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外洗方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观察*

2018-12-06 04:19史玉琴高红霞刘双萍雷莎莉陈奕铭
西部中医药 2018年9期
关键词:肝胆蓝光胆汁

史玉琴,岳 雄,高红霞,刘双萍,岳 莉 ,雷莎莉,张 艳,陈奕铭△

1甘肃省妇幼保健院,甘肃 兰州 730050;2甘肃中医药大学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疾病之一[1],是指在新生儿期(出生到生后28天)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异常增高(超过85.5~119.7 μmol/L),从而导致皮肤、黏膜、巩膜及全身其他组织黄染的临床现象,严重时可导致新生儿神经系统受损引起胆红素脑病,影响新生儿智力发育[2]。新生儿黄疸属中医学“胎黄”范畴。本研究采用中药外洗方早期治疗新生儿黄疸,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将2015年9月至2016年2月于甘肃省妇幼保健院国际医疗部住院的新生儿黄疸患儿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中男19例,女21例;胎龄2~25 天,平均(10.5±2.8)天;体质量 2.5~6.2 kg,平均(3.5±0.4)kg。对照组中男 20 例,女 20 例;胎龄4~21 天,平均 (9.5±3.0)天;体质量 3.0~6.0 kg,平均(3.3±0.6)kg。2组患儿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2]中新生儿黄疸的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文献[3]中有关湿热熏蒸型黄疸的诊断标准。患儿身目俱黄、发热、口干口渴、脘腹痞满,头身困重,恶心呕吐,小便短少,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弦数。

1.3 纳入标准 纳入:1)患儿为母乳喂养;2)符合西医诊断标准者;3)中医辨证为湿热熏蒸型黄疸者;4)家属同意参与本项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排除:1)胆红素水平达到换血标准者;2)婴儿肝炎综合症及伴有其他遗传代谢性疾病或先天发育畸形者;3)胆道闭锁、过敏性体质、有先天性心脏疾病、严重心肺功能障碍、多器官功能衰竭、合并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炎或其他严重感染的患儿。

1.5 治疗方法

1.5.1 对照组 蓝光治疗[4]:照射前先用保护罩保护新生儿生殖器、双眼,将患儿轻置于蓝光照射箱中照射4~6小时,停2~4小时,更换尿片、母乳喂养等,根据胆红素含量测定结果调整照射时间。

1.5.2 治疗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中药外洗方治疗:茵陈 10 g,栀子 10 g,柴胡 10 g,黄芩 10 g,黄柏 10 g,大黄 5g、白茅根 10 g,防风 10 g,荆芥10 g,加水2 500 mL,浸泡30分钟,大火煮沸,小火煎熬15~20分钟,让患儿身体浸没在溶液中10分钟,1次/d,5天1个疗程,共2~3个疗程。

2组患儿均于每日上午8点采用黄疸检测仪,以新生儿胸部、前额、两侧脸颊作为检测点进行检测,取4个部位平均值作为胆红素含量测定值。治疗3周后观察疗效。

1.6 疗效标准[3]显效:黄疸明显消退,经皮测胆红素值<119.7 μmol/L;有效:黄疸大部分消退,胆红素值为 119.7~171 μmol/L;无效:黄疸消退不明显,胆红素值>171 μmol/L。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新生儿胆红素治疗 2组患儿治疗后胆红素含量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胆红素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患儿治疗前后胆红素含量比较(±s) μm ol/L

表1 2组患儿治疗前后胆红素含量比较(±s) μm ol/L

注:*表示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表示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0 205.84±30.18 24.62±5.02*治疗组 40 207.47±30.52 17.52±2.25*#

2.2 临床疗效 对照组显效20例,有效6例,无效14例,总有效26例,总有效率65.0%,治疗组显效29例,有效6例,无效5例,总有效35例,总有效率87.5%,总有效率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新生儿黄疸,即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医学称为“胎黄”或“胎疸”,多与胎孕有关,分为阳黄和阴黄[4-6]。隋代《诸病源候论·胎疸候》中“小儿在胎,其母脏气有热,熏蒸于胎,至生下,小儿体皆黄,谓之胎疸也。”中医认为,胎黄的病因病机主要以湿邪为主,胎体禀受湿蕴或寒湿阻滞,肝胆疏泄失职,使胆汁外溢而发黄。胎黄的主要病变在肝胆和脾胃。中医治疗以清热利湿、疏风退黄为主要治则。目前西医常用光照、换血及药物疗法等治疗新生儿黄疸,有较好效果。但长时间、大剂量使用皮质激素类药物会产生耐药性,会使皮肤变薄,毛细血管扩张,有时出现紫癜等,在面部可出现更深的持续性红斑以及各种副作用。

本研究中对照组采用蓝光治疗,作为最常用的治疗黄疸的方法,其治疗原理是蓝光波长主峰为人工照射较好的光源[7],光照能促进未结合胆红素在光照作用下产生变化,并转化为水溶性,经由胆汁排泄到肠腔,也有部分从尿中排泄,从而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8]。但是作用较慢、成本高,且对于结合胆红素蓝光治疗效果不佳,有可能引起青铜症。中药药浴是体表给药的一种方式,新生儿皮肤嫩薄、体表面积大、药物易透过皮肤进入毛细血管,起到利湿退黄的作用;药浴可促进胃肠道蠕动,促进排便,减少胆红素肝肠循环;药浴能促使胃肠道激素分泌增多,新生儿容易出现饥饿感,能促进摄奶量而增加排便[9]。中医认为新生儿黄疸属湿热,治疗以利湿清热为宜[10-11]。《景岳全书·黄疸》中有所论证“阳黄证多以脾湿不流,郁热所致,必须清火邪,利小水”而对于以湿热为主的阳黄患者可采用攻下法与活血法,并可在早期使用大黄,煎药时后下,大黄入血通行十二经脉,符合黄疸病理“瘀热以行”的理论;茵陈清利湿热、利胆退黄,增加胆汁分泌的同时促进胆汁中胆汁酸及胆红素的排泄;栀子清热利湿,周国亮等[12]认为栀子配合茵陈清利肝胆湿热而退黄,能促进胆囊收缩,增加胆汁排泄,降低血胆红素水平;黄芩清热燥湿,具有抗氧化、保肝、利胆、消炎等作用[13];黄柏增强清热燥湿功效;脾胃为黄疸的主要病位,认为湿、瘀、热等邪入侵脾胃,邪无出路,致胆疏泄失职,胆汁浸入血液,溢于肌肤,因而发黄。《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强调:“黄家所得,从湿得之”“脾色必黄,瘀热以行”。故用入肝胆经的要药柴胡,质轻、味苦辛微寒,主升散,与防风、荆芥同用解表邪热,使湿热之邪从表而解,柴胡又能开郁,尤其对邪渐入里,不在肌表者,以其气味轻清,芳香通泄之功,兼以少阳专药,疏达肝胆之郁,驱邪达表散而退黄;白茅根性味甘寒,除凉血、止血外,还有清热利尿而退黄的作用[14]。《金匮要略·黄疸病》指出:“诸病黄疸,但利其小便”,故在其基础上加用白茅根。诸药合用共达祛湿退黄之功。

综上所述,采用中药外洗方配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可有效缓解黄疸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肝胆蓝光胆汁
自拟和胃镇逆汤对寒热错杂证胆汁反流性胃炎胆汁反流和胃肠激素的影响分析
吴盂超:肝胆医学创始人的创新灵感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
胆汁瘤的介入治疗
程良斌教授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临床经验
蓝光特别推荐
蓝光特别推荐
蓝光特别推荐
多处肝切除术在复杂肝胆管结石中的应用分析
敬民深处见肝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