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茜溪,郭姿鹬,侯官响
(1.楚雄师范学院,云南 楚雄 675000;2.同济大学,上海 201804)
在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确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是:“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1]2016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去库存、去产能、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作为五大任务目标,通过任务的落实,提高供给侧的效率。2016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仍然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引导经济发展的方向,力争实现高质量、高效率、公平性、持续性的经济健康发展新格局。
2017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对企业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信息时代的产物正在全方位地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消费者不仅可以跨品牌,还可以跨时空选择消费,企业营商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市场竞争加剧,由此给企业带来严峻挑战和发展过程中的困惑。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企业作为经济运行的主体,想要形成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培育并不断强化其在市场竞争中的核心能力。
1990年,普拉哈拉德与哈默在美国《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企业核心能力》的文章,提出了以资源、能力为基础的核心能力理论,表明以能力为基础的竞争范式日益兴起。他们认为,企业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2]企业生产过程涉及技能不同的部门,这些部门以及各业务单位之间技术整合能力和协调能力的大小,决定了产品供给的有效性,也包含了一件产品提供给消费者的价值和消费者感受到的效用水平。整合是形成企业核心能力的突出特征。
核心能力具有显著增值性、领先性(竞争性)、延展性、整合性。领先性是从竞争角度来描述核心能力,延展性则描述核心能力显著的功能,整合性则是从构成角度来描述核心能力,而唯有显著增值性才是核心能力最本质的特性,核心与非核心能力的区别就在于它们对实现顾客价值能否有显著贡献。
企业具备一定的竞争能力并不表示企业具备持续的竞争优势。为了获取持续的竞争优势,企业还需要将各个竞争能力进行整合,聚合成核心能力。核心能力形成要经过管理整合,在内向整合上,注重企业内部现有的资源、能力、技能、技术知识以及组织结构、管理体制等;在内外整合上,当企业内部资源、能力等薄弱时,企业需要通过并购、联盟等方式引入外部的资源、能力,内外资源、能力共生共长,两者的协调整合内化成企业自身的能力;在战略整合上,注重环境动态变化与战略发展方向的协调。
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经济运行中产能过剩和需求结构升级矛盾突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通过深化创新驱动,全方位做好增长稳定、改革深化、结构优化,从根源上解决重大结构性失衡的突出问题,畅通经济循环系统,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均衡[3]。
重大结构性失衡问题,解决办法就是供给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体是实体经济,振兴实体经济是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国家富强的根本,人民富裕的基础。实体经济的发展使我国从低收入国家变成中等收入国家,还将跨越高收入国家行列。可见,提高企业的供给质量,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企业核心能力是关键环节,那么,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和强化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中之重。
创新驱动发展是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也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支撑。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新引擎,是企业结构调整的新动力,创新能力的提高可以不断提升产业的技术含量。2015年,企业研发支出占全社会研发支出的77%以上。
制定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企业技术创新可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换代,企业在战略上的创新,可以整合企业内部各种资源和能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产品供给质量,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1)技术创新驱动。约瑟夫·熊彼特是创新理论的鼻祖。他认为:“一种发明,只有当它被应用于经济活动时,才成为创新。”目前,在增长理论上做出重要贡献的一位是罗伯特·索洛,发现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另一位是保罗·罗默建立了内生经济增长模型,认为技术进步是内生变量,决定着生产率提高和经济增长的速度。企业通过技术攻关,形成持续的系统的创新能力。技术创新是企业从供给侧进行的变革,是企业产品结构升级换代的基础,是企业提高要素生产率的推手,是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2)战略创新驱动。企业生产的产品或服务最终是要在市场上获得消费者的认可,仅靠技术创新本身是不能实现的。一项技术创新如果不能与具体市场中的买方需求有效对接,便无法形成于消费者而言有较高效用的价值体验。由此可见,技术创新不能取代战略,战略创新是使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在市场中制胜的关键。在战略管理领域,企业跨越不同市场或产业之间的界限,将关键竞争元素重新协调和整合,提升买方价值,从而扩展老市场并开创新市场。
在战略管理下,企业以打造核心能力作为竞争基础,公司构架侧重竞争力、核心产品和业务的组合,在分配资源时,以业务和核心能力为分析单位,每一个战略业务单元都是企业可以大力挖掘的核心能力,企业高层管理者在战略构架下分配资金和人员,可以确保公司未来发展。
1.培育一支能够协调和整合知识与技能的人才队伍。人才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核心资源,决定企业的竞争地位。对于企业来讲,人才的基本条件是认同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具有职业素养和较高工作技能、能够持续地为企业创造价值的人,包括经营型人才、资本运作人才、技术创新人才以及具有熟练技能的工人,涉及许多级别的员工和所有的职能部门,他们必须跨越组织内的界限进行深度的协同合作才能支撑着企业的发展。也就是说,能够将知识与技能进行协调和整合的人才队伍,才是企业的核心能力。
2.构建有效的人才管理体系。人才是一把“双刃剑”,使用到位可以发挥超乎常人的创造力,使用不当也有超出常人的破坏力。一旦人才留不住,从企业中流失了,支撑企业发展的根基也就垮了。引进人才固然重要,留住人才、注重在企业内部培养人才才是关键。因此,企业需要营造优质的人力资源生态环境,建立一套有效的人才管理体系。一个有活力的人才管理机制,可以提升人才对其生存质量和生存环境的适配性,为人才发挥作用搭建一个广阔的舞台,这就是把每一名员工具备的知识与技能进行协调和整合的有效管理,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绩效。
3.营造全员学习的组织氛围。通过组织内的集体学习,提高企业成员的综合素质,随着组织成员学习能力、理解能力的提高,掌握了挖掘资源的方法,能够协调和整合不同资源、不同产品并将多个领域的技术融合在一起。如果不学习、不进步,即便是人才也会退化,沦落为平庸之辈。学习可以掌握更多新知识,只有知识的积淀,才能为企业创造新资源,如此的资源差异带来了企业之间有梯度的经营战略发展平台,处于较高发展平台的企业拥有了进一步探索、发现新事物的能力,这种能力让企业站在了战略的制高点,获得难以复制、不可模拟的核心能力。犹太人因为拥有学习能力,在商界奇才辈出,而且30%的世界大奖是犹太人创立的。
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员普遍认同的价值观、行为准则、规章制度等,这种认同感在企业内产生亲和力、感召力、吸引力、凝聚力、学习力、创新力和竞争力,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深层力量,而企业家是创建优秀企业文化的灵魂人物。优秀的企业文化涵盖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可以帮助企业适应动态的环境条件,整合资源优势,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提升员工的认同感,铸造符合全员共同利益的团队精神,培育积极向上的企业团队,以创新发展的理念引领企业发展的方向。企业文化元素与企业发展战略深度融合,可以让企业家具有坚定的信念,在企业遭遇挫折的时候,能够矢志不移地坚持下去,最终取得成功。如华为的成功,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优秀的企业家是企业的中流砥柱,优秀的企业必然有着优秀的企业文化,优秀的企业文化就是别的企业学不了、拿不走的核心能力。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新动能是重点。产业升级的目的是满足消费升级的需求并创造消费需求,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以供给创新作为驱动力,全面提高供给产品质量标准,提升整个供给体系质量,引导企业形成自己独有的比较优势,企业具备持续发展的核心能力,是振兴实体经济的着力点,关系到能否成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能否成功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否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所以,依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契机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能力,为我国经济发展创造一个新的更长的增长周期,是时代赋予企业的历史使命,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吴敬琏.什么是结构性改革,它为何如此重要[EB/OL].凤凰财经,2016-07-01.
[2]尼古莱·J.福斯.企业万能:名家谈企业能力[M].李东红,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84.
[3]2017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文[EB/OL].南方财富网,2016-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