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 曹银兵
今年参加高考的考生大多数出生于2000年前后,是名副其实的“世纪宝宝”。借助于这个特殊的机缘,今年的地理高考命题,紧贴考纲,结合地理学科的实际,深入挖掘地理内涵,选取新颖题材。年年岁岁理相似,岁岁年年题不同。今年的高考地理命题,无论在命题形式、考查内容及试题难度等方面都不落俗套,设问视角令人耳目一新,命题风格稳中求新、平和大气,试题难度适中,总体质量较高。就如清风扑面而来,命题过程中既能做到联系时代背景和学生的生活实践,弘扬社会正能量,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书写立德树人新篇章;又通过一系列人地关系案例的剖析,传递人与环境关系的和谐之美,着力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对引领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改革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2018年的高考地理试题的命制无论是全国卷还是单独命题卷,皆能紧扣新时代的主旋律,着力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出体现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符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能依据地理学科的教学实际状况,主动联系时事和社会热点精准设计试题情境,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及合作共赢等理念于高考地理试题之中,使地理高考试题成为既具备为高校选拔人才的功能,也成为开阔学生地理视野的重要载体,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
2018年全国新课标卷Ⅰ第36题从探究中俄两国在天然气勘探开发、液化、运输等合作项目中的各自优势入手,以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伟大战略和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加快为背景创设鲜活的试题情境,融时代热点于地理区域之中,引导学生用地理眼光结合重大的时事背景走向世界,从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对我国和世界带来的一系列的重大影响,从而启迪学生客观全面地评价当代中国近年来社会经济发生巨变的原因,深刻感受时代和社会的日新月异,凸显地理学科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国际合作共赢中的应用价值及地理试题水到渠成突出立德树人的过人之处。命题过程中十分重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如2018年北京卷第40题(1)以京杭大运河、第41题(1)以广州钦州市坭兴陶文化为载体,注重引导学生分析其中各自蕴含的地理原理,以地理视角辩证地分析传统文化的内涵,让学生站在更高层面上去思考重视保护优秀传统民族文化对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哪些积极的影响,从而使优秀传统文化具体化,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自尊力,立德树人润物细无声。
2018年全国新课标卷Ⅱ第43题、2018年全国新课标卷Ⅲ第3~5题中及时呈现十九大报告中关心的乡村振兴战略计划,从国家层面上实施产业扶贫战略,从地方层面帮助农民脱贫攻坚的措施具体化、多为老百姓创设就业机会,使精准扶贫有了新高度,使抽象的乡村振兴行动战略具体化,让农民行走在奔向小康的路上,从而使学生对如何走区域可持续发展找到可借鉴且行之有效的具体方法。第36题以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与多米尼加等拉丁美洲国家在经济文化方面交流合作为背景,从多米尼加的地理环境、社会发展方面为切入点展开合作探究。帮助学生拓宽国际视野,提示学生时时关心全球问题、增强全球化和国际理解力意识,养成关注及走近地方、国家和全球地理问题并积极探索走可持续发展有哪些切实可行的措施。
2018年江苏地理卷紧扣时代脉搏,有机切入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热点,试题情境鲜活。涉及“一带一路”倡议、西部大开发和长江经济带等国家发展战略、生态文明建设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等,试题涉及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的学生发展的素养要求,凸显核心素养考查,尤其关注区域认知与地理实践力的考查。
2018年高考地理命题呈现的情境贴近生活气息,引导关注社会生产生活的实际及地理实践能力贯穿始终,强调学生时刻关注社会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鼓励学生结合地理原理和地理学科思想多进行深入的思考,有利于解决日常实践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试题着力点在于考查学生应对社会实践问题的素养和能力,选取富含生活气息的素材,注重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侧重生活体验。以引导学生留心当前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地理热点问题,做到学以致用,以避免学习、考试与社会生活实际脱节。
2018年全国新课标卷Ⅰ第9~11题以小明乘长途客车从重庆经遵义至毕节旅游为背景资料,试卷上呈现丰富生动的地理情景,通过借助“长途客车选座”来讨论日出方位的季节变化,引发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地理原理分析和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体现了“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地理学科的理念。2018年全国新课标卷Ⅱ第4~5题,以澳门半岛地图信息为载体,辅以文字材料对澳门半岛的地形特点和不断填海造陆的事实进行介绍,让学生提取地名蕴涵的历史背景、环境变迁等多种信息。注重学生地理实践能力,全面考查“生活中的地理”。2018年全国新课标卷Ⅱ中的“我国第五个南极科学考察站的建立”引入全球变暖效应,以及2018年全国新课标卷Ⅰ中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依托“一带一路”倡议和全球化合作为背景,用身边的案例考查学生整合地理知识、探求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鉴于目前中国的国情,人口、资源、环境问题,都是高考关注的热点问题,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2018全国新课标卷Ⅰ更侧重于呈现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问题的材料。如大数据产业布局的展望、“龙卷风追风人”的现象,开展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观测等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地理学习的体验。第43题的选修题是旅游地理的试题,其材料来源于刚发生的九寨沟地震,引导学生探究地震对景区带来的影响,以及九寨沟旅游业的发展给当地对社会、经济、生活带来哪些变化。2018年北京卷第10题和第11题主要考查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及原因,学生除调用图文信息和城市空间结构等相关知识回答问题外,还需要结合生活实际帮助思考。
2018年高考地理命题紧抓主干知识,强化重点内容。今年高考地理命题的核心知识点、考试的重头戏有大气运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区域资源的综合开发。今年的地理高考命题,对每道题的命制都做到精雕细琢,注重对地理学科能力的考查,对“地理”二字的理解深入到位,重点在“理”字做文章,注重对学生分析、推理及说理能力的考查。
材料及图像信息丰富厚重,都是以“意料之外的情景材料”,着重考查“情景之中的主干知识”,这是今年试题的一大亮点,地理图像既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又是解决地理问题的有力工具,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特色。读图能力一直是地理学科在高考考查中的重点,不仅要求学生会读图,更要求学生从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组织相关答案,具备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无图考图”在今年的试卷中也有所体现,要求学生做到心中有图,回放对于解决问题的一些相关图像信息,使记忆、理解、应用三个层面逐渐升级。2018年北京卷第7题,要求学生回忆课本气压带与风带的分布图,将试题中具体实际的问题与地理原理结合起来,要求学生能有效进行知识迁移。2018年全国新课标卷Ⅰ第4题和第5题“近十年来我国某直辖市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数量变化图”,引导学生将人口和城市部分的知识点有机结合,快速从题目中提取关键信息,进行综合加工分析,引导学生深化对于人口和城市的认识。
2018年高考地理试题,立足学科特色,考查地理核心素养,注重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观点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全国新课标卷Ⅰ第37题(1)“河流排水受阻常形成堰塞湖,乌裕尔河排水受阻却形成沼泽湿地,据此推断扎龙湿地的地貌、气候特点”。该题要求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科学探究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是如何“互动”的,分析出他们的异同点,深化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认识。试题设问注重走进学生的生活经验及情绪体验,也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学生面对此类试题有似曾相识的获得感。全国新课标卷Ⅲ第37题,涉及学生比较熟悉的锋面、气旋的知识是常见的天气系统,但此题与以往试题相比不同的是,将来自西北、快速东移南下的冷锋与气旋相叠加,要求学生不仅掌握所学的气旋知识,同时还必须具备空间想象力,对目前气旋中锋面分布特征异常进行解释。内涵丰富,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时间和思考空间。
区域是地理命题的重要载体,加强对区域认知能力的考查,也是今年命题的又一亮点。大尺度区域的考查重点在引导学生从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方面获得感知。2018年北京卷第5~7题选定全球范围的半球和大洲尺度,突出北京名片。中等尺度区域考查的重点在引导学生对专题要素部分的理解和判断。北京卷第10题和第11题以某城市区域为例,涉及城市的功能分区和城市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知识点。小尺度区域的设置,兼顾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多方面的考查。北京卷第9题通过小尺度的村域范围内地物的方位解读,鼓励学生从真实地理情境中观察、感悟、理解人地关系。
2018年高考地理试题重点在考查地理学科的关键能力和思维品质,为高校选拔基础扎实、具有创新潜质的学生。以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地理学科素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情境设计联系实际,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反映时代主旋律,弘扬社会正能量。通过强化试题的综合性,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加大试题的开放性,提升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通过提高试题的探究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作为2018年地理试卷的又一亮点,提高开放性试题的比重,做到内容、呈现形式亲和开放,允许接纳不同的声音,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设想,让学生从标准答案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2018年全国新课标卷Ⅱ第43题(2)要求学生设计依托“佛手山药”的旅游项目。学生通过信息提取和加工,可以从旅游活动的食、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进行思考,旨在引导学生把握问题的思路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提出对策和建议等。对该小题设问的解答没有唯一答案,可留给学生足够发挥空间,只要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2018年高考地理试题打破常规和思维定势,加大试题的探究力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全国新课标卷Ⅱ第9~11题以汾川河流域异常降水为切入点,通过提供气象、水文资料,探究在极端条件下,降水、径流、含沙量、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本题旨在通过对地理活动过程由量变到质变的辩证认知,引导学生科学认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最终使思维得到进一步深化和升华。
2018年江苏地理卷重视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和核心素养的考查,在题目设计时,十分注意问题的层次性和逻辑性。读图分析题遵循“读图—析图—解图”的思维过程;综合题按照“现象—原理—运用”的能力提升要求,层次清晰、逻辑严谨,有利于提高试题的区分度,更好地实现试卷的选拔功能,体会到地理学的应用价值。这样的设计,既可以充分发挥考试的导向性,也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展示自己的能力和素养。
2018年高考地理试题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注重通过人地关系,传递人与环境的和谐之美,培养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在落实立德树人这一目标时,使高考的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作用得到进一步强化和凸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2018年高考地理试题传承生态文化,树立动态平衡的人地协调观,提高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如全国新课标卷Ⅲ第44题,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种传统的捕鱼作业模式——堑秋湖为案例,要求学生分析“堑秋湖”捕鱼模式对鄱阳湖区候鸟越冬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并针对其消极影响提出改进建议。
2018年高考地理命题过程中以遵循自然规律、树立因地制宜的环境修复观为载体,增强学生生态环境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如全国新课标卷Ⅰ第43题,考查震后重建规划措施对九寨沟旅游发展的意义;全国新课标卷Ⅱ第44题以素有“华北之肾”之称的白洋淀为案例,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雄安新区,一定要把白洋淀修复好、保护好”的指示精神,考查白洋淀所具有的重要生态服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