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来位
政治实践本质上是政治主体运用公共权力调节社会关系的行为。[1]政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的核心任务是要不断改善研究生关于政治体系、经济体系、社会体系和政治问题、经济问题、社会问题的态度、信念、情绪、价值的总体倾向、认知水平和对于自我在这些体系中的角色的认识和态度,从而不断优化其政治行为,使社会力量日趋平衡、社会关系日趋合理、社会秩序日趋稳定。为此,政治学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亟需培养模式方式创新。
要加强政治学专业研究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政治发展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的深入研究、正确理解和内在认同,必须加强政治学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方式和模式的创新。正如“政治实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核心内容,也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关键命题。”[2]
中国政治发展的核心目标,就是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没有源于中国政治实践的科学理论指导和大量的政治实践人才储备,是不可能实现的。调查显示,有53.3%的被调查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对当代中国政治问题解释力相对较强。可见,多数人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对当代中国政治问题解释力相对较强。尤其有鉴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对培养熟悉中国基本国情和政治实践的政治学专业研究生提出的强烈要求,政治学专业研究生对政治学理论和实践的学习研究必须深深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实践,立足于中国特色的政治生态,针对中国政治的现实问题,研究中国政治发展道路。调查显示,有55.0%的被调查者认为研究中国政治问题时可能需要“更多地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的现实规定性”才可能有较好的解释力。对中国政治实践的深入研究是构建、理解和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的基础。这就迫切需要在教学方案与培养模式上注重政治学专业研究生的政治实践能力和研究实践能力的培养。
我国的政治学科及研究生培养缺乏中国政治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升华和理论创造,是我国政治学科及其人才培养的巨大挑战。但是,作为一个大学生即使是研究生,参与政治实践甚至是观察政治实践的机会都特别少。调查显示,有56.7%的受访者的导师或其他老师带领或推荐参加调查研究的次数“较少”或“很少”,有高达23.3%的受访者“没有”参加过调查研究。可以说,书本理论脱离政治实践、思想观念脱离社会实际、知识灌输重于能力提升,已成为制约我国政治学研究生培养的主要问题。而其要害之处,又在于政治理论与政治实践的严重脱离。这最终导致不少政治学研究生要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丧失信心,要么难以正视中国政治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不能正确树立对政治学理论和政治实践的学习研究态度。这就要求政治学研究生的培养要立足于全面探究不同国情、不同发展阶段的政治实践,去学习、研究和发现政治发展的一般规律。因此,政治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要在一般性的理论指导下,注重对政治实践的关注和研究,通过实践课程和应用性研究,注重培养学生的调查研究能力、实践认知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高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基本模式通常有“关注学生实践能力增长的课堂教学模式”“见习-实习模式”“产学合作模式”“合作教育模式”“社会服务模式”“生活磨砺模式”等基本类型。而当前我国政治学专业研究生政治实践能力培养以“关注学生实践能力增长的课堂教学模式”为主,学生缺乏对政治实践的直接感知和参与,政治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急需改革创新。调查显示,仅有7.6%的被调查者认为政治学理论对其政治思想观念的影响主要来自于“对现实的调查、观察与思考”。改变机械式、单子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性和教师主体主导性的双主体能动性,是增强高校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重要路径。[3]调查显示,仅有10.0%的被调查者对目前政治学研究生政治学课程设置“满意”,有93.4%的被调查者表示“愿意”甚至“很愿意”参加实际调查研究。可见,创新政治学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具有很强的现实紧迫性和强烈需求。
近年来,由于逐渐意识到了政治学研究生培养中的上述问题,作为一个直辖市党校,凭借得天独厚的教学、科研、资政与实践资源,努力增强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大力倡导针对国内外的政治现实问题开展实证研究,培养其实践调查能力、科学研究方法的应用能力、政治参与能力,取得了较好效果。
本教学改革项目通过课程设计和教学模式的优化,开展“政治学研究生433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创新探索。“433”即“四大实践平台”、“三种培养方式”和“三项实践能力”。
1.搭建四大实践平台。一是政治实践调查平台。依托我校现有主体班现场教学基地,选择有代表性的区县、乡镇街、社区等建立研究生调研基地。调查显示,有80.0%的被调查者认为政治学专业研究生有必要到乡镇街道等党政机关或村社等进行调查研究。二是政治实践观摩平台。建立与市、区县、乡镇人大或政协的协作联系机制,为研究生旁听、观摩重要会议、议题讨论搭建观摩平台。三是政治实践辨析平台。编撰政治实践案例库,以及实时跟踪政治热点问题,定期组织学生就政治典型案例和热点问题的分析讨论,组织各种论坛,实现学生思想和观点的交锋、碰撞。四是政治活动参与平台。选择有代表性的镇街和社区建立研究生政治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治理、社区服务、社区讨论和重大公共事件等。
2.突出三种教学方式。一是研究式教学。编制政治热点问题研究目录,在教师指导下,组织学生针对特定问题开展实践研究,撰写研究报告。二是案例式教学。通过政治实践典型案例、热点事件,开展案例分析,撰写案例分析报告。三是体验式教学。组织学生到调研基地、实践基地,通过观摩、参与等体验政治实践活动。
3.培养三项实践能力。一是政治实践调查能力的培养。整合学校各类优势资源,依托我校分布广泛的多个现场教学基地,着力打造两个课堂建设,将政治理论课与实践调查课有机结合,使学生们既能掌握政治学理论的专业知识,又能了解我国的政治实践及其运作方式,真正做到观察和思考问题时能始终“以中国为中心”。这就要求课程设计要注重社会调查方法、政治学研究方法、质化研究和量化研究方法的学习、训练;加大研究式教学的力度,以现实问题为导向,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加强政治实践调查研究,从而提高研究生的政治实践调查能力。二是政治实践分析能力的培养。通过加强案例教学,注重通过中西方国家政治发展实践中的典型案例,以案释理,对中西方的政治理念、政治制度、政治生态、发展阶段等政治实践展开深入分析,培育政治学研究生辩证地、科学地、合理地看待与研究民主政治发展的阶段、路径、模式及其条件等,从而理性看待各个国家的政治发展道路和政治现实以及进一步推动政治发展的最佳路径。这就要求政治学专业研究生教学要加强中西方政治发展实践的典型案例的采集、整理、编撰,建立政治学典型案例库,建立科学的分析框架,引导学生加强对政治实践的分析,通过强化训练培养研究生对政治实践的分析能力、辨别能力。三是政治实践参与能力的培养。学校营造良好的参与式学习氛围,将定期的研讨会、学术汇报会、学术沙龙、知识问答、辩论会、社区论坛、社区选举、社区决策、社区监督、学社共建等各种主题活动纳入研究生教学计划,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的政治信仰,加强政治参与实践方法和路径的学习训练;以教学基地为载体,通过研究生到党政机关的挂职体验、观摩区县乡镇每年两会和党代会的实际运作、参与重大决策过程、参与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参与非政府组织运作、投身志愿活动、参与并观摩村社基层民主自治等政治参与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参政能力、深化学生对政治理论的理解、转变学生的政治观念,并通过教学基地建设和教学计划、教学组织的制度化,使研究生政治参与实践课程常态化和规范化,提升研究生政治实践参与的意识、能力和责任感。
搭建实践平台、创新教学方式、培养实践能力要紧密围绕并着力突出三大目标。
1.具有很强的实践调查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掌握并能熟练运用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政治学研究方法、基本的社会统计方法,并能在课堂学习、课题研究、论文撰写、时事分析中广泛运用政治学研究方法,并能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2014-2016年,在我校政治学专业每个年级仅有的5名研究生中,参加重庆市马克思主义论坛获奖共11人次,其中一等奖1人次,二等奖5人次,三等奖5人次;公开发表论文30余篇;参加学术会议并在公开出版的论文集发表论文47篇;内刊10余篇;参与省部级课题研究4项,获得“重庆市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1项,获得重庆市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篇。
2.具有较强的政治鉴别能力和政治定力。政治学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目标是能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与方法,去观察和分析我国政治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研究生在广泛摄取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西方政治学、中国传统政治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拓宽政治学的理论面与研究视野、转换政治思维方式与角度,能用政治学理论正确分析各国的政治发展实践,并推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政治学专业研究生通过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深入理解并充分吸纳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外哲学社会科学三方面关于政治实践和政治发展规律的科学知识,才能不被某一方面的政治偏见或狭隘观点所迷惑、所误导,从而提高政治鉴别能力和政治定力。
3.具有较强的政治参与能力和监督能力。可以说,学以致用、认识服务于实践是学习教育的终极目的。政治学专业研究生通过加强理论学习、实践调查、实践观察和实践训练,熟悉我国政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基层民主制度等政治制度的实际运作方式和运行状态,在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中培养政治实践技能,从而具备较强的政治表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自我服务的技巧和能力,具有很强的权利意识、社会责任感和政治责任感,实现政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的终极目标。
通过创新政治学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试图在教学过程中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1.解决学生在政治信仰上的困惑。正确的政治信仰有助于研究生对政治问题展开持续的深入研究。通过政治学理论与政治实践两方面的教学与培养,培育政治学研究生客观地、辩证地、科学地、合理地看待民主政治发展目标与现实的差距。在政治信仰上既不成为激进的理想主义者,也不成为极端的现实主义者,更不成为政治冷漠主义者,在保持理想的同时能对政治现实作出理性的判断与持续的研究,在维护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同时不忘批判的理智与精神。
2.弥合中西政治价值观念的冲突。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我们既要立足本国实际,又要开门搞研究。对人类创造的有益的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我们应该吸收借鉴,但不能把一种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当成‘唯一准则’,不能企图用一种模式来改造整个世界,否则就容易滑入机械论的泥坑”,并要求要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是要把握好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等3方面的资源。[4]因此,我们要使研究生在政治观念上认识到,中国政治学的研究,抛却其中的任何一个,基本上都不可能对中国政治问题作出比较正确的理解与判断。
3.化解理论与实践结合上的矛盾冲突。政治学既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价值实践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路径。”[5]理论的生命力在于能回答实践问题,我们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与课程设计上要坚决防止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倾向,在坚持理论高于实践、理论指导实践的同时,坚持把干部群众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作为教学研究的起点,力求引导学生对重大现实问题作出科学回答,对改革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对学生的思想困惑给以合理解释,才能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展现理论的魅力,从而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
1.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在教学内容设计上注重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中国传统政治学与西方政治学并重,增强研究生政治思维的开放性、政治观念的包容性,扩大政治学研究的空间,多角度、多维度地研究政治现实问题。
2.教学对象的主动性。通过研究生主动参与政治实践的深切体验来加深对政治学理论的理解,为研究生在向博士研究生的学术型发展过程中奠定学术研究基础与实践能力基础,为研究生毕业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学术应用能力,成为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兼备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3.教学方法的实践性。在重视课堂政治学理论教学的同时突出研究生的实践能力训练,加大研究式教学、案例教学、参与式教学、体验式教学及其常态化、规范化的力度,弥补当前政治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增强政治学专业研究生教学方式方法的实践性,提升其政治实践能力、社会调查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等是政治学研究生培养的重点和难点任务。
[1]陈怀平.政治实践的理性自觉——兼评刘吉发教授的《政治实践论》[J].政治学研究,2011(02).
[2]梁忠民.政治实践: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新视阈[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5-31.
[3]蒋红、陈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导向型”双主体教学模式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3(02).
[4]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16-5-18.
[5]朱哲焱.价值自觉、价值自信与价值实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维度[J].思想教育研究,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