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呼巧应入境来 千言万语总关情
——多向“对话”在小学高段习作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2018-12-05 11:57姜凌佳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18年31期
关键词:对话习作笔者

□ 姜凌佳

一、缘起:思绪万千,囊中羞涩

纵观传统作文教学,“写什么”“怎么写”“怎么教”一直是困扰师生的三大难题,久攻不下。对此,很多一线教师认为只要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其文思就会一泻千里。的确,以情促思是下笔成文的前提。然而,一次失败的习作指导课,引起了笔者的思考。

《童年趣事》教学片段:

师:老师想把“钓龙虾”的有趣与大家分享。

……

师:你觉得哪部分最有趣?

生1:“扑虾饵”,您为了逮住那只一直上蹿下跳的青蛙而摔了个“狗啃泥”,真让人捧腹大笑。

生2:我觉得您描写龙虾上钩时自己的心理活动特别有趣,又惊喜又害怕,可爱极了!

师:那你能与我们大家分享一下你的童年趣事吗?

生2:有一次打雪仗真是有趣:我和爸爸左右开弓,我抓起一把雪就往他脸上扔,没想到打偏了,自己却被迎面飞来的雪弹击中……然后……

见学生语塞,笔者只得请他坐下。再叫其他人,也是支支吾吾,追问无果。本来打算的对话只好终止。笔者想:既然情感已经被激发起来,也许学生难于口头表达,写应该不成问题了吧。不料,交上来的作文乏味无趣。于是,我就有了这样的疑问:如果主宰作文的是情感,那么为什么当学生趣在心头、思绪万千的时候,下笔却如此干涩?是否在“动情”和“动笔”之间存在着某种介质,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归因:动情有余,对话不足

经过研究,笔者发现学生语言表达与习作能力的发展,除了与自身课外阅读量、写作兴趣等密切相关之外,还与课堂上对话的多少、质量的好坏关系密切。基于此,笔者以所教班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梳理了人教版五年级上、下两册习作教学中“对话”策略应突破的重、难点。

类型记事内容我与书的故事生活中的启示父母之爱童年趣事一件令你感动的事写人写一个特点鲜明的人重、难点选择典型事例,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将事情写具体、写生动,融入自己的情感了解人物的鲜明特点,选择恰当事例,进行细节刻画“对话”突破点多角度打开学生思路,引导选择典型材料;可构建描写载体,进行观察方法与写法指导通过启发,捕捉特点。借助影视镜头特写,进行细节观察,培养观察力

续表

可见,习作教学中,对话契机无处不在,且对话的形式与效果将直接影响学生行文的质量。课堂上多向对话的实施,可以破解习作课堂的无奈,使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三、探究:一以贯之,丰实素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的习作提出的要求是:“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统编教材强调习作要以学生的生活体验为素材。教师需要依托“对话”艺术,引导学生观察、积累生活中的素材,并通过适时的唤醒、勾连,完成体验到倾吐的过程。

(一)启发式对话,是材料启动的“兴奋剂”,使学生情感顺势而发

1.捕捉话题,紧扣心弦

崔峦教授说:“老师要帮助学生打开记忆的仓库,找到最合适且最想写的内容来写,只有这样,学生的习作才能写出特点。”习作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兴奋点”,点燃他们对话欲望的“导火索”,选择的话题与其年龄特点、生活经验相联系,这样才能更好地打开他们的话匣。

教学片段:《我熟悉的一位同学》

师:全班同学中,总有一位是你最熟悉的。你们之间的哪件事还让你记忆犹新?你可以离开座位,走到他身边,与他一起回忆。相信你完全可以像做菜那样写出有特殊风味的作品,奉献给大家。

十分钟后,有人想写同学的爱好,有人想表达自己对同学的特殊情感等,大家都想把自己熟悉的同学塑造成一个与众不同的人。

师:那么,怎样才能让文章出彩呢?

生:作文的拟题要别出心裁。

……

因为情感找到了释放点,在第二堂课上,学生当堂完成了作文。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批阅中,笔者发现了诸多亮点。如,文题新颖:《班有“姜媚娘”》《我的眼中只有你》《坚强的“豆芽菜”》等;又如,特点鲜明:我们班21个男生,就数他力气最小,胆子最小,因此,被大家看作一盆“盆景”。别看他平时性格平和,其实,这丝毫掩饰不住他性格中的“猴性”与“邪劲”……可见,教师要上好习作指导课,除了点燃学生的写作激情外,还要用启发式的语言去引导、鼓励学生发现,表达真情实感。

2.制造话题,转移视线

习作课堂中,教师尽可能地采用宽松活泼的形式,营造和谐的对话氛围,消除学生的焦虑,使他们在“无作文”意识中,积极投身“对话”。

每周五的午休,召开一次“新闻发布会”,鼓励学生用三言两语说出一周中最得意的发现。活动期间,任由学生自由自在地说,笔者稍加评价。几次以后,笔者发现每个人的发言越来越具体,发布会的时间从几分钟延长到几十分钟,后来甚至是大家争先恐后上台发言。这时,笔者觉得火候到了,“无奈”地结束活动,而学生也“知趣”地做好了写周记的准备。

(二)互动式对话,是腹稿拟定的“催化剂”,使学生下笔运用自如

俗话说“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有效的对话,如同“催化剂”,让学生按捺不住自己的心情,让自己想表达的意思瞬间吐露。由于在拓宽写作素材的指导过程中,对话的形式是比较随心所欲的,学生难免会出现思路混乱、轻重颠倒的现象,这就需要师生、生生、生本之间共同对话,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1.甄选重点,生生相和

《课程标准》对高段作文提出这样的要求:“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在四十分钟的有限时间里,教师要合理甄选重点,进行有效对话,不求面面俱到,但要生生参与。笔者常常引导学生紧扣“最想表达的内容”和“最想知道的内容”,拓展对话的广度与深度,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

教学片段:《我尊敬的一个人》

生1:我最尊敬的人是我家隔壁的冯叔叔。有一次,我家厨房的水龙头被冰冻住了,无法做饭。妈妈用了好多办法都解决不了。冯叔叔主动帮我们融化了水管里的冰……

师:你猜同学们最想知道的是什么?

生1:可能是冯叔叔是怎样融化冰的。

师:同学们是这样吗?

生2:是的,不过我还想知道你妈妈用了哪些办法。

在教师的启发下,通过有效的对话,学生确定了重点,明晰了主次,下笔时自然也胸有成竹了。

2.表达有序,师生相濡

学生表达前,教师若是没有给予明确的要求,那么表达时就会产生层次不清、顺序不当的问题。这时,教师就要适时地进行“干预”,一方面可以使说的学生及时调整思路,另一方面使听的学生不至于失去兴趣。如“这个内容和那个内容换一下位置是不是更好?这里是不是可以说得更具体些”等,从而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进行叙述。

3.丰富内容,生本相应

习作教学中,如何打开学生的思路是对话的关键。教师既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引导他们用个性化的语言自由表达,同时,也要提供一根“拐棍”,使他们对较为陌生的主题有心理依托。

教学片段:《二十年后回故乡》

(课件出示:当我快速拎起轻便的行李,重新踏上故土,呼吸着久违的、略带甜香的空气时,突然间……)

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四人小组讨论讨论。

学生的对话情绪明显高涨,有的畅想画面,有的在合理的基础上加入了幻想……他们各擅其长,各展其能,让习作平添神秘色彩,同时让写作内容变得丰富多彩。

(三)评价式对话,是文稿完善的“润滑剂”,使学生创作取长补短

《课程标准》指出:“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由此可见,习作指导课应多采用多向评价的方式,师生共同参与,使学生在对话中学会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评价式对话,如同润滑剂,提高了学生写作、鉴赏、评价的能力。以《二十年后回故乡》的评改为例,笔者请学生先自我修改,再读给同桌听。

师:听了后,你对同桌的文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生1:写得不错,只是这二十年的变迁中,除了人们的年龄增长了,难道建筑上没有创新吗?

生2:我觉得写得很好,但交通工具是不是可以写得更先进些,儿时伙伴的样貌变化、生活处境也可以畅想一下。

这样的作文评改,让学生进入“真创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一种双赢的互动,可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同时,学生的评改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经过实践研究,笔者欣喜地发现所教班的学生写作水平提高不少,对于习作不再畏难。可见,多向对话的意识把习作课堂与生活体验勾连在一起,教师以智唤情、以情动人,学生敞开心扉、下笔自如,达到了理想的习作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对话习作笔者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习作展示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