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万云,陶 源,王 菁
(1.安徽省信访与社会综合治理研究中心,安徽合肥 232022;2.中共宣城市委党校,安徽宣城 242000;3.四川大学,四川成都 610000;)
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民营企业已进入新老交替阶段。迫切需要新生代企业家(以下简称“新生代”)加强技术、产品、管理、经营模式等方面的创新。当前,以“企二代”、高层次创新团队、自主创业等组成的一批有抱负、有责任心的“新生代”群体,正活跃在祖国大江南北,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加强“新生代”的培养,有利于促进“新生代”健康成长,引领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2017年9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明确提出:“企业家是经济活动的重要主体,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这为“新生代”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新生代”必将迎来发展的春天。
国外理论界对“新生代”的研究,更多关注企业家的成长背景、发展规律、精神价值,强调企业家培养的科学性、创新性、现实性,以及以商业化手段实现更广义的社会价值等。马歇尔提出“新生代”的组成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是企业家家族的后代;另一部分是工薪阶层及他们的子女。1967年,马歇尔提出能否成为企业家的决定性因素不是天赋,而是后天教育与培养,其中家庭成长环境、学校培养教育、工业技能与管理理念的训练最为重要[1]94-97。爱德华提出,成为“新生代”可能性的关键不是拥有多少财富,而在于他们是否有过大量的不同的工作经历[2]68-71。布鲁斯等在美国对近100家中小企业家进行问卷调查,并得出结论:大学教育为“新生代”创办实业提供了管理理念与高科技技能[3]103-105。周芷羽通过对高新科技企业人力资本的分析,认为在大学期间学习高科技和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对他们能否成为企业家或创新型人才有正面影响[4]。
综上所述,国外学者主要从“新生代”来源、天赋与后天条件、学校教育、人力资本与企业管理等不同视角,分析“新生代”成长环境的共性与差异,阐述“新生代”成长并非易事,其中涉及坚韧毅力、大胆创新、敢于担当、诚实守信、遵纪守法、高尚道德、大学教育、永不放弃等多种素养。上述分析为我国“新生代”成长环境的培养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借鉴。现实中,我国有许多企业家后代没有子承父业,而是选择了他们自己喜欢的职业。然而,也有不少企业家后代选择接班,却未能接好班,其核心因素正如国外学者所言:天赋与后天培养教育是成为“新生代”的决定性因素。
(1)从政策层面看:自21世纪初,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上自中央下至地方各级政府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新生代”成长的政策文件。从资金、税收、土地、教育、人才、服务等不同层面出台激励帮扶措施,重在创造招商引资的环境,目的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如江苏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的意见》、安徽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意见》等。2017年9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这是建国以来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下发全国,要求各地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
(2)从理论层面看:“新生代”概念,目前国内学术界观点各异,尚未形成权威的统一概念。诸如辜胜阻提出三代企业家划分标准:第一代是1978—1992年成长的企业家;第二代是1993—2000年成长的企业家;第三代是2001年至今成长的企业家[5]193-196。所谓“新生代”,他认为是继承父辈产业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企业家和“互联网+”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创新创业者。王海兵等从创新体制、优化环境、完善机制、强化培育等八个方面阐述了“新生代”应具备的素质[6]。王庆林等从理利寓情、管利寓疏、小利寓大等中华文化蕴含的经商哲学,阐述了“创二代”与“富二代”之间的裂变关系及其内涵[7]。庞飞提出“新生代”是由子承父业的“民企二代”和自谋职业的青年企业家两部分群体组成,他们正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
综上所述,政府部门主要从经济社会发展、宏观调控、政策支撑、政治引导等不同视角,提出加快“新生代”培育是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共同课题。国内理论界多从“新生代”划分、成长规律、“新生代”群体素质和能力等不同层面进行论述。
国外理论界更多从经济学假设层面,通过数理模型分析企业家成长规律、科学化管理、企业家精神等相关理论。国内地方政府部门则从行政审批、税收优惠、金融支持、创新驱动、人才支撑、组织关心等不同层面为“新生代”成长服务;国内理论界主要从风险投资、社会责任、“互联网+”、职业经理人、新老企业家交替、企业转型发展等层面进行研究。总之,所谓“新生代”,是指企业家家族后代继承祖业的新一代和自主创业成长起来的新生代企业家,他们是富有朝气、敢闯敢试、具有一定社会责任感的创新创业群体。而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是如何培养“新生代”群体及创造健康向上的成长环境。
安徽省处在承东启西位置,其“新生代”成长环境关乎安徽经济社会未来发展。本文选择“新生代”发达的芜湖、欠发达的皖南宣城、东中西承接区的宿州、长三角副中心城市合肥周边的淮南、革命老区的六安等5个地市相关县市区作为样本,既有经济发达地区又有经济欠发达地区,既有山区也有圩区,基本能代表安徽省乃至东中西部“新生代”成长环境。我们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走访等方式获得数据,同时采取个别访谈的形式进行跟踪调查。笔者发放调查问卷共计320份,实际收回问卷290份,有效率达90.63%。调查问卷包括五个方面内容:企业家基本信息、“新生代”教育背景、“新生代”成长环境、政府扶持“新生代”政策、“新生代”参与社会组织等情况。从表1看,男性占71.72%,40岁以下占80.34%,反映出年轻的男性“新生代”占据主导地位。他们所经营的企业中47.14%属于家族企业,其中10年以上(包含10年)的企业占23.79%。
1.“新生代”的特征
一是“新生代”学历层次较高,专业素养较好。由表1可知,66.21%的“新生代”年龄集中在30~39岁;91.04%的“新生代”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其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11.73;有海外留学经验的“新生代”占5.17%。我们调研发现:绝大多数“新生代”具有经济管理、公共管理、企业管理、法律等专业知识背景。二是“新生代”参政议政的意识较强。由表2可知:56.90%的“新生代”愿意参加政府主导、社会团体组织的各项公益活动;43.10%的“新生代”希望有机会担任政协委员、人大代表。三是“新生代”重视人才,特别是创新型团队。53.45%的“新生代”认为影响企业发展的核心因素是高端人才和科学管理机制;46.55%的“新生代”重视企业创新团队建设,在决策中注重团队的作用。四是“新生代”更加注重父辈资源。63.45%的“新生代”非常关注父辈们取得成功的经验,36.55%的“新生代”重视父辈提供的各种社会资源和经营企业的视野。
表1 “新生代”调查对象的情况
表2 “新生代”重视参政议政、创新团队与父辈资源的程度调查表
2.“新生代”成长的压力
在调查中被问及“他们是否有能力全面接管企业”时,14.83%的调查对象表示目前还没有能力接管企业(见表3)。这说明部分“新生代”的能力需要进一步磨炼和锻造。由表3可以看出,62.07%的调查对象感到企业发展的最大压力是经营管理;47.24%的调查对象认为缺乏管理经验;27.24%的调查对象认为融资困难;22.76%的调查对象认为缺乏核心技术。从中可以看出38.28%以上“新生代”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3.“新生代”面对困难的内生动力
结合问卷调查,我们从学习与培训、企业类型与区域分布、企业家成长背景与经历等不同层面对安徽省宣城、芜湖、宿州、六安、淮南5市“新生代”成长环境进行分析(表1、表2、表3和表4)。从调查数据来看,30.69%的“新生代”从事传统制造业,20.00%的“新生代”经营高新技术产业,其中,从事高新技术产业的企业主要集中在芜湖、宣城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从“新生代”成长背景来看,34.82%的“新生代”有在企业基层工作或自主创业的经历,有利于他们加强对一线员工的了解,提高他们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笔者走访发现:“企二代”在继承父辈拼搏精神的基础上,也表现出了“敢闯敢试”的勇气。
当被问及“企业遇到经营困难时如何应对”时,绝大多数“新生代”回答是加强学习、咨询专家、寻求政府帮助。据问卷调查数据显示(见表4),65.18%的被调查者主要学习经济管理、国内外经济形势、专业知识、同行发展趋势等知识,学习法律知识、人际关系等内容的被调查者占32.42%。从学习途径来看,培训学习占37.59%,交流学习占23.79%,书本学习相对较少,占9.31%。对于培训的形式,他们更倾向于到同行业代表性企业进行实地考察,专业培训方面更多精选企业管理、行业发展现状等半个月以内的短期培训班。
表3 “新生代”成长压力调查表
表4 “新生代”面对困难内生动力调查表
当被问及“企业遇到困难是否需要政府扶持”时,35.52%的“新生代”希望得到政府支持(见表4)。从满意度调查来看(见表4),规模以上“新生代”对资金扶持、税收优惠等支持满意度为66.55%,规模以下“新生代”对政府部门办事效率满意度为41.03%。这说明规模以上“新生代”对政策支持比较满意,而规模以下“新生代”对政府办事效率、政策支持满意度不高。
1.家族式管理模式未能有效破解,部分“新生代”仍沿袭金钱与权力至上的价值观
现行“企二代”,其企业管理模式绝大多数仍沿袭家族式管理模式,企业主要岗位都是自家亲人。笔者调查发现:有些年轻企业家认为有钱有权就能解决一切问题,在个人、集体、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他们首先考虑个人的得失。问卷调查显示:当企业或个人遇到麻烦和问题时,32.75%的被调查者选择找关系(见表4)。
2.注重眼前利益,缺乏冒险精神
55.18 %的被调查者仍沿袭父辈发展方式或以父辈人际关系为依靠(见表5),自身开拓市场意识不强;31.37%的被调查者习惯滚雪球式发展(见表5),决策缺乏闯劲和魄力,这是中国民营企业平均寿命不高的最重要原因。调查问卷结果还显示:33.80%的被调查者认为他们的后代不愿意接管其企业或他们不想子女接管其企业。
3.实践经验较少,缺乏有效提升平台
调查问卷结果显示:16.90%的“新生代”大学毕业或海外留学归来被直接委以重任(见表5)。由于他们缺乏企业实战经验、应变市场能力不够丰富,在企业遇到经营风险、资本运作等困难时往往难以驾驭。笔者在进行座谈时,部分“新生代”提出:希望政府部门能在运作资本、驾驭人才、识别商机等方面提供培训机会。
4.有抱团想法,但无抱团行动
调查结果显示:当被问及“企业发展最担心出现的问题”时,52.76%的被调查者选择企业重大决策和战略规划失误(见表5)。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人才扁平化的国内外竞争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单个企业单打独斗或相互恶性竞争已无法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虽然部分“新生代”有抱团发展的想法,但现实缺乏抱团的激励机制,一旦决策失误,企业可能有灭顶之灾。
表5 “新生代”发展模式与最担心问题调查表
1.政府层面缺乏“新生代”培养战略规划
一是尚未对“新生代”进行全面摸底调查,更未进行建档跟踪服务。目前,宣城、芜湖等市工商联或统战部每年举办1~2期“新生代”培训班,但并没有根据“新生代”代际传承中存在已经接班、深度历练、初步接触、尚未接班等多种形态的复杂性,以及承接沪江浙产业转移来的新生代创业者的流动性进行分类培训。二是培养体制机制不完善,存在“多头管理”模式。目前,淮南、宿州等市工商联、海联会、新联会、组织部的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共青团系统的青联会等多个系统都在做“新生代”培训工作。“新生代”具有年纪轻、学历高、涉及的专业及行业类型多样等特征,是多个部门或组织的工作对象,需要参加各种活动,而这些活动的内容有时相似性较高,不参加怕得罪人,都参加又会给企业正常经营带来困扰。三是对“新生代”的培养缺乏足够的刚性关注。在现实中,人们普遍认为“新生代”培养是家族和企业个体的私事,政府部门没有从战略层面制定“新生代”培养规划,因而未被纳入有关部门目标管理的“责任清单”。
2.尊重“新生代”的社会氛围尚未形成
一是新型的政商关系有待加强。在高压反腐态势下,有些官员为了不出事,宁愿不干事,给企业该办的手续不办,该批的项目不批,懒政和怠政问题较为严重。二是“多个婆婆管一个媳妇”的交叉管理模式有待破解。笔者走访发现新入户的企业审批中各种要件、程序和环节还较多,一件小事要企业跑许多遍,报个项目要盖多个章;有的惠企新政策出台后,相关部门对其研究不透,难以执行到位。群众评价宣城市“百名科长考评”、芜湖市“公共服务单位考评”等效能建设效果有所减弱。
3.政治引导的有效性有待提高
一是政治参与途径相对较少。引导“新生代”最有效、最直接的政治形式是让其在参政议政、建言献策中接受教育。但就目前情况来看,“新生代”政治参与的渠道有限,在人大、政协和工商联等方面的政治安排数量不够。二是设置的政治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近年来,宣城、六安等市采取了赴革命老区开展党性锻炼、举办企业管理知识专题讲座、组织实地考察交流等多种形式,但在内容设置上与普通党员培训或企业家培训没有明显区别,未能根据“新生代”的特点设计有针对性的课程,从而影响了教育引导的实效。
4.“新生代”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一是部分“新生代”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企二代”是在父辈们的庇护下发展的,他们缺乏父辈们立志图强的精神,有的甚至贪图享受。二是部分“新生代”诚实守信、遵纪守法意识淡薄。当企业出现资金链、担保链、经营不善等问题时,少数企业不是想方设法破解难题、依法依规办事,而是采取“跑路”、转移财产的方式逃避债务。三是部分“新生代”缺乏社会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
1.国内外“新生代”成长理论与实践探索表明
在市场信用经济体系不健全的背景下,不管什么时代、国家、地区的“新生代”,他们或多或少承载了自身难以确定的社会责任,但“新生代”的素质和能力决定其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水平、实施效果甚至成败。因而需要建立健全市场信用经济体系,使信用经济成为“新生代”管理企业的决定性因素。
2.构建“新生代”健康成长环境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
锻造有理想、有责任、有勇气、有毅力的“新生代”群体,必须建立健全有利于“新生代”健康成长的体制机制。而“新生代”后天教育所获得的知识、经验、技术、人性、责任等能力,应是其成为社会精英所必备的,但目前地方政府缺乏“新生代”培训的长远规划。
3.“新生代”承载供给侧改革的希望
安徽省“新生代”内生动力依然强劲,敢为人先、坚忍不拔、艰苦奋斗的新徽商精神,正展示着江淮大地“新生代”勃勃生机。然而,“新生代”群体仍面临体制机制、法律法规、自身素质、市场环境、技术创新、社会认同等复杂多变的困境,提升自身素质,加强“新生代”专业素养、社会责任、法律意识的培养,依然任重道远。
1.建立健全“新生代”培养规划,提升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能力
加快安徽省经济转型升级的内在动力是有一批社会认可的“新生代”。因此,一要建档立卡,完善“新生代”数据库。与开发区、乡镇以及经信委、市场监管、税务、人社等涉企部门做好协作配合,定期就落户安徽的创业者进行梳理统计,同时,将有接班意愿、初步接触企业、深入企业历练和已接班的“企二代”纳入“新生代”数据库,并实时更新。二要将“新生代”培养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建议将各部门培养“新生代”的经费进行整合,变“多头管理”为由政府统战部门统一管理。三要拓展教育培训手段。在培训内容上,应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政治引导、专业知识更新、现代管理理念拓展、法律法规教育、商业机会准确判断力、重大决策科学研判力、国家政策调整和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的果断应变力等内容,分类、分行业、分层次进行培训。在培养途径上,探索“新生代”以老代新、政府帮扶、专家“会诊把脉”等方式,通过相互交流、专家点评等形式,激发“新生代”自信心。
2.搭建四个平台,促进“新生代”可持续发展
首先,探索建立“企业家群英馆”,打造“新生代”联谊交流活动中心[8]。依托微信群、QQ群、微博等载体,做到上下联动、左右互动,形成全省“新生代”共同交流,相互合作、共谋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其次,探索建立省内外“新生代”传帮带交流平台。按照政府引导、自愿参加的原则,着力创造“新生代”与省内外著名企业家、成功企业接班人的结对交流互动机制,促进“新生代”健康成长。再次,搭建资源信息共建共享网络服务平台。定期组织发改、经信、财税、国土、科技、人社、金融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通过政策解读与集中座谈等形式,围绕项目报批、产业政策扶持、各种要素资源制约等涉及企业发展的问题,面对面与“新生代”交流,落实责任清单。第四,搭建与高校、科研院所产学研互动平台,探索设立“新生代”创投基金,为他们开展创业创新、追圆“中国梦”提供有力保障。
3.优化“新生代”成长环境,构建社会认同机制
一要营造平等的竞争环境。在制定和实施产业、人才、资金等政策方面,要对“新生代”一视同仁。要建立健全适宜“新生代”发展、保护企业家财产权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净化市场环境,减少垄断、恶性竞争和不正当竞争。二要构建尊重“新生代”创造、宽容“新生代”失败的良好社会认知氛围。通过打击非法致富的“新生代”,保护合法经营的“新生代”,逐步消除社会公众对“新生代”为富不仁的认知偏见,塑造良好的“新生代”社会公众形象。三要营造正面的舆论氛围。充分发挥电视台、网络媒体、报刊杂志等的舆论导向作用,广泛宣传“新生代”的先进典型事迹,不断提高“新生代”社会地位。四要建立“新生代”正向激励机制[9]。政府每年要对纳税大户、热心公益事业、依法依规经营、诚实守信的“新生代”进行表彰,展示他们的风采。
4.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增强“新生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任
一要探索建立由统战部牵头,工商联主抓,人大、政协、党派团体、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参与的统分结合的政治引导体制。定期研究、部署和总结“新生代”政治引导工作,尤其要对各部门各领域“新生代”政治引导活动进行梳理和整合,在实现政治引导的基础上,尽量减少同性质的活动安排,最终形成有分有合、统分结合、协调推进的工作格局。二要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的正向机制。在人大代表推选、政协委员推荐、劳动模范评选等方面,适当增加“新生代”指标。三要加强“新生代”党组织建设。把“新生代”党组织建设纳入地方党委党建目标考核,探索派驻“新生代”党代表制,把“新生代”发展融入到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四要举办党性教育专题培训班,开展革命传统、守法诚信、艰苦创业、勇挑重担等党性教育,增强其国家使命感和民族自豪感。五要加强“新生代”法律法规宣传引导教育,为其聘用法律顾问,使其开展的各项商业活动始终处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真正做到依法依规经营。六要引导“新生代”积极投身光彩事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树立良好的社会公众形象。
5.深化简政放权改革,千方百计为新生代企业家做好服务
一要狠抓“新生代”“降成本工程”,健全涉企收费负面清单责任制。加强对市、县、乡三级政府服务窗口和政府网络服务平台责任清单落实的督查,严惩“不作为、乱作为”等行为,真正做到涉企收费进清单,清单以外不收费。积极推进政府服务全程电子化“多证合一”登记改革,逐步实现群众和企业到政府办事“最多跑一次、多次是例外”。二要强化干部作风建设,全力以赴从税收、环保、资金、人才、土地等方面为“新生代”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建立健全“新生代”优胜劣汰考评制度,进一步完善新生代优秀企业家评比办法,促进新生代优秀企业家脱颖而出。三要规范和完善“新生代”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坚决打击非法侵犯知识产权的犯罪行为,弘扬依法依规保护知识产权的正能量。四要进一步强化政府依法依规的执行力。依法严厉打击危害“新生代”生产、经营秩序的违法犯罪活动,引导“新生代”建立健全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法院应加大案件执行力度,提高案件执行效率,确保“新生代”财产权不受损失。五要建立健全“新生代”风险监控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