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农林院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探究

2018-12-06 07:40王倩茹贺子婕温晓林张鹏飞
青年与社会 2018年31期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互联网+互联网

王倩茹 贺子婕 温晓林 张鹏飞

摘 要:文章以“互联网+”为背景,解析农林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构建由教学内容、网络媒介、第二课堂及校外资源四位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一定程度上,为农林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新思路,贡献新方案。

关键词:“互联网+”;农林学院;创新人才培养

“互联网+”是一种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的经济发展新形态,新时代背景下,要想实现新发展和新突破,就必须完善新思路,必须依靠数以亿计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来解决新的社会矛盾。因此,高等院校肩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建立健全新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机制建设势在必行。

一、农林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

(一)传统教育模式单一

当前,我國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培养创新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现如今,很多高校仍依赖以传统课堂讲授为主的教育教学方式,“满堂灌”的教学过程中缺少师生间的互动,往往忽视了学生的质疑思维、创新意识和冒险精神,使学生变得应用型有余而创造性不足。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专业本位主义”严重,在课程设置和专业实习中,对专业性课程设置较多,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教材课件较为陈旧,无法适应学科的新发展新进步,大多高等院校的教学实习偏形式化,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应试教育”影响,于师生双方而言,以教师、教室、教材和卷面考试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仍占主体地位,教学考核方式单调死板,注重知识、技能再现,但却轻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开发训练。

(二)网络媒介使用欠佳

笔者采用问卷形式对西北某农林院校学生网络媒介的使用和认知情况进行了分层调研,调研结果表明,有95.38%的学生会使用QQ、微信等工具进行日常交流,有75.06%的学生会浏览微博、知乎等媒介获取信息,仅有27.54%的学生会日常浏览学校官方网站,另有75.23%的学生表示希望通过院校的官方网络平台获取有效信息,并加以学习利用。传统教育极少利用互联网的力量,甚至要求学生减少对互联网的使用率。一方面,由于网络环境内容复杂、信息爆炸等特点,从大量的信息中,学生群体很少能够快速有效的筛选出利于自己的信息;另一方面,高校很少在官方平台上分享科技创新的知识和经验,甚至一部分师生还认为网络是日常消遣的工具,并没有树立起对互联网的正确认知。

(三)第二课堂活动固化

笔者对西北某农林院校以学生社团为依托的第二课堂开展情况进行了随机抽样调研,结果显示,有26.3%的学生主动加入学生会及各类社团,有53.8%的同学表示不愿参与学校各团学组织举办的学生活动,74.1%的同学认为当前开展的各类社团活动过于单调、缺乏创新性,49.6%的学生表示以学生社团为依托的第二课堂无法满足其创新创业需求,另有59.7%的同学表示希望通过第二课堂获得科技创新等相关信息。以上数据表明,大部分学生认为第二课堂活动在精不在多,活动质量需要提升,活动形式急需创新。学生作为参与主体对于第二课堂活动的意见客观上揭示了高校的第二课堂活动亟待改进。当前多数高校第二课堂并没有充足的场地支撑,没有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对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不一,导致第二课堂无法满足学生科技创新的学习和培训需求,因此学生参与度不高,也就无法形成良性循环。

(四)创新教育资源匮乏

新时代背景下,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当前社会对农林高校提出的更高要求,农林高校资源匮乏,尤其在师资配备和基地设置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一定程度上,成为农林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制约因素。大多数农林高校教师数量不足,师生比相对过低,加之高校对科研的重视,导致教师科研压力大过教学压力,科研任务繁重,教师难以分身,教育资源短缺成为制约创新型人才培养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由于很多高校经费紧张,实习和实验等教育资源有限,无法完全满足全部学生创新创业的要求,实习和创业很少有对口单位,无法为学生提供完备的专业配套实习和社会实践。总体而言,高校创新教育方面人力、物力和财力不足,资源匮乏。

二、农林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新时代新任务,在“互联网+”背景下,推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成为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高校必须加强领导,提升站位,整合校内外资源,树立“第一课堂教学、第二课堂辅助”理念,建立健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一)改革教学内容,奠定人才培养新基础

第一,在“互联网+”时代,农林高校应推进课程改革,深入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科技创新教育资源,通过系统培训形成一批知名创业类导师为学生“双创”项目进行学术指导。第二,推广导师制、项目驱动、翻转课堂、混合式学习等教学模式,推行开展启发式、研讨式、探讨式等教学方法,通过课程教学向学生传递“双创智慧”。第三,加强高校实验室建设,以实验室为依托模拟专业实习、组织学科竞赛、开展校企合作,打造双创品牌,以举办创新创业类赛事为契机开设“微课堂”,在全校范围内从项目申报书撰写、风险防范、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角度出发,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利用网络媒介,打造人才培养新平台

第一,在“互联网+”背景下,新媒体作为目前大学生接收信息的主要来源,农林高校应以互联网为抓手、以新媒体平台和明星创业项目为载体,运用“互联网+创新创业”思维,坚守人才培养网络工作阵地。第二,高校党宣等部门要利用官方平台,以官方微信公众号为主体、官方微博辅之,定期发布科技创新相关讯息,包括前沿理论知识、创新项目介绍、创新型学生典型访谈以及知名创新创业博主的文章等,营造创新人才培养氛围;运用目前国内高校使用率较高的易班平台,定时定向针对不同院系学生分别推送科技创新、学科竞赛等相关讯息。第三,线下与线上联动,利用网络新媒体平台的投票功能,票选出学生感兴趣的项目案例线下分享,利用“互联网+”与高校协同育人,打造人才培养新平台。

(三)开展第二课堂,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

高校第二课堂是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之一,高校应着力于第二课堂建设,切实激发大学生科技创新兴趣,从而更好地推进高校的创新人才培养。第一,高校在第二课堂建设方面应优化服务保障,主动为学生提供政策扶持、产品展示、心理辅导、专利申请等配套服务,积极利用各种有效资源建设创业孵化基地、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科技园等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吸引大学生团队入驻。第二,高校应组织策划如“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金点子”商业精英挑战赛等注重实战操作的“双创”类创新型学科竞赛,搭建创新人才培养的第二课堂实践平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从立项至结题的全程化、专业化指导和一站式服务,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四)整合校外资源,开拓人才培养新路径

校友资源和企业资源作为助推高等院校发展的重要动力,是高校发展的主要社会资源。第一,高校要高度重视校友资源,要将广大校友积累的社会资本、工作经验和生活阅历作为亟待争取的重要办学资源之一,充分发挥校友资源在培养创新人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第二,校企合作作为一种新模式,在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作用日益突显,深化校企合作有利于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第三,科教协同创新要求高校应进一步整合校友资源和企业资源,开放办学合作办学。高校要真正引入校外资源,聘请知名校友和企业高管作为创新人才培养导师,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导师或就某一专题座谈交流、或相对系统地讲授一门课程,还可以就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提供专业的意见和建议,实现校友导师、企业家导师全过程个性化指导。第四,高校要不断完善校友导师、企业导师工作机制,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教育资源长期且有效地统一起来,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助推大学生成长成才。

三、结语

在当前“互联网+”背景下,农林高校应从改革教学内容、利用网络媒介、开展第二课堂以及整合校外资源等方面入手,为创新人才培养探索新模式、开拓新路径,助推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升,为社会输送更多全方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徐娟.“互联网+”背景下农林类高职院校绿色教学模式的创新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7(43):254-255.

[2] 张国磊,吕平,王杨.“互联网+”下农业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7(21):30-32.

[3] 陈方媛.“互联网+”背景下民办应用型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与实践——以郑州财经学院为例[J].教育观察,2018,7(05):122-123.

[4] 吕金梅.“互联网+”时代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6(06):72-75.

[5] 刘海学,王玲,朱文碧,马文芝.以农林创新人才培养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J].实验室科学,2014,17 (01):135-139.

[6] 陈毕晟,方平,陈蔚.高校校友协同培育“双创”人才的机制构建与实现路径[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0(01):80-84.

[7] 黄荣怀,刘德建,刘晓琳,徐晶晶.互联网促進教育变革的基本格局[J].中国电化教育,2017(01):7-16.

猜你喜欢
创新人才培养互联网+互联网
供给侧改革下营销创新人才培养思考与实践
创新性科研人才的培养模式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