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凤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必须始终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为此,乡村振兴战略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认识我国城乡关系变化特征和现代化建设规律基础上,对新乡村发展作出的立体式、复合型、全方位重大战略部署,是新时代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落效,要高度关注以新农村、新农业、新农民、新农人为核心的“新四农”,要注重解决好乡村振兴的载体、主体、路径等三大问题。
乡村振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实施城乡统筹发展、区域协调发展、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及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战略。乡村振兴不只是农村的振兴,必须要站在城乡一体来谋划好、实施好,要从城市、城镇、农村三大空间要素集聚载体及平台来思考。
特色小镇是连接、中转城市和农村的重要支点和载体,依托承接城市经济文化对农村发展的辐射、集聚农村产业生态对城市的吸引,打造一批传承乡村文化、彰显农村特质的特色小镇,促进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的融合交流,缩小城市与农村之间生活水平、公共福利等的差距,让城市文明得以辐射农村、提升农民,让乡村的乡愁生态文化得以彰显、吸引城市,真正让特色小镇成为带动乡村振兴的引擎。
美丽乡村建设既要突出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也要突出农村生态宜居环境的保护建设,更要促进农民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建立。在建设美丽乡村中,应加大以水电路讯房及环保为重点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以彰显农村乡愁与传统文化为个性的传统村落、自然生态的传承保护与发掘利用,加强建设以生产生活生态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为主体的乡村特色产业。真正将乡村建设成为美丽宜居、“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带动农村、吸引城市的新乡村。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得怎么样,关键在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点是加快建设“人的新农村”。这个“人”包括农村人和城市人两类,大力实施市民下乡、能人返乡、创业兴乡等乡村振兴人才培育载体,形成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的新农民与以农业爱好者、投资者、服务者为主的新农人,使新农民和新农人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导力量和生力军,要充分调动和发挥这两类人的积极性、能动性,建设自然生态优美、生活富足现代、邻里关系和谐的美丽乡村、魅力乡村。
“农民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体,培养新农民、推广新技术,推进农业农村创新,是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要充分释放农民的内在动力,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让新农民成为有尊严、有体面、受人尊敬的职业”。依托家庭农场主、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退伍军人、大学生村官、本土人才等重点人群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力度,通过创办新时代农民讲习所等新型平台开展实用技术、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形成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爱农村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让新农民变成有乡土情怀和充满文化自信的新村民,从而建设一个精神焕发的新农村;回引、鼓励外出人员回乡创业,搭建创业平台、完善扶持政策等,让农村人留下来、留得住。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需要具有本土情结的新农民,更需要具有乡土情怀的新农人。以懂农业爱农民爱农村、重信息重资源重互利重创新为特质的新农人,具有鲜明的互联网基因、创新基因、市场文化基因、群体发展基因,必将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生力量、农业创业创新的主体人群、城乡文明交融的传播者。要借助城市居民对“乡愁”的希望与寄托、对原生态环境的向往与回归、对传统农耕文化的追溯与体验、对新型现代农业的自信与追求等,调动城市外部力量参与农村建设和发展,吸引城市人自愿来农村当“新农人”,为乡村振兴注入新血液新动力、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注入新元素新能量。通过完善交通系统建设、美化居住环境、健全教育医疗配套设施、发展高效产业、深化和完善农村建设用地的体制机制等方式,让城市人在农村健康养生、退休养老、投资兴业。建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农人”准入制度,依托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的新政策红利,实施村集体组织集中流转农户土地、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等,吸引社会资本,不断巩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激发农村发展活力,积极探索“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变”改革,让“新农人”在乡村振兴有更多参与感、获得感,真正热爱农村、扎根农村。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强调了城乡地位的平等、要素的互动、空间的共融。一是补短板。对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准,补好农村基础设施的“短板”,突出其先导地位,紧紧抓住农民群众最关心的“水电路讯房”等重点来补短板、强弱项,比如实施一批C、D级危房改造,提升居民住房安全保障能力,加快建设“小康房”,突出乡村风貌、个性和生态;加快建设“小康路”,构建内联外畅交通体系,缩小城乡交通发展差距,实现城乡公路一体化发展格局,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注入文化和特色,融入乡村旅游;加快建设“小康讯”,实现村村有网络、户户有信号,让农村和城市一样实现交通便利、配套完善、信息互通、服务优质。二是改环境。乡村振兴的关键途径之一就是提升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改善人居环境。通过“改房改路改厕改环境改习惯”这“五改”,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比如突出开展农村人居环境“五清”、治理“五乱”,比如探索“农院”自治管理,探索建立联户保洁长效机制,推动农村全域环境整治,真正让农村实现“五美”即环境美、田园美、村庄美、生活美、人文美。三是强统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要突出城市与乡村的统筹融合。坚持系统化推进,强化农村规划引领作用,强化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加大支农资金的统筹整合,集中力量办大事。以农民群众的需求为根本立足点,创新组织方式、融资方式、管理方式,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积极性,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共建,精准实施、务实推进每一个振兴项目。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根本。一是要培育特色产业,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因地制宜加强产业顶层设计,践行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发展特色高效农业、乡村旅游、互联网+农业、电子商务等,并探索创新产业链组织形式,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形成具有地域特征、文化内涵、可持续发展的特色产业;二是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延长产业链条,完善利益链接及带动机制,培育发展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让投身乡村建设的各个主体和集体经济在全产业链转型发展中获得更多普惠。
乡村振兴关键在于农村和城市居民的差别是否缩小和逐步消除,在于城乡户籍所附带的公共福利是否平等,在于城乡公共服务是否均等化。因此,要用改革创新的方法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畅通城市与农村双向流通渠道,比如加大农村的开放,放宽农村居民住房建设政策,通过适当鼓励城市人到农村与当地群众共建居所或长期租赁等形式,从而把城市理念、城市文明、城市智慧注入农村,将农村的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在“自治”上,创新村民议事形式,健全村(居)务监督委员会,发挥好村民代表大会作用,推动完善“共建、共治、共管”,激发群众活力、调动群众内生动力、提高群众参与度。比如加强基层自治组织和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形成村居党组织领导下的村居自治管理组织+社会服务组织+经济合作组织的“三位一体”新型基层治理格局等;在“法治”上,培育村民的法治观念和规则意识,突出“村规民约”的指导和约束性,引导他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并学会正确运用法律武器化解矛盾纠纷、维护合法权益、解决实际问题;在“德治”上,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深化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使村民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通过开展争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良好风尚的维护者等活动,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我国农村文化内涵丰富、历史悠久,只有不断发掘、保护、传承和创新,才能使尘封的传统文化、特色村落焕发新的朝气和活力。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为农村发展植入文化因素,整合融合乡村自然资源等要素,将现代城市理念与悠久历史文化相融合、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农耕体验相结合,改变单一的农村农业耕作模式,注入农耕文化、传统民俗、传统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比如通过开展农耕展示、传统工艺展示、乡间民谣、民俗传承、主题民宿、艺术家沙龙等活动,形成以地域文化与特色产业为支撑的文化呈现形式与文化业态,为乡村振兴提供多元化经济发展模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给村民带来资金、生活理念、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更重要的是乡村文明的提升、精神面貌的改观、文化自信的树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