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琦
(铁道警察学院,郑州 450053)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设计是指个体根据预先的创新性构思并为此预设一定的目标,通过以此目标为导向的一系列活动来完成之前的构思活动的一种艺术创新与创造,而对于设计人才的培养也与艺术人才培养有所不同。美国学者维克多·帕帕奈克认为,“设计是为了达成有意义的秩序而进行的有意识而又富于直觉的努力。”设计是一种人类自我思维和外部事物相结合的创新创造过程,是概念思维的诠释和美感经验的创新活动,是人类真实的具象思维和社会经验的融合体现。而设计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其具有前瞻性和创造性,能利用现有的物体和个体经验发展出新的形象并创造出新的物体。可见,设计人才培养更多的是一种实用价值的创新教育活动,而不是纯粹的美学目的的艺术教育活动。设计是人类想象力扩展到一种可能世界的呈现,是在生活世界中的人类真实经验的一种延伸。所以,对于设计人才培养来说,设计就是一种创新活动,当然也是一种比较复杂的人类活动,其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和不同文明之间的文化结构、科学技术、生活状况等的统合。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设计也已经是超越了物体的意义的延伸,而且是包含了美、文化、社会、技术、道德等等相关观念的结合。从这个意义上说,设计的美学不同于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也自然不同于普通的艺术人才培养。艺术是一种抽象的心理层面的活动,而设计是具象的,更多关注的是实用层面的价值,尤其是在设计成品的社会实用性和功能性方面。所以,设计人才培养的本质意义是培养学生将最新的科学技术应用到自身具体的设计过程中来,从而扩展自身与物体之间的单向度的联系。设计人才培养的目标也在于设计成品可以用最好的方式服务社会和改善人类生活,从而增进人类的幸福。
现代性近年以来一直是社会科学研究的中心问题。现代性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有学者认为起始于1460年,这也是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滥觞。从设计史的角度来说,现代主义的设计是从19世纪末期开始出现的,所以,现代主义的设计人才培养也始于19世纪。现代主义设计的出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果,其初衷是为了满足大众对于设计产品的大量需要。然而结果却是培养大量的只会进行单一的机械化设计活动的设计人才,从而可以使其设计产品通过机器化大生产来满足大众的生活需要。这种过于单一的产品设计对于设计人才来说是一种大规模的抹杀其自身应具有的个体创意的结局。同时,大量简单乏味的重复设计活动也使得设计者个体容易出现审美疲劳。出于反对这样的设计教育和改进设计人才培养的模式的需要,后来出现了所谓后现代的设计教育。后现代的设计人才培养强化了现代主义的某些特征并对其构成了挑战,其主旨是培养人才一种追求个性化的产品设计的思路。后现代设计人才培养主要是培养设计者个体对于设计成品的形式表达不仅仅局限于某种固定的格式,而是对特定的时代或某种风格赋予一种新的社会学意义和现象学的体验。后现代的设计人才培养保留了现代主义设计的理想化和自由意识的思想,但扬弃了现代主义的培养统一和单调的一种风格的人才培养模式。总体来说,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给当代设计的人才培养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想象与施展的空间,培养设计者在满足人们日常社会生活的需要和设计成品的商业需要之外,能够真正追寻人类的精神需要。
设计人才的培养除了设计学和艺术学方面的塑造之外,更重要的是培养设计者的一种美学体验和美学感觉,也就是说设计美学在合格设计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常来说,设计美学包括感官美学、形式美学和形象美学三个部分。感官美学是个体的知觉所构成的一种自我心理反应。形式美学是个体通过感知各种物体的外在形态而产生的一种愉悦的心理感受。而物体的外在一般来说在本质上都是具有美感的,那就是造型、色彩和材料上的相互协调以及由此带来的一定的秩序感、多元化和韵律感等美学元素。形象美学是个体通过对设计成品的观察与联想而从中发现其美学价值。可见,在设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培养设计者发现和鉴赏美的一种能力。而这种能力主要是从本质上来体验美这种东西,明白美并不仅仅是指物体自身的美,还在于物体在设计者个体心中所呈现出来的价值和意义之美。所以,需要教育学生明白设计的美感来自于设计成品自身,更是来自于设计产品给个体所带来的一种体验价值。他者是通过认知设计者的设计成品的现象学意义和解读其指向性内容来诠释设计成品的意向性的导向价值和美学意义的。当然,简单的在教育过程中实现美的培育是比较难的,因为美的体验关系到个体的文化品位、美学经验、知识储备和生活背景等多方面的因素,所以为了设计的美学价值的实现,设计人才的培养应该是全方位的、多向度的。
日常生活用品设计人才的培养一般是教育学生更多关注设计成品视觉上的形式感,这也是对物体体验的身体和心理的直接反映。所以,日常生活用品的设计教育主要就是培养学生对日常用品的设计形式和形象的一种考察能力,以期从中解释和深化其美学内涵。目的是教育学生明白设计的美学价值是个体对于美感的一种社会体验价值,是个体对于设计成品的日常生活体验的美学价值和整体上的一种社会文化凝结。教育学生明白设计是从最基本的生活生产需要到高层次的物质消费需要再到精神文化需要的一种创造性的创新的艺术行为。另外,需要解决一个当下存在的问题,那就是设计活动受到了社会、文化和经济等大环境的深刻影响,使得设计教育也成了融合商品经济、意识形态、文化观念和地域文化等多元因素的一种综合的人才培养活动,这好像有点远离了设计的初衷。
设计是设计成品和消费者之间的一种客观的互动联系,是物体的自身特性和本质以及对个体的一种功能和价值。这是一种实用美学意义上的物体之美。所以,设计教育也就是培养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的互动能力,体现在设计者设计和社会使用设计成品的一种双向互动过程,其过程有点类似于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或商谈理论。从某种意义上说,设计就是美学的理论的实践和应用。所以,设计教育也是培养学生通过设计成品赋予其设计的美学价值并移植给消费者的一种设计美学再生产的教育。
好的设计是必须符合美学的要求,也就是需要满足消费者的美学的价值追求。然而,这种好的设计在设计行业发展的过程中并没有一个客观参照标准。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文化,设计也就随之有着不同的风格,可能某种现在看来已经不那么好的设计成品在当时的时代和文化语境下却会被认为就是一种好的设计。从而,对于好设计的设计人才培养也就需要相应的培养模式来塑造学生的设计学和美学造诣。
包豪斯主义是现代主义设计流派的主要代表,也是设计教育和设计人才培养的现代主义模式的突出代表。包豪斯主义的设计教育强调以现代工业的机器化大生产来完成设计成品的批量化和工业化的生产,使得社会上的个体都能使用这些设计成品来改善其生活品质。所以,这种设计教育模式主要是教会学生通过设计简单的造型来适应工业化大生产的需要,并通过应用新材料和新科技使得设计成品在社会上能够迅速普及。这种教育模式在当时迎合了一种个体所需要的高效率的生活方式的需要,也迎合了一种简单、方便和秩序感的设计理念,是一种理性主义的教育模式。包豪斯主义的教育思想体现了培养人才在功能约束之下的设计过程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美学创造活动,其实质是在宣扬一种社会平等的教育价值理念。
现代主义设计教育在整体上不主张学生进行过度的包装设计,因其设计的初衷是一种设计为社会大众服务的理念。但是,教育学生对于简单装饰的过分强调却往往造成了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缺乏设计的热情,并进行重复的设计劳动,使得后现代主义的设计教育思潮开始不断的涌现出来,并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设计的原初所具有的装饰性。后现代主义设计教育是教会学生将各种元素的特征重新进行排列组合,尝试在现代主义设计基础之上建立新的设计的“可能世界”。后现代主义的设计人才培养更强调培养学生在形式之间的一种对比能力,所以,自觉性的嘲讽与隐喻往往作为其设计的主要风格得到推崇和青睐。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用一些设计实例来说明这种设计风格的特征和理念。例如,用波普设计来教育学生该设计风格是以漫画的隐喻和想象空间的超现实性来展现一种无政府状态的生活态度。用孟菲斯设计来教育学生该设计风格是深刻认同设计应是一种符号的载体的观念,所以该设计是提倡一种原创性的通俗文化,最终促进了文化与商品的深度融合等等。
当然,设计的风格发展是在不断变化的,随之的设计人才培养也需要与时俱进。后现代主义设计是对设计的不断反思和批判中建立起来的特有的时代风格和设计范式。然而,这并不是最完美和最终的范式。所以,对于后现代主义的设计教育追求培养学生视觉的强烈冲突的个体体验以及多元的形式化语言能力,逐渐造成了学生对于设计上表面的造型和包装的过度渲染的倾向,也就逐步失去了对于物体本体的一种价值考量。这体现了一种矫枉过正的设计教育发展趋向。
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设计方面人才培养模式的演变,是设计教育活动中的设计的造型和形式教育及其美学价值教育的嬗变与交替过程。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归根结底就是设计自身的范式的嬗变。当设计的外部造型过于理性和简单的时候,就会导致设计成品缺乏情感元素和过于单调,从而在包装方面加以装饰的设计思想出现了,并在对以往设计的反思和批判中开始重构设计思路并发展出丰富多元的装饰语言,通过重组社会、文化、艺术、生活、历史和文学等方面的设计元素来改变这种单调的设计局面。但是,事情发展到极端就是各种浮夸包装的不断出现,其本身目的是为了体现设计成品的一种个性化,然而却忽略了物体自身的本质价值。这种过度的包装设计使得社会上又出现了对设计本质的反思,简约的设计风格又再度出现。设计就是通过如此的循环往复,形成了其美学的塑造与再塑造,就像科学中的革命一样,新的范式建立在批判和革新旧的范式的基础之上,而旧的范式又在某些要素上需要加以改造和补充,以适应科技与社会新的发展需要,并再度成为一种新的范式革新原有的范式,如此循环往复,从而推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设计的范式仿佛也是如此这般,或者也可以说,这就是设计中的革命。所以,设计的各个流派和风格包括现代主义设计和后现代主义设计等都是一种范式,是对经济、社会、文化和科技等领域发展的一种个体的美学体验和积极回应。而其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也一样经历着这种循环往复的过程,这是艺术自身自由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与社会发展对于设计教育的一种需要,是多元化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一种设计意象可能性的美学教育取向。设计教育是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而发展的,设计人才培养的价值和意义也体现了时代和社会的进步发展需求。设计美学是与个体和社会文化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种生活美学,也是多元化的后现代背景下的符号意义上的一种消费美学。设计人才的培养也就是通过培养学生的个体的身体和心理的现象学体验能力以及明白文化符号的本体象征,从而建构了设计学相应的美学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