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波 符刘廷
古泉州(刺桐)史迹保护现状及发展思路探究——以伊斯兰教圣墓为例
刘文波 符刘廷
(泉州师范学院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福建泉州 362000)
泉州伊斯兰教圣墓既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见证,也是古泉州(刺桐)史迹系列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之前相比,泉州伊斯兰教圣墓景区的管理服务和整体景观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保护与开发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圣墓的保护与开发方面,要有长远的发展规划,健全法律和管理制度,整合泉州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特色的“海丝”文化旅游项目。
古泉州(刺桐)史迹;伊斯兰教圣墓;保护与开发;对策
古泉州(刺桐)与阿拉伯地区之间的商贸往来,促进了伊斯兰宗教文化在泉州的传播和发展,遗留下许多伊斯兰史迹。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积淀,经岁月洗礼遗存的众多珍贵史迹见证了曾经的辉煌,这些史迹也成为又一极具价值的文化遗产——古泉州(刺桐)史迹。“‘古泉州(刺桐)史迹遗址’文化遗产是指与‘古泉州(刺桐)’有关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海上丝绸之路’文物、建筑群等遗迹和遗址”[1]。共有16处遗产点,分布于泉州市境内的石狮市、南安市、晋江市、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台商投资区,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航海与通商史迹:天后宫、真武庙、江口码头、石湖码头、六胜塔、万寿塔、九日山祈风石刻、磁灶窑系金交椅山窑址;第二类是多元文化史迹:府文庙、开元寺、清净寺、伊斯兰教圣墓、老君岩造像、草庵摩尼光佛造像;第三类是城市建设与陆上交通史迹:德济门、洛阳桥。古泉州(刺桐)史迹遗产区面积总计101.14公顷,缓冲区面积总计581.82公顷[2]。
泉州伊斯兰教圣墓,也称灵山圣墓,坐落于丰泽区东湖街道灵山南坡,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完好的伊斯兰教圣迹,与麦地那的穆罕默德圣墓、纳贾夫的阿里圣墓齐名,被称为“世界伊斯兰教的第三圣墓”[3],与泉州清源山、九日山一同列为国家5A级景区。
圣墓墓区占地面积大约300 m2,其中主体面积大约50 m2(图1),圣墓的主体建筑内安葬着唐武德年间(618—626)来泉州传教的穆罕默德两位门徒“三贤”“四贤”(图2)。圣墓的墓身及墓廊建于唐代,墓的主体则为两座长方形花岗岩石雕刻的伊斯兰教须弥座式墓,墓侧两旁的廊柱为柱体上下作卷杀的梭柱,这种典型的梭柱属于唐代遗物,如今这种梭柱在国内已十分罕见。墓室的西、北、东三面依山修筑了马蹄形回廊环抱墓室。
图1 泉州伊斯兰教圣墓主体
图2 三贤、四贤墓
墓室廊内至今存留着历代石碑刻7通,分别为:阿拉伯文重修圣墓碑、行香纪事碑、江长贵修缮圣墓碑、马建纪修缮圣墓碑、郭拔萃修缮圣墓碑、夏必第修缮圣墓碑、陈有功修缮圣墓碑。阿拉伯文重修圣墓碑建于元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伊斯兰历722年),位于墓廊内正中,记载了三贤、四贤的事迹以及圣墓受到阿拉伯穆斯林敬仰和保护的概况(图3)。行香纪事碑在墓廊内西侧,明代航海家郑和于永乐十五年(1417)第五次下西洋前来拜谒三贤、四贤,祈求二位先贤保佑航程平安,泉州地方官蒲和日立此碑纪念。江长贵修缮圣墓碑位于圣墓东侧,记载了郑和承蒙先贤庇佑立碑之事、马建纪等人修缮圣墓的事迹,以及同治十年(1871)福建提督江长贵修缮圣墓之事。马建纪修缮圣墓碑位于墓廊内西侧,记载了郑和在此行香之事,并记载了陈有功、陈美、郭拔萃、夏必第等人修缮圣墓的事迹,同时,碑文还记载了马建纪于嘉庆二十三年(1818)再次修建墓亭一事。郭拔萃修缮圣墓碑在墓廊外东侧石壁上,记录了郭拔萃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修缮圣墓之事①。夏必第修缮圣墓碑在墓廊外西侧石壁上,记载了乾隆十六年(1751)董事夏必第修缮圣墓一事。
图3 阿拉伯文重修圣墓碑
图4 风动石及石刻
圣墓景区内有一块巨大的石头,风吹则微动,用手扶推则微晃,故被称为“风动石”(图4),刻有明清官员题字,主要有:“碧玉毬”石刻,明代泉州知府周道光题,将风动石称为“碧玉毬”,“玉球风动”可与伊斯兰法罕的晃塔媲奇;“天然机妙”石刻,清代提督使者马建纪题。在风动石的东面,有两通分别刻有“陈埭丁氏祖墓”“陈埭丁氏祖墓群”的石碑,是元至明初晋江陈埭阿拉伯穆斯林丁氏始祖丁谨以下的十余座伊斯兰教式石墓群。
墓园两侧是元朝及此前来泉州的阿拉伯穆斯林墓,以及明清以来的泉州穆斯林公墓。每逢开斋节和宰牲节,泉州的穆斯林都会来此拜谒,诵念《古兰经》,祭扫各自祖坟,成为泉州穆斯林千百年来延续至今的风俗习惯。
明代何乔远《闽书》记载,穆罕默德的四大门徒来中国传教,“门徒有大贤四人,唐武德中来朝,遂传教中国,一贤传教广州,二贤传教扬州,三贤、四贤传教泉州,卒葬此山”[4]卷七《方域志》。三贤、四贤殁后葬泉州灵山,坟墓夜间发出灵光,故称“圣墓”。圣墓于唐代建成后,一直受到历代官府的修缮和保护。元至治二年(1322),政府出资修缮了伊斯兰教圣墓,并立了一通阿拉伯文的重修圣墓碑刻。1961年,泉州伊斯兰教圣墓被列为福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人民政府成立了专门负责修缮和保护泉州伊斯兰教圣墓的保护所。1988年,泉州伊斯兰教圣墓被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经过多年的修缮和保护,泉州伊斯兰教圣墓得以留存至今(图5),成为古泉州(刺桐)史迹系列遗产之一。国内前来圣墓参观、朝拜的游客多来自甘肃、宁夏地区。每年3~5月,甘肃、宁夏回民集体组团来泉州伊斯兰教圣墓拜谒二位先贤,诵经祈祷(图6)。国外游客多来自伊朗、沙特阿拉伯、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凡慕名而来的国内外穆斯林,必往先贤坟瞻仰,作“都阿”(Du‘a’),默祈真主庇佑[5]。
图5 泉州伊斯兰教圣墓全景
图6 2017年3月甘肃穆斯林诵经祈祷
泉州伊斯兰教圣墓一直受到中国人民和世界穆斯林的共同保护[6],目前已设立景区文物管理所。自列入古泉州(刺桐)史迹系列遗产之后,圣墓的保护与开发备受关注。泉州伊斯兰教游客管理中心及泉州伊斯兰教圣墓展示馆于2017年4月开始建造,8月底至9月初建成。售票处、咨询处和展示馆合为一体,现已投入使用。圣墓景区及周边环境得到整治,道路和部分基础设施业已完成,景区内还配备了管理服务人员。相较于之前,整体景观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保护与开发还存在一些问题。
1.遗址内及周边卫生环境需加强治理。尽管圣墓景区已得到全面整治,但仍存在一些影响景区环境整洁美观的垃圾,如塑料袋、祭祀过后废弃的杂物等。周边环境不够美观,乱摆摊、乱停车、杂物乱堆放现象较严重,部分建筑设施陈旧老化,不仅影响泉州的市容市貌,也使圣墓景区与周围环境难以形成一个整体。
2.遗址内及周边配套设施不完善。景区基础建设不齐备,入口处没有专门的门禁系统,游客沿阶梯即可进入圣墓景区,不利于文物保护和治安管理。景区配备的垃圾箱明显不够,杂物乱丢现象较多。景区内的文物保护设施,如监控、防护栏等安保设施还没有配备,游客有可能随意触摸、攀爬甚至损毁文物。圣墓周边配套设施也不完善,没有停车场,乱停车现象较严重,影响了圣墓景区及周围环境的整体美观性。附近餐饮店卫生环境不佳,无法为游客提供良好的餐饮和住宿条件,需要就近改造或兴建能满足游客需求的中高档酒店或旅馆。
3.管理制度不完善,旅游服务质量欠佳。部分管理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的岗前培训,对圣墓的历史文化和相关情况不熟悉,在管理工作方面还只是简单的、浅层的景区管理。相关部门没建立完整、详细、明确的管理制度,导致圣墓的管理工作有一定难度。目前圣墓景区既没有自助导览,也没有人员解说,导致部分游客的旅游体验感不佳。需要建立一个旅游解说系统,来提升游客的安全感、愉悦感[7]。
4.文物陈旧老化,甚至已经磨损毁坏。圣墓内的碑刻、建筑历时已久,遭到自然因素的侵蚀或人为因素的磨损,一些字迹图案已渐渐消失,应受到重视并及时修复。
5.修缮工作不周全。修缮是指将文物或遗产地修复或恢复至初始状态[8]151-152。圣墓的修缮工作一直没有停止,但其中一些建筑、文物石刻的细部修复和恢复工作仍有待加强,尤其是一些遭受风雨侵蚀风化或磨损的雕刻文字,一旦消失将难以复原,有损圣墓固有的历史文化价值。
为了有效地保护泉州伊斯兰教圣墓,应在借鉴世界各国相关文化遗产保护法案的基础上,出台相应的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使圣墓在以后的保护、修缮、规划与开发等方面有法可依。政府部门应重视对圣墓的长远保护,并制订全面的发展规划,各部门协同参与。理顺管理体制,避免扯皮现象,可从旅游、环保、城规、民宗局抽调骨干人员,由主要市领导统一指挥[9]。在对圣墓进行旅游开发的同时,应建立相应的遗产旅游管理制度,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对圣墓进行专项整治、管理和保护。
在协调经济发展与文物保护的矛盾时,只顾眼前利益,不惜以牺牲文物为代价,营造所谓的投资环境,使文物法规难以执行,因生产建设和其他基本建设造成文物破坏的事情时有发生[10]。在对圣墓保护和开发过程中,要做到“保护为主,合理开发”,协调二者之间的矛盾冲突。圣墓保护区内禁止投资污染企业,禁止建造对圣墓整体景观有不良影响的高层建筑物。泉州市的现代化建设要避开圣墓保护区,保留该区域原来的历史风貌,保护其环境的整体性,使圣墓与周围环境成为一个整体,同时保护古泉州(刺桐)史迹系列遗产的整体性。
政府相关部门尤其是文物部门,应加强对圣墓的保护宣传力度,广泛宣传保护圣墓的重要性,引导公众尤其是居民和游客自发地保护圣墓,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11]。旅游服务活动缺不了社区的参与与支持,在对圣墓进行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要制定合理可行的社区参与机制,提高周围社区居民的参与度。旅游活动,例如节庆活动、旅游促销、手工艺制作、特色餐饮等,都需要当地社区的参与。在保护宣传圣墓的同时,也要注意对古泉州(刺桐)系列史迹整体的保护宣传,并根据各遗产点的差异化进行针对性的保护宣传,做到点面兼顾和统筹兼顾。
首先,针对圣墓开展泉州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调研,进行系统的评估和分析,对圣墓相关的旅游文化资源进行开发,以品牌特色的旅游产品和文化创意产品来吸引游客。结合“海丝文化”与闽南文化历史资源,对圣墓乃至古泉州(刺桐)史迹系列遗产进行由点及面的系统开发规划。
其次,宣传圣墓旅游活动,吸引国内外游客,提高圣墓的知名度,并进一步宣传泉州伊斯兰教圣墓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价值,提高其美誉度。
再者,开发圣墓旅游商品,对消费群体和目标市场进行准确定位,精心包装,通过网络等媒体进行宣传和销售。此外,还应针对圣墓制作旅游宣传片,作为古泉州(刺桐)史迹系列宣传片的一部分,带动潜在旅游者的消费兴趣。制作多国语言的圣墓文化旅游网站,内容丰富,服务细致,为游客提供便捷和周到的服务,便于游客获取相关资讯。
为了制订科学、系统、长远的圣墓保护发展规划方案,可借鉴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成功经验,制订短期、中期与长期规划。学习发达国家的考古工作技术,弥补某些技术方面的缺陷和漏洞,降低甚至完全避免发掘过程中的损失[12]。
政府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圣墓的保护区内,应加大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及文物保护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应建立有效可行的奖励机制与补偿机制,拨出部分旅游收益作为圣墓的专项保护基金。
1.虚拟博物馆与公共博物馆的建造。首先,收集圣墓的历史文化史料、文物建筑的相关数据、环境场景图片,为圣墓建立数字化档案。运用无人机技术定期对圣墓的保护区、缓冲区和总体环境进行保护监测。运用3DMax等软件,结合圣墓的数字化档案对圣墓保护区与缓冲区进行3D多维建模,利用数字化档案和3D建模对圣墓进行开发规划。其次,结合互联网平台,打造圣墓乃至整个古泉州(刺桐)史迹的数字化博物馆或展览馆,对文物进行数字化展示,建立相应的景区数字化管理系统,包括门禁、售票、智能监控、业务管理、网络宣传与销售等诸多方面。运用VR虚拟技术,结合互联网平台,使游客能够快速、便捷地游览圣墓和整个古泉州(刺桐)史迹景点,打破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让圣墓的旅游业务不局限于线下,也可以在线上进行[13]。
2.打造伊斯兰风情文化社区和街区。在圣墓所在的社区范围内,改造圣墓周围的建筑外观,使整体环境统一协调,具有伊斯兰文化氛围。改造圣墓入口处的建筑,打造一条具有伊斯兰文化特色的街区,兴建必备的旅游基础设施,包括“海丝”主题和伊斯兰文化主题的饭店或旅馆、伊斯兰风情区、泉州特色美食店、“海丝”沿线地区或国家及泉州的特产、伴手礼等。
在保护圣墓的同时,也应合理地规划开发,结合圣墓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内外对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成功经验,制定出更科学合理的保护与开发方案。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引领下,将泉州的海丝文化、宗教文化和闽南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运用到圣墓乃至古泉州(刺桐)史迹系列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中,打造泉州特色的旅游文化品牌与专属名片,并利用泉州宗教文化的影响力,加强与国内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商贸合作,是促进泉州文化建设和经济繁荣的有效途径。
[1] 齐培松.福建置措保护“古泉州(刺桐)史迹遗址”文化遗产[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6-02-15(1).
[2] 古泉州(刺桐)史迹.申遗综述[EB/OL].(2017-07-29)[2018-10-12].http://www.gqzctsj.com/content/2017-07/29/content_5680170.htm.
[3] 人民网.我国最古老、最完好的伊斯兰教圣迹——灵山圣[EB/0L].(2014-8-21)[2018-10-12]. http://culture.people.com.cn/n/2014/0821/c87423-25509583.html.
[4] 何乔远.闵书[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165-166.
[5] 黄秋润.泉州伊斯兰教三贤、四贤墓[J].中国穆斯林,1989(3):27-30.
[6] 吴宇翔,关瑞明.泉州伊斯兰建筑遗存的遗产价值与保护规划[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5(4):460-465.
[7] 邹统钎.文化遗产旅游发展与管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0:92-93.
[8] Dallen J.Timothy.文化遗产与旅游[M].孙业红,等译.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4.
[9] 景秀艳.谈泉州伊斯兰教文化旅游的开发优势与开发策略[J].闽江职业大学学报,1999,(2):39-40.
[10] 官信,郑忠华,龙永芳.楚纪南故城大遗址周边古墓群保护管理现状与对策[J].汉江考古,2008(3):123-129.
[11] 梁福庆.长江三峡库区文物保护回顾及后续保护对策[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9(6):1-5.
[12] 祝延峰.新时期古墓保护策略研究——从山东春秋古墓遗址发掘谈起[J].丝绸之路,2012(18):101-102.
[13] 李达立,张沁梅.基于IPA方法的长沙湘江风光带旅游形象感知因子分析[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6(6):67-73.
①“挂标厦门”、奉水师提督黄仕简之命巡视台湾澎湖等处海口的武德骑尉郭拔萃(1758—1787)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修缮圣墓之事。
Research on the Status Quo and Development of Historic Protection of Ancient Quanzhou (Erythrina): Take the Islamic Tomb as an Example
LIU Wenbo FU Liuting
Quanzhou Islamic Holy Sepulchre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testimony of the Maritime Silk Road, but also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ancient Quanzhou (Eusthorn) historical trail. Compared with earlier quality, the management service and holistic scene of Quanzhou Islamic Holy Sepulchre scenic spot is now largely improved. However, it is still necessary to carry out long-term development planning for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Holy Sepulchre in Quanzhou, to perfect the legal and management system, and to integrate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of Quanzhou to create a characteristic “ Haisi” cultural tourism project for tourism development.
Ancient Quanzhou (Erythrina) historical sites; Islamic Holy Sepulcher;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F592
A
1009-8135(2018)06-0106-06
刘文波(1973—),男,福建泉州人,泉州师范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海洋社会经济史。符刘 廷(1994—),女,海南儋州人,泉州师范学院学生,主要研究海丝文化遗产。
2017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古泉州(刺桐)海丝史迹保护与开发的新型模式及其发展思路探究——以伊斯兰教圣墓为例”(201710399004)。
(责任编辑:张新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