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视角下四川省地质遗迹资源开发与保护

2018-12-05 06:34李文韬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德阳618000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遗迹四川省文明

李文韬(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 德阳 618000)

引言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核心内容,也是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1]。地质遗迹是认知和推测地质环境及其演变条件的重要依据。地质遗迹作为自然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破坏了即失去其研究地质作用过程及其成因的实际功效。结合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思考生态文明与地质遗迹资源开发保护工作的内在联系,分析四川省地质遗迹资源生态文明发展模式,探索生态文明视角下四川地质遗迹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新路径,挖掘四川地质遗迹资源的经济价值、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

一、生态文明建设与地质遗迹资源

(一)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在重点突破中实现整体推进。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时,也是推动地质遗迹资源开发与保护转型的必然要求[2]。

生态文明视角下地质遗迹资源开发和保护需要以可持续利用资源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融合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正确处理地质遗迹资源开发过程中,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地质遗迹资源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2]。

(二)地质遗迹资源内涵

地质遗迹是由地质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形成,反映了地球历史演化过程和物理、化学条件或环境的变化。

地质遗迹是认知和推测地质环境及其演变条件的重要依据。地质遗迹作为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破坏了即失去其研究地质作用过程及其成因的实际功效。地质遗迹资源属于自然资源,因具有自然资源的基本特点,同时地质遗迹资源又有其独特性(见表1)。

二、四川省地质遗迹资源现状

(一)四川省地质遗迹类型

四川省的地质遗迹资源丰富,其类别与地质构造的演化阶段密切相关。参照《重要地质遗迹调查技术要求(暂行)》分类标准,四川省地质遗迹可分为3大类、11类、36亚类,共384处地质遗迹,数量大,类型多,极具美学和科研价值(见表2)。

(二)四川省地质遗迹分布特征

地质遗迹景观的分布与其地质演化发生的部位有密切关系,四川地貌总体呈现西高东低(见图1),地质遗迹资源部分布受四川盆地构造大格局影响,主要可分为如下分布特征[5](见表3)。

表1 地质遗迹资源特点[3]

表2 四川省地质遗迹类型[4]

图1 四川地形地貌及地质遗迹分布示意图

表3 四川地质遗迹分布特征

(三)四川省地质遗迹资源开发与保护现状分析

四川省地质遗迹资源与各产业关系密切,具有普遍联系性,对四川省地质遗迹资源现状进行SWOT态势分析后,可全面性发现四川省地质遗迹资源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优势、劣势、威胁和机遇(如图2所示)。

图2 四川省地质遗迹资源现状SWOT分析

通过系统化分析,可知四川省地质遗迹规范化的开发和保护工作起步较晚,针对性政策和法律法规体系尚未不健全,全社会可持续利用保护意识薄弱,以致目前四川省地质遗迹的开发利用工作尚存不足之处[6],主要如下:

(1)地质遗迹开发与保护力度需强化,开发方法应科学化。区域地质遗迹的开发利用未遵循其演变规律。未被正式保护和尚未发现的地质遗迹正面临工程建设、采矿和城市扩张等人类活动的破坏。

(2)地质遗迹的工作管理制度和信息化建设尚不完善。四川省地质遗迹管理各级部门分工还需细化、有序和协调。强化地质遗迹资源的实时信息更新和监控管理网络平台建设。

(3)地质遗迹的科普宣传力度还需加强。专业地学导游科普人才尚少,还需要强化科普,深度挖掘,激发地质遗迹及其地学知识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效益。

(4)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遗迹资源造成破坏影响。选址不恰当的水利建设工程和矿山开采导致稀有地质遗迹资源和稀有生物化石消失。

三、四川省地质遗迹资源生态文明开发与保护

(一)四川省地质遗迹资源生态文明发展模式

四川省地质遗迹资源的开发和保护的内涵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四川省地质遗迹资源是国家所有的公共资源;另一方面,四川地质遗迹资源的经营权和所有权可分离,可转让,具有经济开发利用价值,可供大众了解地球的历史演化过程,同时极具观赏价值,促使地球科学文化服务社会。[7]契合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导思想,地质遗迹资源生态文明发展模式可从开发部分和保护部分两向分析,正确开发和保护地质遗迹资源,促进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践行“开发促进保护,保护支撑开发”的可持续发展路径(见图3)。

图3 四川省地质遗迹生态文明发展模式图

在充分认识四川省地质遗迹资源的分布规律、类型、规模及其科学、经济和美学价值等特征的基础上,实施开发和保护协调并进的生态文明发展模式,推动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地质遗迹旅游、科普和科研价值增值,同时,保护地质遗迹资源,形成可持续开发利用格局。主要如下:

(1)已建保护区的地质遗迹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对已经建成的各级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保护,依地质公园规划进行统筹管理、开发和建设,做到地质遗迹的开发和保护的程序化进行,功能分区明确,保护落实。对各级重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旅游景区内分布的大量地质遗迹景观,在生态环境可承受范围内,适宜开发作为旅游资源,创造经济价值,促进管理保护完善。

(2)未建保护区地质遗迹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加大科普力度,使大众充分认知地质遗迹的重要性和稀缺性,重视开发和保护,逐步分区监测和保护,深度挖掘地质遗迹资源的经济、社会和科学价值,适宜旅游条件的地质遗迹资源可适度优先开发。

(3)不当开发的地质遗迹资源。由于人类工程建设造成的地质遗迹破坏,重点修护保护为主,避免后期再次破坏,利用遥感技术和实地调查手段,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实施现状动态监测,实时进行保护和不当开发监测。

(二)四川省地质遗迹资源生态文明开发与保护思考

四川省区域范围内,地质构造复杂,地质现象众多,地质遗迹资源丰富,不论从数量、规模、稀缺性、美学价值和科研价值都具有独特性,属于地质遗迹资源大省。但是,目前多以建立地质公园的形式进行区域地质资源保护,多侧重于地学旅游资源开发,重经济价值挖掘,轻科学教育和生态环境保护,地质公园规划未起到保护地质遗迹资源功能,难凸显其地质遗迹特色。

结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认识四川省地质资源开发与保护中出现的问题,利用“互联网+”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和政策支持,对四川地质遗迹资源全面调查,实施动态监测,建立完善管理体制,分区分类对地质遗迹资源科学化和信息化把控,便于后期合理性、阶段性地开发和保护地质遗迹资源。地质遗迹资源生态文明开发和保护是要求地质遗迹资源发展均衡,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相互统一,促进空间集约利用并发挥其最大经济价值,从空间上协调地质遗迹资源和生态保护,属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规划。地质遗迹资源生态文明开发与保护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和创新性的任务,需要系统理解生态文明建设内涵,更新观念、科学管理、合理规划,沿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路径,合理开发和生态保护地质遗迹资源。

四、结语

生态文明建设对我国地质遗迹资源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实现人与地质遗迹和谐的重要途径。合理利用开发和保护地质遗迹资源是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升华。通过对四川省地质遗迹资源的现状分析和SWOT态势分析,总结了现有管理模式下四川省地质遗迹资源开发和保护存在的不足,从生态文明视角分析四川省地质遗迹资源发展模式,结合“互联网+”现代信息化思路和技术手段,沿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路径,使四川省地质遗迹资源的开发和保护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相互平衡,总结四川省地质遗迹资源生态文明开发和保护的路径。

猜你喜欢
遗迹四川省文明
韩信在淮安的遗迹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前三季度四川省五大支柱产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四川省土木建筑学会
四川省 多举措增强2500万 农民工获得感
方外观遗迹旧照
沉船遗迹(外一首)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