动因素、驱动因素和支撑因素[6]。

1.拉动因素。受竞争压力、利益的驱动,传统制造业或生产型企业面临着转型或升级的压力,企业将其非核心业务的服务业进行外包,这些企业的外包服务就形成了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化需求。随着外包需求的扩大,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也逐渐变大,市场容量的扩大又将促进新一批生产性服务企业的出现与成长。可以说,需求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拉动因素。

2.驱动因素。随着企业生产的复杂性不断提高,迂回路径不断拉长,组织规模变得臃肿。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使企业内部的服务活动与生产活动在时间上、空间上进行分离,使其可以将一些非核心的服务环节以较低的价格外包给外部企业,从而可以降低企业成本,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因此,科学技术是重要的驱动因素。

3.支撑因素。生产性服务业具有人才密集、知识密集的特性,因而其发展离不开科技、人才、制度等方面的支撑,尤其是与之配套的制度建设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必要支撑条件。没有制度支撑或是只有一个不好的制度,不但不能使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壮大,反而会削弱其发展力量,拖慢其发展进程。因此,人才和制度是重要的支撑因素。

(四)生产性服务业的基本属性

根据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可以看出,生产性服务业具有中间投入性、高附加值性、产业关联性和产业溢出性等属性[7]。

1.中间投入性。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投入性是指生产的产品和服务没有与最终消费者发生直接消费关系,因此不会对GDP产生直接影响,也不会改变商品的特性。中间投入性是最基本的特征,是生产性服务业能够从第三产业中划分出来的主要依据。

2.高附加值性。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模式与传统制造业不同,它具有高附加值、高技术、资本密集等特点。

3.产业关联性。生产性服务业具有产业关联度较高的特点。生产性服务业与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均具有一定的关联度,其中与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的关联度最大。此外,由于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投入性属性,使其与其他各个产业之间都有一定的关联度。

4.产业溢出性。生产性服务业溢出效应,是指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产业以及其自身各个产业,通过服务流通、产品流通、信息流通、人力资源流通等一系列相互作用形成的集聚效应,溢出效应使得其与制造业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

(五)生产性服务业的分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生产性服务业分类(2015)》标准[8],包括“为生产活动提供的研发设计与其他技术服务、节能与环保服务、信息服务、货物运输仓储和邮政快递服务、金融服务、生产性租赁服务、商务服务、人力资源管理与培训服务、批发经纪代理服务、生产性支持服务”等10大类,其中,每一大类又细分为中类和小类,共34中类、380小类。

三、交通运输、现代物流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关系

(一)交通运输的基本认识

交通运输服务业既包括提供交通服务的载体,也包括提供交通运输服务的主体,主要包括基础设施、运输装备、运输服务、固定资产投资、运输安全、环境保护等。因此,交通运输业为制造业、加工业等提供的运输服务,具有中间投入性等特性,从一定意义上讲,交通运输业本身就是一种生产性服务业,目前正处于快速扩张状态。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受到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等多种因素影响。从市场供求关系看,影响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因素包括供给侧和需求侧两个层面,两者发生任何变化,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因此,交通运输业影响因素可以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其中:外部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模式、市场机制、政策和体制因素;内部因素包括创新因素。具体如图2所示。

图2 交通运输业影响因素分析

(二)现代物流的基本认识

《关于加快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现代物流泛指原材料、产成品从起点至终点及相关信息有效流动的全过程。它将运输、仓储、加工、装卸、配送、整理、信息等方面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性服务”[9]。《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 18354-2006)中提出:“物流是指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10]

物流能力指标可以衡量物流业的发展水平,该指标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要素能力、运作能力以及核心竞争力三方面,其中,核心竞争力是要素能力和运作能力相结合的综合要素。每个方面又包括不同的能力要素,具体内容如图3所示。

图3 物流能力的构成要素

(三)生产性服务业、交通运输和现代物流之间的关系

从生产性服务业、交通运输和现代物流三者的内涵和外延可以看出,三者之间并不是独立的,存在着必然的联系。生产性服务业的范围最大,涵盖了交通运输和现代物流业[11]。交通运输既是现代物流的重要载体又是其基础环节,其发展影响着物流业的运行效率。在行业定位上,交通运输和现代物流是生产性服务业的组成部分[12];在功能定位上,交通运输承担着现代物流业的运输功能,同时交通运输和现代物流业又为其他生产性服务业提供运输、配送、包装、仓储等基本服务,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不同行业之间的融合,进而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的整体发展[13]。

图4 交通运输、现代物流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关系

四、交通运输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实施路径

(一)交通运输在生产性服务业中的定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生产性服务业分类(2015)》标准,生产性服务业涉及到交通运输领域,具体内容包括:“货物运输服务、货物运输辅助服务、仓储服务、搬运、包装和代理服务、国际邮政和快递服务”,详细内容如表2所示。在分类说明中对第三方物流的界定为:货物运输、仓储和邮政快递服务类+“数据处理与存储服务”中的“物流信息平台服务”+“商务咨询服务”中的“物流咨询、物流方案策划”为“第三方物流”。

表2 生产性服务业中有关交通运输的具体内容

(二)交通运输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实施路径

交通运输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一种,其推动产业升级的内在机理主要在于降低功能性产品的运输周期以及提高功能性产品的使用效能[14],即如何利用交通运输供应链条的基本信息降低其生产、运输、库存等方面的费用,从而使得整个链条的费用降到最低,从而提高效率。物流业作为交通运输业的一种重要业态形式,主要通过仓储、运输、配送等环节,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物流业推动产业升级的作用功能主要体现在提高上下游关联产业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产品附加值和产品使用效能,具体体现在快速响应、最低库存、最小变异、最低成本、产品质量和产品生命周期支持等方面。具体如图5所示。

从图5可以看出,在交通运输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作用机理主要包括几个层面:一是,交通运输是最基本的环节,也是最重要的抓手;运输是现代物流的环节之一,发展交通运输,可以推动现代物流的发展;二是,现代物流可以促进制造业、金融等产业的发展。同时,加快现代物流与生产性服务业及其他产业之间的融合,可以推动其快速发展,其他产业发展的反过来又可以推动现代物流的发展;三是,现代物流本身是属于生产性服务业,其自身的发展本身就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的主要内容;四是,制造业、金融业等产业的发展,可以催生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从而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总之,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可以推动现代物流的进一步发展,二者是互利共生的关系。

图5 交通运输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作用机理

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组成部分,其拉动要素为物品的运输需求,制造业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催生了货物运输需求;驱动要素是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应用,如“互联网+物流”催生无车承运人等新业态,提高了货物运输效率,并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的降本增效;其支撑要素为制度,中央和地方政府制定了交通、物流专项规划,在土地、税收、资金等方面出台了政策支持文件,鼓励提升交通运输服务水平和现代物流的发展水平,进而为制造业、金融业等生产性服务业提供更高效的运输服务。

因此,交通运输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实施路径可以简单概括为:以交通运输为抓手,以现代物流为纽带,通过完善硬件和软件设施建设,推动交通运输业发展,从而提高现代物流的效率,进而实现从两方面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一是,通过推动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自身发展,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自身得到发展;二是,通过推动交通运输与现代物流融合发展,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效率,进而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15-16]。

五、结语

交通运输服务作为其他产业的中间性投入环节,自身的改善能够促进关联产业升级。因此,必须通过制定政策措施促使交通运输业的健康发展,提高现代物流业的运行效率,加速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融合,才能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交通运输部等部委重视交通运输服务水平的提高,先后开展甩挂运输试点、多式联运试点工作,鼓励无车承运人等新业态的发展,目的是促进物流业降本增效,从而带动实体经济的发展。在交通强国战略的背景下,提高运输服务水平,降低物流业成本仍是未来交通领域的重点任务。为此,在体制机制方面,应该从理顺体制机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强化法制建设等方面着手;在行业发展层面,鼓励无车承运人等新业态发展、多式联运等先进运输组织模式的开展等方面着手,推动交通运输与物流的融合发展,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进而助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满足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求[17]。

猜你喜欢
交通运输业生产性物流业
基于交通运输业的股票因果网络分析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生产性保护研究
物 流 业
交通运输业砥砺奋进的五年回顾(之一)
煤矿工人生产性粉尘对身体健康影响的研究
融合:交通运输业之变
我国物流业的供给侧改革的突破口
基于生态的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探讨
新媒体时代的生产性受众浅析
交通运输业“营改增”存在的问题及管理建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