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兰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加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整个小学6个年级12册共有古诗文132篇,平均每个年级20篇左右,约占课文总数的30%。教材自三年级起安排了少量篇幅较短小的文言文,即小古文,如三年级《司马光》、四年级《王戎不取道旁李》《文言文二则:囊萤夜读、铁杵成针》、五年级《古人谈读书》《杨氏之子》等,让学生感受精美深邃的语言文字,了解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增强审美力,提升思维力。本文重点谈谈如何在小古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思维力。
统编教材中有几篇小古文是赞扬人物智慧的,小主人公的思维品质非常可贵,如:《司马光》中,司马光“打破常规救人”所体现的思维的创新性;《王戎不取道旁李》中,王戎“透过现象看本质”所体现的思维的深刻性;《杨氏之子》中,杨氏“应对客人逗引”时所体现的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教师要用敏锐的眼光发掘这些“思维点”,用好这些资源,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另外,小古文离小学生年代较远,词句的理解、人物形象的概括、主旨的提炼等比现代文难,更需要学生思维的参与。这些都是提升学生思维力的“点”,需要我们在解读文本、展开教学时精准把握、有效提升。
怎样的课才中用?思维的水平——心智活动的有无、多少和深浅是最重要的标准。而这通常与教师创设的问题质量有关。过多、过浅、过碎的问题只会让学生的思维在原地“打转”、在表面“滑行”。高质的问题一定是有深度有挑战的问题,是引发认知冲突的陌生化问题,学生需“跳一跳”才能“摘得到”,需动脑筋、挖心思才能回答。一般需增加提问的长度,让学生静静地想、用心地想、前后联系地想,经历“愤悱、磕碰、迷茫、豁然开朗”的过程,引发思维的广度、深度、灵活度,在冥思苦想、合作讨论中打开思维之门。
一般来说,小古文教学中有质量的提问,可以涉及理解难度较大的词句、有悖常理的现象、有争执的话题、离学生较远的时代背景等。也可以要求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了解文章主旨,联系生活加深认识,进行相关迁移练写。学生练写时会经历陆机所说的“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表达的痛苦”,这时最需要思维的参与。联系到具体小古文,《铁杵成针》教学中,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听了老人的话,李白深受感动,想了些什么?这其实训练了类比思维:读书和磨针一样都要下功夫,都不能半途而废,都需要毅力。拿自己和老妇人相比,李白当然深受触动了。《司马光》教学中,提问:司马光和其他孩子有什么不一样?学生除结合课文认识到“表现不一样”,还需经引导发现和常人“救人方式不一样”,表现了司马光的胆略和思维的独特性。思维发展和高质问题提出、高质问题解决始终互相伴随。
提升学生的思维,有一些策略可行,需教师根据具体内容精心设计,有时也需根据课堂情境临时生成,是对教师教学功力和教学机智的挑战。下面结合一些小古文的教学具体谈谈策略的运用。
导图呈现是把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推测过程等用思维导图呈现出来,让思维可视化,也使相关内容更直观化、条理化、清晰化,有助于理解、思考、讨论、记忆。借助导图能把相关事理表述得更清楚。
图1呈现的是《王戎不取道旁李》中“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推测:树在道边,若“甜李”必被人们“取”而“无子”;而现在“多子”,人们“不取”必是“苦李”。
图1
图2 呈现的是《杨氏之子》中“孔雀是夫子家禽”的类推:孔君平因“杨梅”的“杨”同“杨家小儿”姓氏,便逗引“此是君家果”;杨家小儿以此类推,立马联想到“孔雀”的“孔”和“孔君平”姓氏相同,婉转回答“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从而否定了“杨梅是君家果”的说法。由此进行拓展练习:若来者是“李君平”“蒲君平”呢?学生思绪涌动,快速提取相关事物和上位概念,引出“未闻李子是夫子家果”“未闻蒲公英是夫子家草”的精彩回答。
图2
有一些小古文,语言精美,画面感强,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绝好教材。如小古文《芦花》“水滨多芦荻。秋日开花,一片白色,西风吹来,花飞如雪”把芦花的静态美、色彩美、动态美展现得淋漓尽致,可让学生借助已有生活经验、相关知识的储备想象“花开白色、花飞如雪”的美景,在学生尽情描述后用图片、视频展现相关情景,让文字图像化。同样,小古文《雪》“冬日严寒,木叶尽脱,阴云四布,弥漫天空,飞鸦千百成群,未暮归林”则如镜头扫描般展现了“叶脱、云布、鸦归”三幅场景,对于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而言,教学时最适宜让他们展开想象描述画面,再现当时的情景。
古诗文中有的词义难懂,也可以通过实物、图片、视频或生活回忆的方式,再现形象和情景,让学生获得鲜明的感受。如《王戎不取道旁李》“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中“折枝”的教学:出示挂满果实的李树,感受“多子折枝”;出示诗句“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提问“哪个词也是表达‘折枝’义”,理解“折枝”就是把树枝压弯了。以上环节的教学,先是形象感知,再是类比迁移,使学生对“折枝”的理解通透到位。
补白是对教材中省略了的人物心理、场景、细节等进行补充、扩充,再现人物内心和当时的画面、情景。这是一项多感官参与、多感官体验的活动,训练的是学生思维的延展和具象。
《囊萤夜读》一文的教学中,可以补白的内容很多,如“博学”“家贫”“囊萤夜读”“夜以继日”等,其中以补白“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最恰切:一是画面感强,二是凸显“勤奋苦读”这个主旨。就这一内容补白,能丰满人物形象,深化文本主题。具体补白内容可以为主人的心思和一连串行为动作,如主人夏夜乘凉,看到萤火虫打着灯笼、闪着亮光,联想到可以用来照明……为防止其乱飞,想到放入一袋子……又想到白色的袋子散光最好……还想到放几十只更亮了。还有“做袋……捉萤火虫……盛袋……照书……”等动作也可通过想象丰富、拓展、定格。
从思维角度讲,此补白中蕴含着“顿悟”这种直觉思维,“囊萤”属于灵光一闪的小创新。灵感的获得需具备以下条件:①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问题上,主人公应专注于“没有油如何夜读”很久了;②摆脱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即摆脱“赚钱、借钱、借油”等习惯性“用油灯照明”的想法;③充分利用原型进行启发,亦即“由其他事物受到启发”,文中由萤火虫联想到照明的另一法子……教学时可以结合此内容,相机进行“捕捉灵感”的教育,微课植入,然后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灵光一闪下做成某事”的小练笔。
1.读出人物的思维品质
对小古文中一些重点、难点内容的突破,要抓住能反映文章主旨的关键字词、句子来进行分析,不仅要读懂字面的意思,还要发现隐藏在其中的秘密。要透过人物言行,走进人物内心,读出人物的思维品质。
【案例1】《杨氏之子》教学片段
●教学内容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教学设计
读语句,完成以下任务。
(1)填空:因为____,所以此(杨梅)是君家果。
因为____,所以孔雀是夫子家禽。
(2)思考:杨氏小儿的机智表现在哪里?结合相关字词说说。
经讨论交流后,结合“应声、未闻、禽”提炼出“反应快,灵活,不轻信”等思维品质。
●教学意图
(1)用填空读懂文字背后的推理。这其中含有因果推理:因为你姓杨,所以此(杨梅)是君家果;还含有类比推理:以此类推,因为你姓孔,所以孔雀是夫子家禽。
(2)用问题引出杨氏小儿的思维品质。此引答中,凸显出杨氏小儿具有以下思维品质:思维的逻辑性:思考问题时,推理严密,合乎规律;思维的敏捷性:“应声而答”,能够迅速地巧妙回答;思维的灵活性:善变通,不局限,由“果”变为“禽”,由“是”变为“未闻是”,是一种回旋反击,技高一筹;思维的批判性:不轻视、不迷信、不易被强烈暗示所动摇,杨氏小儿的“未闻”即是不被别人的思想左右。
2.读出人物的主体形象
【案例2】《囊萤夜读》教学片段
●教学设计
(1)(读懂文意后)你心中的车胤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回答并上黑板板书:勤奋刻苦、孜孜不倦、才华横溢、学富五车、谦逊有礼、迎难而上、富有创意……
(2)本文主要是围绕哪一点写的(或主要凸显人物的哪个特点)?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教师用红色粉笔圈出“勤奋刻苦”。
●教学意图
一般教学设计中只有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的设计意图如下。
(1)精准概括人物形象。受问题答案的开放性、多元性、独特性的影响,学生的回答往往是五花八门的,语文也确实有无穷的丰富性与多元性。但凭文本中只言片语读出的一定不是人物主体形象,笔墨多、整体呈现的才是主体形象。另外,一些成语呈现的意义已有定论,如凿壁偷光、悬梁刺股等都是赞扬勤奋刻苦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约定俗成,不宜推翻。当然根据“读者建构论”,站在不同角度,亦可有新的理解,但一定是建立在文本的整体意义之上的。
(2)紧扣中心合理选材。本设计也是在培养学生合理选材的能力,即表现不同的人物形象,所选取的事例、语言叙述角度也不一样,从而让学生明白,文章的中心和表述是有密切关联的。
(3)理清段落逻辑结构。这是中年段教学重点之一。一个段落中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有总分、因果、并列、转折、递进等。阅读能力分为“提取信息的能力、形成解释的能力、整体感知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四种。其中“形成解释的能力”常见语为“这是因为”“为什么”。联系到本文,车胤“囊萤夜读”,是因为“家贫不常得油”;而“博学多通”,则是“囊萤夜读”的结果。弄清了这些,人物的主要特点会更明朗。
(4)培养学生发散、聚合思维。教学中,我们既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围绕一个问题想开去,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好中选优,把最“优”的答案“立”起来。其实这是一种高层次思维能力,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历这样的回合。
以上目标的实现,必定伴随思维的参与,训练学生思维的指向性、关联性、逻辑性、聚合性等。
在小古文教学中提升学生思维力的策略还有诵读体悟、比照发现、推断猜测等,不再一一赘述。相信随着小古文教学的深入,学生的思维力也会逐节攀升,精美深邃的小古文会真正走进学生的思想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