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秋明
(河北省香河县人民医院,河北 香河 065400)
股骨粗隆间骨折在临床上属于常见性骨折类型疾病,多见于老年人,因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状较为常见,跌倒时下肢突然扭转或急剧过度外展、内收;因其骨质脆弱,因此很容易导致粉碎型骨折,严重危害老年人身体健康[1-4]。临床上主要通过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等方式,因老年病人的病死率较高,保守治疗中肢体活动长期受限,骨折合并症较多,致使常规治疗方式难免差强人意,因此选择一项更加有效的治疗方式刻不容缓。
我院自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共收治有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8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股骨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并将其随机分组,分别予以不同治疗方法,各41例,对照组经近端扩髓后,对髓腔内局部应用生理盐水,其中包括男性21例,女性20例,年龄55~84岁,平均(74.5±3.5)岁;观察组经近端扩髓后,对髓腔内局部应用氨甲环酸,男性22例,女性19例,年龄56~85岁,平(75.5±3.5)岁。所有患者均已通过临床复诊,符合临床上针对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诊断标准,均成功接受股骨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排除凝血障碍者,停用其他抗凝药物,均未合并其他部位骨折,家属知情同意,相关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有可比性(P>0.05)。
所有患者术前均给予相关检测,包括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双下肢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测等,对照组患者股骨髓腔注射20mL生理盐水;观察组患者近端扩髓后注入2g氨甲环酸与20mL生理盐水溶解液;具体手术过程为:术前准备闭合复位与髓内固定,给予患者平卧位,给予气管插管,吸入全麻,并将其躯干侧偏向健侧,执行牵引复位操作,自股骨大转子顶点划向近侧打开切口,切口长度不超过8cm,以钝性分离臀中肌,并于其中1/3处以开口器开口,置入导针,股骨近端扩髓,于导针引导下置入骨折髓内固定物,随后缝合切口,记录手术时间,术后12h恢复抗凝[5-7]。
观察两组患者血红蛋白、体质量及体质量指数变化情况;同时观察其临床指标改善情况,其中包括隐性失血量、显性失血量、围术期总失血量;同时观察其不良反应情况,包括术中大出血、下肢深静脉血栓、感染等指标。
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均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若(P<0.05)则可认为本次研究两组间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治疗前血红蛋白、体质量及体质量指数水平为(5.25±1.22)1012/L、(56.65±4.85)kg、(21.65±0.85);治疗后为(5.64±1.27)1012/L、(56.78±4.92)kg、(22.78±0.92)。治疗前后均无明显差异(t=0.954,P=0.094),其变化情况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观察组隐性失血量、显性失血量、围术期总失血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观察指标对比(±s,mL)
表1 两组患者临床观察指标对比(±s,mL)
组别 n 隐性失血量 显性失血量 围术期总失血量观察组对照组4141 t P 572.64±79.54703.28±106.475.1240.008198.71±28.64215.34±60.247.5240.006770.64±75.51892.64±83.348.0240.002
观察组中术中大出血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感染0例,不良反应率为7.3%;对照组中术中大出血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感染1例,不良反应率为14.6%,组间对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χ2=7.954,P=0.006),P<0.05。
股骨粗隆间骨折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受损伤类型影响,创伤范围较大,致使髋部疼痛,导致患者无法行走,致死率极高,相关研究调查,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死亡率约为10%~30%[8-10]。
本次研究发现,氨甲环酸是一种新型抗纤溶特效药物,在人工关节置换中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围术期药物,能够有效降低创伤出血患者的死亡率,其作用于股骨转子间骨折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术阴性失血的治疗过程中效果显著,能够有效缓解血红蛋白下降,降低患者输血的需求,在降低输血量的同时,避免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风险,药物浓度维持时间长且稳定,具有十分理想的临床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干预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抑制改善术后隐性失血症状,减少失血和输血率,安全性高,值得进一步推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