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晓洁,吴成才
(1.安徽建筑大学 建筑与规划学院,安徽 合肥 230022;2.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研究中心,安徽 合肥 230022)
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开展乡村景观品质提升策略的相关研究,有助于构建生态宜居的农村环境,是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
皖北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仍处于较低水平,具有人口密度大、农业比重高、农村人口比重大等特点[1]。近年来,有学者通过GIS技术和景观分析软件,分析不同类型、不同等级交通对乡村聚落景观格局的影响[2];也有从村庄规划的产业发展引导和村庄建设的地域性特色着手,研究符合皖北地区村庄传统特色的规划理念,在村庄产业发展引导上,注重既符合地域特点又符合时代特征的产业发展之路[3]。本研究从皖北区域乡村景观特质分析入手,能够揭示现有乡村景观中存在的问题和确定将来发展的方向[4],并且有效地解决当前乡村景观存在的问题。
地处平原农田中的“田中村”在整个皖北的乡村类型中占据较大比例,在平坦地势的基础上,乡村被农田环绕并以田地作为基底,这种类型的乡村因其较为单一的地理环境、不同的景观构成要素而形成了独特的乡村景观。以田中村作为研究对象,评价分析总结这一类型乡村景观共性特征,并针对性地提出景观提升策略,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图1 区位选点图
将皖北地区分为北部、南部、西部、东部以及中部(图1)五个区域,分别从每个区域选择一个田中村作为研究对象。选取的五个村分别为萧县郑台村、凤台县前进村、太和县葛店、泗县大黄庄、蒙城县李菜园,在空间上能够充分涵盖整个皖北地区,更加具备针对性。
根据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采取归纳分析法、田野调查法对研究对象进行现场调研和数据收集;运用Delphi法、问卷法以及AHP法确定乡村景观评价指标体系及指标权重;通过综合模型评价法对皖北地区田中村乡村景观质量进行总体评价;采用归纳分析法总结提出乡村景观提升策略。
皖北地区主要以平原为主,在乡村居民点景观方面不同于山区或丘陵地区。本研究基于王云才乡村景观评价体系的基础上[5-6],通过2017年4月皖北农村景观调研,结合皖北独特的区位条件从191个指标中剔除皖北地区所不具备的指标,构建3个层次的皖北乡村景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综合选取了32个评价指标(表1)。
表1 皖北地区乡村居民点景观评价体系
续表
续表
第一个层次是目标层,即皖北地区乡村居民点景观评价体系;第二个层次是项目层,即评价五度:美景度、敏感度、可达度、相容度、可居度,简称“五度”;第三个层次为指标层即项目层包含的具体内容,通过具体指标的确定来评价皖北居民点乡村景观。
2.1.1 美景度指标与标准
美景度是一种最直观展现景观优劣的表达方式,能够有效地反映景观品质高低,是景观与观赏者之间产生相互关系的一种产物。
根据各项目层、指标层的因素与特点,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各要素数据的获取,主要将其分成五个等级,采用一分制的方式对五个等级分别进行赋值分 0-0.2,0.2-0.4,0.4-0.6,0.6-0.8,0.8-1(表2)。根据实际调研数据确定每个指标的分值,其余的指标均采用这种衡量的标准与模式。
2.1.2 敏感度指标与标准
敏感度指人的行为对于景观的干扰程度,敏感度越高说明环境越生态,敏感度越低说明居住环境越来越人工化。
表2 美景度评价指标评分标准
2.1.3 可达度指标与标准
可达度是反映景观对某种水平运动过程的景观阻力,指从空间中任意一点到该景观源的相对难易程度,其相关指标有距离、时间、费用等。
2.1.4 相容度指标与标准
相容度指活动和景观的磨合程度,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冲突或者相互促进。相容度分析的具体表现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活动,二是景观。
从1926年1月林语堂在《京报副刊》发表第一张鲁迅漫画开始,鲁迅就成了一个被阅读、被塑造与被观看的对象,现代美术史中的鲁迅制像传统由此开启端绪。但是鲁迅生前问世的三十余幅鲁迅图像均为木刻、素描或漫画,直到1936年10月19日,也就是鲁迅逝世之日,才诞生首批两件鲁迅主题雕塑。
2.1.5 可居度指标与标准
可居度指乡村景观环境是否适合乡村居民的居住,具体包含居住的环境条件的优劣、生态环境的优劣以及可持续性的优劣三部分内容。
表3 敏感度评价指标评分标准
表4 可达度评价指标评分标准
表5 相容度评价指标评分标准
表6 可居度评价指标评分标准
皖北乡村居民点景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每一单项指标, 都是从不同方面来凸显乡村景观质量,而整体具体地反映乡村居民点的景观质量,需要从不同侧面来反映,本次研究采用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法[7],综合五方面的评价结果建立综合评价模型,其函数表达式为:
式(1)中:y为总得分综合评价值;Ij为某单项指标的评分值;Dj为某单项指标在该指标下的权重;Cj为因素层的权重;m、n分别为项目层与指标层指标的个数。
据上述公式可得出评价结果, 并参照国内外乡村景观综合评价得分评价标准[7](表7)
在整个评价体系中对不同的指标因子确定不同的权重,从而得出最终的评价,本研究采用AHP法进行指标权重的赋值。确定选择了5位风景园林专业相关专家对指标因子进行打分确定权重,选取20位风景园林研究生对指标因子进行两两对比构造判断矩阵,评价分析中去除最大值与最小值后求取平均值,最后将评价的结果数据导入yaahp软件,计算得出每个指标因子的权重(表8)。
表7 乡村景观综合得分评价标准
表8 皖北乡村居民点景观品质评价指标权重
续表8
(2)根据图片分析获得:水体的形态、视野开阔程度、多层景观组成、景观的色彩、用材的自然化、乡村景观的空间界面、景观与背景高度的协调性、景观色彩与背景的对比度、景观的生态质量、生态环境,得出10项指标的数据。
表9 标准化处理后的评价指标分值一览表
续表9
依据相应的标准进行赋值以及标准化处理,评分分值如下(表9):
根据表7分别对5个田中村“五度”进行分析,结果如表10所示。
据以上分析结果:(1)五个田中村景观综合得分均值为0.536分,处于乡村评价标准中“较差”位置,且各村得分均未超过0.6分,这表明田中村乡村景观品质较差。(2)“五度”综合得分均处于0.5分左右,说明“五度”都存在相应的问题。其中五个田中村在敏感度、相容度、可居度都有村庄得分高于0.6分的情况,而美景度和可达度均未有村庄得分高于0.6分,所以美景度和可达度问题更为严重,应率先考虑这两个因素的景观提升。(3)依据表8皖北乡村景观品质评价指标权重占比,对于高于均值指标因子权重的指标进行细致化提升。美景度指标因子权重高于均值0.083的有:植物覆盖度、植物的群落特征、水体质量、用材的自然化以及乡村环境整洁度五个方面;可达度指标因子权重高于均值0.200的有:交通方式以及路况条件两个方面。
表10 “五度”得分分析表
通过上述评价结果分析得出:皖北田中村景观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美景度与可达度两个方面,从而导致了田中村出现了乡村植被层次不够丰富、水体污染、道路被破坏等现象,以指标因子为媒介载体提出相对应的提升策略与方法,更加具有实践性和指导性。
从植物覆盖度、植被的群落特征、水体的质量、用材的自然化、乡村环境整洁度五个方面进行乡村景观美景度提升,具体包含以下内容:
(1)在乡村中某些常年没有植物的地段,依据其土壤特性进行相应的补种,除了必要的建筑与道路广场区域等都应有植物覆盖;考虑到季相变化,一年生与多年生植物相搭配、常绿与落叶植物相搭配。(2)应充分选择乡土植物和经济作物,如果树、农作物等。应考虑乡村植物景观基调色、主调色和点缀色的合理搭配;在植物选择上应体现乡村特色,(3)水体质量提升方面,提升村民自身素质,合理化使用化肥,避免滥用造成水体污染,利用净化植物改善水体质量;(4)多使用乡村材料,就地取材,避免破坏乡村的原真性,主要包含建房的材料、篱笆的用材以及铺地的用材等。(5)提升乡村环境整洁度,应首先提升乡村居民自身素质水平,避免垃圾乱扔现象;其次政府通过宣传加大环保力度;运用先进的垃圾处理技术确保乡村环境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从交通方式与路况条件两个方面进行乡村景观可达度提升,具体包含以下内容:
(1)在交通方式提升方面,鼓励村民购买多种交通工具加强与外界联系,同时政府采用适当补贴的方式促进村民购买交通工具,从而丰富交通形式;(2)在路况条件提升方面,更多地硬化田中村的道路,并且拓宽原有的道路,方便居民与外界信息的交流。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乡村建设已成为中国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本研究对“田中村”这一典型类型乡村的景观品质评价分析结果表明,皖北地区田中村景观品质整体处于较低水平。田中村在“五度”评价分析中美景度与可达度整体评价得分最低,也是目前田中村景观的主要问题所在,通过提升美景度与可达度是快速提升田中村景观品质的有效途径。随着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评价指标更加科学合理,评价提出的策略与方法也愈发具备针对性,“田中村”景观品质提升策略的提出能够指导这一类型乡村的发展方向,改善乡村人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