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网络不可信信息产生原因分析

2018-12-07 16:02李子星河北大学管理学院
新商务周刊 2018年8期
关键词:接收者信息源可信性

文/李子星,河北大学管理学院

1 引言

根据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普及率达到55.8%,全年共计新增网民4074万人,网民规模继续保持平稳增长。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社交网络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线上交流成为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QQ、微信等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工作获取信息的重要工具。于此同时,社交网络的开放性和言论自由性使得用户可以随意发表言论信息,并且不用承担任何责任,导致网上各种虚假错误过时的信息泛滥,信息的可信度逐渐降低;互联网上的信息纷繁复杂,用户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辨别信息真伪,即从网络中获取信息的成本增加了。

许多专家学者都在国际会议WICOM上发表过关于信息可信度的研究。在Lee R[1]的论文中,用一个真实可信事件的备库来监测可疑信息的可靠性;Kawai Y开发了一个判断新闻网站可信度的可视化显示新闻地址趋势的消息系统。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社交网络中不可信信息的产生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交网络中不可信信息的影响因素,为社交网络中可信信息的研究做出贡献。

2 社交网络不可信信息的产生原因

2.1 信息源

信息源即信息来源,一切产生、生产、贮存、加工、传播信息的源泉都可以看作是信息源。社交网络信息的来源可以是个人、企业或组织,他们通过社交账号来发表对某件事看法的主观信息或者是某些既定事实的客观信息。由于社交网络用户的良莠不齐,用户发表的言论更多的是带有主观色彩,我们无法分辨信息的真实性。当有人刻意散布某些不实言论以达到某种目的时,该信息源就是不可信的。

2.2 信息传播者

Voyer认为:信息传播者所在领域的地位越高,所发表的言论越能被人认可。个人或企业的高声望或高知名度是通过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他们拥有较大的群众认同基础,一旦他们发表了虚假信息,对社会的危害是巨大的。人们更倾向于信任和自己志趣相投的人,但是由于社交网络的虚拟性,我们并不是认识那些在社交网络中热聊的网友,如果我们太相信某一个人,防范意识会降低,所谓的“熟人诈骗”一旦形成,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2.3 信息接收者

信息接收者会从信任角度、辨别能力、专业角度等三个方面对接收的信息进行判断。信任角度是指个人愿意相信他人的程度,信任的程度因个人的成长环境和受教育程度不同而不同;辨别能力是指个人鉴别接收到的信息的过程和能力;专业角度是指个人对接收到的信息所涉及的领域的了解程度。如果信息接收者比较愿意相信他人言论、辨别信息的能力比较差、对接收到的信息的领域不太了解并且接收到的是虚假信息时,会轻易相信并转发该不实信息。

2.4 信息传播渠道

有第三方或官方认证、推荐或信誉标志的组织或个人的信息渠道一般来说是可靠的,尤其是官方发表信息的渠道。除了渠道的可靠性之外,还要看个人对传播渠道的喜好和渠道传播内容的真实性。信息接收者一般会倾向于自己常用或喜欢的渠道,信息渠道利用频率越高,就会认为该渠道发布信息的真实度越高,就会越依赖该信息渠道获取信息。长此以往,可靠的信息渠道越来越可靠,不可信信息几乎为零,一旦该渠道“黑化”或出现故障,引起的社会恐慌、损失将无法预计。

3 网络不可信信息的影响因素

3.1 用户可信性

研究用户的可信度,通过Anchuri等人提出的社区稳固化配置理论,结合王峰[1]等人可信度评估模型实验中推论,可以得到以下结论:一般来说,可信用户更容易与可信用户建立联系,倾向关注多数低可信度的用户,与其建立联系的用户大多不可信。以微博为例,3.76亿的月活跃用户中,不可能全部都是可信用户,网络水军就是不可信用户中的中坚力量,他们发表的言论是为了获得某种利益,可信度约等于0。

3.2 信息本身的可信性

由于网络信息本身的动态性和信息源的多样性导致难以判定网络信息是否真实有效,而研究信息来源是否可信是获取有效信息的基础。从网络信息的来源来说,知名度和影响力越高的个体发表的言论越可靠,政府和大型企业等组织和单位发表的信息更可信;从网络信息的传递方式来说,通过正规的官方网站传播的一手消息更具有可信性,相比来说,第三方平台和互动式平台传播的消息可靠性要低一些;时效性也是判断信息是否可靠的重要因素,失效的网络信息会给用户带来消极的影响;网络信息源稳定、内容原创性强、能够持续更新的信息源提供的信息更加真实有效。

3.3 用户的交互行为

在线社交网络中,用户之间通过聊天、语音、视频、留言等多种方式进行交互,这些活动可以增加亲朋好友之间的亲密度,即使相隔千里,亦能通过社交网络交流沟通感情。可信用户之间可以通过社交网络建立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的关系,提高相互信任度。如果一个用户的交互行为比较多,那么基本可以认定这个用户是可信用户,相反不可信用户与其他用户之间的交互行为极少;可信用户之间也可相互推荐,两个不认识的可信用户之间可以通过其他用户的推荐进行交互,从而建立可信关系和推荐关系[2]。

4 结语

当前网络信息时代下信息呈倍速增长,对信息可信性的判别已经成为用户最关注的问题,亦是相关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从网络信息时代现状出发,分析了网络不可信信息的产生原因,并对网络不可信信息的特征进行总结,为用户获取可信信息提供一定参考。

猜你喜欢
接收者信息源可信性
睡眠者效应
基于SDN的组播安全机制
新媒体时代,记者如何正确使用信息源
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英语翻译技巧探讨
可撤销用户动态更新广播加密方法的研究
Five golden rules for meeting management
会计信息相关性及可信性
基于AIS信用理论的电商云会计可信性实例分析
口碑传播中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研究及应用
舞蹈资源管理系统对档案管理和舞蹈教学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