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刘 安
对于刚刚过去的2018年高考,很多一线教师对试卷都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和评价,但无论结局怎样,2018年高考依旧这样真实地过去了。在全国上下的高考考生们身心放松的6月8日晚间,一些较真的教师在各种QQ或微信等平台及交流、讨论着各自对高考试题的看法和见解。
笔者作为今年带毕业班的一名普通高中地理教师,仅以2018年全国新课标卷Ⅰ第2个选择题组作为典型例题,试图对它做一些简单的分析和推测,希望笔者的看法能对2019年的高考复习起到一些帮助,权当管中窥豹吧。
户籍人口是指依法在某地公安户籍管理机关登记了户口的人口。常住人口是指实际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下图示意近十年来我国某直辖市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数量变化。据此完成1,2题。
1.根据图示资料推测,近十年来该直辖市
( )
A.外来务工人口多于外出务工人口
B.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下降
C.劳动力需求数量增加
D.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增加
2.该直辖市是
( )
A.北京市 B.天津市
C.上海市 D.重庆市
首先,从本组试题的命题立意来看,由于现行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列为基本理念,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则是将两者综合为“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现行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出现的四项地理核心素养为: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本组材料及试题的呈现,体现了高中地理教学要从“重地理知识传授”向“重地理素养培养”进行转变,要求高中生能用地理的眼光观察区域,会用地理的思维思考问题,即学生具有“地理的视角”和“地理的头脑”,这是地理素养的重要体现。
其次,单从试题而言,题组以“世纪宝宝”(2000年前后出生、2018年参加高考的学生)学习、成长的十年为时间背景、中国区域为空间背景,主要考查了“中国区域地理概况”“人口迁移(流动)因素”“人口老龄化”“人口自然增长”以及“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等人文地理知识。在文字材料和统计图形结合的情境基础上,综合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等方面的地理能力。
综上,笔者认为,本道题组命制过程中所体现的立意良好地切合时代的主题,展现了新世纪、新中国的成长和收获,正如高考中埋头解题的考生一样: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收获。题组设计的思路也涉及诸多人文地理知识的联系和调用,对于考生的知识和能力考查也还是相当成功的。
笔者总结本道题组命题时所设想的正常解题思路如下:
第1小题,考生通过阅读材料,理解“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含义。结合统计坐标图,判读出随着时间的推移,该直辖市的“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均在增加,分析得到该直辖市近十年的城市化发展一直处于稳步提升阶段,调用人教版必修2第二章“城市化”的相关知识点,推断近十年来该直辖市的经济在不断发展,结合“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知识,就能得出因经济发展而带来“劳动力需求数量增加”的现象,因此本题选择C项。
第2小题,通过对统计坐标图的分析,得到该直辖市近十年来的“户籍人口”一直远大于“常住人口”,判断近十年来该直辖市人口总体以迁出为主,结合人教版必修2第一章中“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的知识点,调用回忆“如今人口频繁地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的迁移,都是为了寻求更多的改善物质生活条件的‘机会’,获得更好的经济待遇,改善个人及家庭生活”,进一步明确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判断该直辖市经济相对欠发达,应位于我国中西部内陆地区,而选项中的“北京市”“天津市”和“上海市”均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属于经济发达区域,因此本题选择D项。
然而,命题组专家设计好的思路就一定是考生必须要走的过程吗,答案是否定的。笔者认为此题完全可以跳出命题人设定的思路,另辟蹊径进行解答。
例如考生若对于“中国的行政区划”“中国的人口”等中国区域地理知识有扎实的了解,在进行地理知识复习时,了解到现在河南省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省份,人口超过9 000万,而在重庆直辖市设立以前,四川省人口超过1个亿,在人口数量方面是当之无愧的“老大”,而现在人口超过5 000万的省份中,四川省居于第三位,约有8 000多万,那么完全可以由图中显示的常住人口始终大于3 000万,一步确定第2题答案必然是重庆市。
又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时,对城市的等级划分知识有所了解,对人口超过1 000万的城市一定有更深的印象,毕竟全世界人口超过1 000万的城市也就那么二、三十个,尤其是中国的北京、上海等城市的户籍常住人口约在1 500万左右(注:至2015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2 170.5万,户籍人口1 347.9万,外来人口822.6万。上海市常住人口总数为2 415.27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 433.62万人,外来人口981.65万人),也一样可以由图中显示的常住人口始终大于3 000万,直接确定第2题的答案是重庆市。
在笔者看来,第2题的设问相当于这样进行的:下列直辖市人口超过3 000万的是哪一个。这样的一道考题,颇有五、六十年代高考题的韵味。
再例如第1题,首先坐标图中并没有显示有关“老年人口”和“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任何数据,因此可以直接排除B,D选项;其次,该直辖市户籍人口一直远大于常住人口,说明该直辖市的人口需要外迁务工、就业,因此很容易确定本市外来务工人口一定少于外出人口,故A选项错,答案必然是C选项。
当然,如果考生能够调用所学的“区域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迁移(流动)的关系”等知识,进而展开分析也必然得出该直辖市无论是“户籍人口”还是“常住人口”在这十年内都是持续增加的,所以该直辖市这十年以来城市人口规模一直在不断增长,说明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对应的经济发展速度也较快,因城市发展、经济发展而提供的就业机会增多,从而吸引青壮年劳动力留下或迁入就业,亦可得出第1题的答案是C选项。
由此可见,解答这一题组的方法很多,并不拘泥于按照命题过程中设定的思路进行解答。
2018年的高考结束了,很多教师一直笃信“高考命题会进行反押题组,市面上多次出现的材料、设问及知识考查的类型不会出现”的观念被颠覆了。高考试卷中出现了很多在平时复习、模拟中频繁出现的情境材料和设问方式,比如亚马尔、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是否可以认为高考命题的思路和风格出现了转变,命题更侧重于考查日常生活、生产实践中的能力。那么,教师要如何对待2019年的高考复习?
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教师只要默默做好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摆渡人”就好!
首先,教师要抱着“以不变应万变”的教学和应考态度,不要过分揣测高考命题专家的思路和想法。
其次,考试的主体是学生、考试的蓝本是教材,这一点永远不会改变。所以在2019年的高考复习中:
1.仍要扎扎实实地做好地理基础知识的全面复习,掌握牢固的地理基础知识是学生应对高考的首要基石。
2.要指导学生养成坚持阅读地理图册的习惯,地图是地理学科独特的“语言”,从地理图像中获取信息、解读信息,并应用处理信息是考生高考必备的能力。或许学生记忆中的“重庆人口3 303万”就是某年的某道高考题呢。
3.要坚持在日常试卷、习题评讲中做好答题思路、技巧、规范等方面的详细指导,不断提高学生阅读、提取、分析、解答地理试题的基本能力。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这样的指导教学都是难在坚持、贵在坚持的。掌握了牢固的基础知识,形成了良好的读图习惯,具备了基本的解题能力,就一定能在考试中得到满意的分数。
4.最后,笔者建议教师们要对《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学科素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多学习一点、多钻研一些。在平时讲解高考试题或模拟试题之前,教师一定要做好这样一个准备工作:如果我是“系铃人”,我想要通过这一道题组考查哪个方面的知识?传达什么样的价值观?体现什么样的能力素养?如果能够将这个工作做好,那么笔者坚信当所有教师再次站在“解铃人”的立场来解答试题时,一定会豁然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