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继坪,梁社往,陈疏影,罗静波
(1.云南农业大学 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昆明 650201;2.昆明市教育局 教育分中心,昆明 650031)
随着经济全球化、网络化、共享化、绿色生态、节能环保、安全趋势日益明显,现代社会将人才资源开发作为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根据党的十九大关于“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和“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把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型人才培养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明确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教育部出台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精神,为教育改革与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两大纲要从观念更新、培养模式创新以及评价制度改革等各个层面,构成了新时代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完整框架。新时代下,高校作为人才的主要培养场所之一,应顺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新型农业人才[1]。
我国农业在融入了科技、网络、共享、环保、节能、生态、绿色的助力之后,显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动力。因此,现代农业更需要有新型人才作为农业发展的保障。而目前农业高等教育观念相对落后,教学内容和方法比较陈旧,因此,高等农业院校应该准确定位新型农业人才培养目标,跟上形势,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质量农业人才,促进农业产业快速高效的发展。
新型农业现代化是以粮食优质高产为前提,以绿色生态安全、标准化、组织化、产业化程度高为主要标志,基础设施、机械装备、服务体系、科学技术和创新型农业人才为支撑的现代农业。创新型农业人才可以为新兴高新技术农业提供新品种、新技术,形成新科技产业链条,拖动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向有机农业、绿色农业、经济农业、品牌农业发展。因此加快创新型农业人才的培养,由传统的依靠物质的投入向依靠创新驱动转变,形成农业产业发展内生原动力,实现创新兴农、科研致富、农业兴国。
国家对农业的新型开发和经营,在土地规模、技术装备、资金投入、经营理念、农产品供给等方面,实现了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解决“三农”问题成效明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崭露头角,成为推进农业供给结构性改革的牵引力,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新生力量。目前看,影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一步发展的难题是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等实用型人才缺乏,这使得农业发展的后劲不足。因此,要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养出一批实用型人才,为发展新型农业注入实用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以及人口结构变化,农村劳动力已进入总量过剩与结构性短缺并存的新阶段。为适应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民职业化、高知识化也需同步加快,而且随着农业经济发展目标由单一的追求产量目标转变为质量、数量和综合效益的协同多目标,农业产业的发展也逐渐由过度分割的分段式农业向全产业复合型农业产业转型,这就需要复合型农业人才为新型农业注入复合式的知识力量,推动农业产业的高效发展,然而目前农业复合型人才奇缺,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因此培养多元化复合型农业人才,使之具备全产业链的经营与管理能力,以及交叉学科知识和职业能力,能为中国农业经济转型起到开渠引水的作用。
高等农业院校应当以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农业人才为导向,淘汰与产业经济不适应的专业,新增农业产业急需的专业,并根据农业产业的需求修订培养方案,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培养与农业产业“适销对路”的农业新型人才。
目前,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阶段,结合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的特点,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一批创新、实用、复合、科研型人才的智力支持,提高农产品品质,延长产业链,提升经营与管理水平,增强品牌意识,加大市场开拓力度,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实现人才驱动农业产业发展。
新型农业产业对农业人才提出了创新的要求,这就需要把“创新”观念贯穿到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制订相适应的有特色的教学计划,增强科研创新技能和社会实践能力。首先,必须要保证教师队伍的稳定,加强师资队伍素质的建设,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实施名师讲坛,让资深教授走向讲台,在人才的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上 “双管齐下”。其次,产学研结合助推科研应用能力。加大引资入校的力度,也就是吸引大公司进校提供人才基础资金,重点加强实验室的功能建设,从而促使高校进大公司进行技术指导和生产实践。如大庆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通过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战略,打开了办学的大门,做到“课程上到企业,实验做到车间,项目研究到生产一线,实现教室上有企业家,车间里有博士”[2],互惠互利,真正体现了科技就是第一生产力。再次,通过新的办学机制建立全程导师制,如可以让学生在一年级时就进入科研导师的课题和科研团队[3],培养科研兴趣和学习简单的实验操作方法;二年级自由选择申请各种科技创新创业项目、学科竞赛项目、企业科研项目等,培养实验设计、申请书撰写、实验操作和创新的技能;三、四年级与研究生共同参与本科生论文综合设计。在实验、实习、科研活动中,确定各级训练内容和评价标准,采取由易到难逐级递进的方式,加强对学生的基本技能、专业能力、独立设计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4];最后,建立专业硕士、硕博连读和博士后等体系,为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5]。
新型农业产业对农业人才提出了要有实用性的新要求,把“实用性”作为农业产业发展的动力,因此,实用性已经成为衡量高等农业院校人才是否有价值的重要标准。实用性的人才是指一手拿笔杆一手拿锄头,不仅懂科学原理还能操作实干。这需要高等农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时,创建新的培养机制和制度,学生在学习科学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实用性技能的培养。可以安排学生参观企业的生产过程,了解生产设备和工艺流程,感知企业文化,熟悉安全知识,认识专业知识在企业生产中的重要应用;还可以采取学生深入到田间地头和 “土专家”“田秀才”“致富带头人”实打实的学习取经的办法,增强他们会种地、善经营、懂管理、懂专业的实用能力,使拿锄头的学子成为农业领域的实干专家代表,引领带动更多的农民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使实用人才起到示范和带头作用,更好地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服务并做出贡献。最终实现由“高等农业院校实用型农业人才的培养”辐射到“在农村培训、培育、办班开拓实用人才”规模的转变。
新型农业产业对农业人才提出了要具备综合技能也就是复合才能。高等农业院校要加强与其他高校和企业的合作,积极探索复合型人才培养创新模式。首先,跨越专业限制,优化知识体系和技能训练内容,确定学科基础、专业基础及专业课程体系,可以开设“公共基础课、专业课、职业技能课”。“公共基础课”是由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等基础课程组成的,培养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课”分别是种养殖行业、发酵行业、工程技术类课程。职业技能课是指为了增强职业适应能力和社会竞争力而设置的市场营销、企业管理、企业家讲坛等具有职业倾向的课程群。其次,合理分配学时,解决有限学时内学好多学科交叉理论、技术及工程技能,创新教学方式,可以聘请企业、科研院所和政府部门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作为客座教授,直接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把行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思维等最新信息传递给学生[2],打造一批融合知识经济、网络经济、共享经济、绿色生态、节能环保、善经营、懂管理、会外语、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中国新型农业产业要有突破性的发展,就需要有新型农业人才提供智力支持,这就需要农业高等院校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抓住知识农业、网络农业、共享农业、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的契机,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大改革,建立农业教育培养与人才需求相适应的有效机制,培养创新型农业人才,加大产业开发力度,实用型农业人才可以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复合型农业人才可以服务产业链,兴旺中国农业。
注:罗静波,通讯作者。
[1]悄会守.高校人才培养的多维思路论析[J].成才之路,2013(23):3-4.
[2]任国领,张虹,张丽霞,等.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地方高校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0):4683-4685.
[3]刘雅婷,唐滢,胡先奇.多元协同培养云南植物生产类创新创业人才——以云南农业大学为例[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100-104.
[4]黄凤兰,陈永胜,张继星,等.构建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创新型人才[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2(5):227-228.
[5]谢旭辉,胡忠.21世纪生物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高教论坛,2006(1):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