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中都鼓楼建筑文化研究

2018-12-05 08:38张远兵
安徽建筑大学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台基城砖都城

赵 蕊,姚 祎,张远兵

(安徽科技学院 建筑学院,安徽 凤阳 233100)

0 引言

明中都位于安徽省凤阳县西北隅,是明代第一座都城,也是古代最豪华富丽的都城之一,1982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都鼓楼是中都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现存最高大雄伟的鼓楼,结构精巧,雕刻技艺精湛,文化底蕴深厚,“层檐三覆,栋宇百尺,巍乎翼然,琼绝尘埃,制度宏大,规模壮丽”[1],中都鼓楼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一块瑰宝。

明中都鼓楼建筑规划设计蕴含着科技、艺术和哲学思想,是优秀的民族建筑文化遗产。明太祖朱元璋亲书“万世根本”四字刻于鼓楼台基上,中都鼓楼成为中都城象征。虽然中都建成即被罢黜,经600年历史风雨洗礼至今仅剩数处“遗址”,但是中都鼓楼台基保存完好。党的“十九大”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实施明中都鼓楼建筑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 明中都城规划及鼓楼形制

明中都城分“内、中、外”三道城(见图1)。外城周长约30公里,分设九座城门。每座城门内都有一条笔直的干道,纵横交错。中城为禁垣,平面呈长方形,周长7.85公里,四面各设1门:南曰承天门、北曰北安门、东曰东安门、西曰西安门。禁垣内为宽80米的护城河,护城河环绕着内城(即皇城)。皇城周长3.68公里,平面近方形,城墙高15米。

图1 明中都城遗址示意图(来自网络)

中都城规划布局遵循对称原则,由一条中轴线纵贯全城南北。该中轴线南起外城洪武门,北到外城正北门(当时未建成),全长近7公里。中都城内各建筑对称排列于中轴线的两侧,中都鼓楼与钟楼相距6里,坐落于云霁街(承天门、大明门之南)两端[2],对称于中轴线的东西两侧(见图2、4)。钟楼在“文革”中被毁,今已不存。鼓楼经重修恢复原貌(见图3),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国家3A级旅游景区。

图2 明中都城鼓楼区位示意图(来自网络)

图3 明中都城鼓楼旅游景观(作者拍摄)

中都鼓楼为城阙式建筑,由台基和殿楼两部分组成,如果将其与国内现存鼓楼如“北京鼓楼、西安鼓楼、南京鼓楼、临汾鼓楼、银川鼓楼及侗家鼓楼”相比,从建筑外部相关数据(见下表1),即可发现中都鼓楼在规模、朝向及檐顶等方面的特点。

表1 国内现存鼓楼建筑大数据(部分)(自制)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现存诸多鼓楼中,明中都鼓楼的规模宏大、朝向独特。中都鼓楼的台基占地面积及高度都是无与伦比的。虽然北京鼓楼总高度已达46.7 m,但与中都鼓楼47.2 m高度相比仍略低一点。另外楼层最多并载入吉利斯世界纪录的侗乡“三宝鼓楼”——总高度35.18 m,也未能达到中都鼓楼的高度。

中都鼓楼东西朝向设计原因为何?据考证,鼓楼所在云霁街为中都城的“副轴线”,与中轴线垂直交叉,其在明中都建设规划中具有重要地位。云霁街自西向东分布着钟楼、历代帝王庙、功臣庙、城隍庙、国子学和鼓楼等,两端钟楼和鼓楼位于街道正中,其余四座建筑并列于街道北面,六座建筑呈半弧形弯月状(见图4),这是中国古代都城营建的唯一创举[3],可见,“副轴线”云霁街贯穿钟鼓楼设计是鼓楼东西朝向的主要依据。

图4 明中都午门以南建筑平面图(来自网络)

中都鼓楼楼阁在历史战乱中已遭损毁,现存楼阁为上世纪90年代恢复重修而成。按照《凤阳新书》所载“面阔九开间,进深五间”——“九五之尊”制度是明代正殿最高等级,结合南京与北京鼓楼的楼宇仅“三开间”、“五开间”来看,中都钟鼓楼的等级及其在中都规划设计中的地位非同寻常。中都鼓楼楼阁采用榫卯结构,柱梁使用粗大结实的圆木,纵横穿插形成框架立于石础之上(见图5),浑如天成、极为稳固。

2 中都鼓楼建筑材料

图5 中都鼓楼建筑的柱梁结构(作者拍摄)

将楼宇殿阁建成木质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常见的营造法式,其与西方古建筑如巴黎圣母院等所用材料有巨大差异。木结构建筑虽有很多优点,但是容易损毁,不利于历史传承,中国古代诸多著名楼宇殿阁多已不存。现存明中都鼓楼的殿阁为凤阳县政府1994年重建,其原始规制和面貌已难考证,所幸鼓楼台基保存完好,为明初都城建筑材料及营建法式研究提供了基础。

中都鼓楼的建筑材料主要有须弥座、石础、圆木、城砖以及堆砌砖石所用灰浆等。作为中都城附属建筑,钟楼鼓楼营建材料由中都城建设统筹安排。实际上,中都城内外几乎所有宫阙坛庙、楼台府第,都以须弥座、石础、城砖、圆木等作基本构件。须弥座、汉白玉石础、特制大城砖、巨木等材料多数从全国各地征集而来,朱元璋在《龙兴寺碑》里说:“洪武初,欲以(凤凰)山前为京师,定鼎是方,令天下名材至斯”。中都城建筑材料数量之多、规格之高、工艺之精湛,从中都城遗址公园的文物遗存可窥见一斑(见图6~8)。

图6 明中都城午门须弥座(部分)(作者拍摄)

图7 明中都金銮殿蟠龙大石础(来自网络)

图8 明中都城宫殿的梁柱石础(部分)(作者拍摄)

中都城城砖为青灰色,质地细密,规格整齐,烧造考究。一般宽20 cm,长40 cm,厚11 cm左右,重约20公斤。由于中都城营建工程浩大,凤阳府及周边专门设置了砖窑烧制城砖。据考证,2013年12月安徽省凤阳县府城镇岗集附近发现的明代砖窑群[4],即为中都城营建提供了城砖和、瓦当等。为便于核查城砖种类、数量及质量,城砖上印制了烧造单位、烧造时间、提调官(或工匠)姓名、“五行”代号(如水字四号、土字三号)等铭文标记,形成所谓的“字砖”。已发现的“字砖”铭文有22个府70个州县及大量卫所、字号,鼓楼城砖上印有“扬州府江都县提调官主簿吕奎”等文字标记(见图9)。

图9 明中都鼓楼台基”字砖”(部分)(作者拍摄)

鼓楼台基之所以能历经兵火战乱、风化腐蚀而坚不可摧,不仅得益于城砖烧制的质量,也与堆砌城砖所用传统灰浆——“糯米灰浆”密切相关。糯米灰浆主要成分为桐油、石灰、糯米汁等,实验表明[5],在合适配合比下,糯米灰浆能够增强粘体的韧性与强度,显著提高土体的防渗性和耐久性。

鼓楼台基的墙角铺设了汉白玉须弥座,其体量巨大、图案精美、质地温润,具有很强的防潮隔水效果。因1995年凤阳县政府重修鼓楼时将地面抬升,须弥座被埋藏地下1 m左右,使得须弥座上方的城墙直接与地面接壤,雨水侵浸加上车辆刮蹭等影响,目前台基风化明显加速,部分墙体出现裂缝。

3 中都鼓楼的构筑工艺

2007年凤阳县出巨资修建中都城的午门城墙[6],因对明初城墙建筑工艺一无所知,施工采用“现代科技与方案”——铺设钢丝混凝土、堆砌新砖将古城墙包裹起来,结果“修好”后仅数月时间即发生了古城墙坍塌事故。事故原因之一是学界对中都城建筑工艺缺乏针对性研究。

因中都鼓楼建筑过程无史料记载,研究其构筑工艺确有一定难度,但是根据明代建筑对宋人《营造法式》传承,参考侗乡鼓楼工艺流程,考察南京鼓楼建筑复原情况,及凤阳中都鼓楼遗址勘探——中都鼓楼横跨道路、具备人车穿行的功能,其与城墙、城门建筑具有较高相似性质,大致可以推定鼓楼建筑工艺。

《营造法式》卷三《筑基》记载:“凡开基址,需相视地脉虚实,其深不过一丈,浅止于五尺或四尺”,说明宋代城市建筑的做法是先勘察地质,再看地脉虚实,然后根据建筑类型、等级、体量、自重确定基础深度,一般为四尺到一丈之间(约为今天的1.2 m~3.1 m)。以现代工程实践经验来看,基础埋深在冰冻线以下0.2米位置即可避免因冻融引起的基础损坏。明中都鼓楼为自重较大的砖构建筑,其基础埋深估计在3.1 m甚至更深。

虽然地质勘探表明凤阳县处于郯庐断裂带上,自古以来地震频繁,自明代至今500多年间达151次[7],但是中都鼓楼台基在数百年间未有损坏,可见鼓楼基座底部结构不同寻常,很可能采用了“综合基础”——使用单层木筏或多层木筏基础,木筏基础与条石基础共用,增加了基础重量,使得地基密实稳定。光学仪器探测表明,中都鼓楼基座底部为均匀密实的箱体式夯土层,已与周围地块土壤凝结成整体。

台基的须弥上方垒砌了大量城砖,城砖垒砌工艺主要有:“平砖顺砌错缝”、“平砖顺砌与丁砌组合(一顺一丁)”、“满顺满丁(券门)”(见图 10),使得台基墙体砌体的外露部分大小一致,墙体相对较厚。台基顶端长59.45米,宽32.40米台基的正面收分11.02%,侧立面收分11.15%。鼓楼台基三个拱券均为半圆券,中孔券门高6 m,宽5 m,起拱高度2.90 m;南北拱券门高5 m,宽4.01 m,起拱高度2.69 m。台基各部分受力比较均匀。

图10 明中都鼓楼台基城砖垒砌工艺(部分)(作者拍摄)

现存鼓楼楼阁为上世纪90年代修建的“与原貌等比例”的“复制品”,施工流程主要有四个步骤,首先是图纸设计,主要依据《凤阳新书》中的文字描述,及清乾隆《凤阳县志》中的《明中都鼓楼图》等;第二步是选材与加工,选择胸径粗大、高度均匀、树龄较古老的木材进行加工,将所有“梁、柱、枋”凿好眼,锯好榫头;第三步是修砌楼阁底座——在台基顶部正中央修建长方形平台(东西长9 m,南北宽22.4 m),将原楼阁大石础包裹固定并在四周修建回廊,东西面正中铺设台阶;第四步是拼装、组装、上梁、加瓦。在拼装、组装前,工匠在原石础上立柱、架梁,搭建起楼阁的框架,整个拼装组装过程未使用铁定铁铆。

中都鼓楼的雨水排水系统设计简约不凡。一是利用重檐歇山顶“屋脊高、坡度陡”特点,将楼阁屋顶雨水接引到台基顶部,二是在台基东西立面顶端各设2个排水瓦当,将台基上部积水排到地面,三是地面暗渠将雨水导入城市排水系统。为提高排水效能,2005年凤阳县鼓楼修缮施工队对原排水系统改造,将台基顶部升高并增设暗渠,安装现代建筑落水管装置,对券门通道硬化改造,形成5度坡角的坡面,预防通道积水。对地面暗渠也进行了加宽加深处理。修缮工程实际上是对原有排水系统原理的发挥。

4 中都鼓楼的图文雕饰

明中都鼓楼的建筑等级规格之高极为罕见,从其重檐歇山顶和图文雕饰即可管窥一斑。从内容上看,既有龙、凤、卍、方胜、花卉等图案,又有“万世根本”题额及城砖烧制标记;从形式上看,既有砖雕、石雕、木雕等雕刻技法,又有砖砌平面文字图案,还有飞檐、斗拱等空间形态。虽经历史变迁与风雨侵蚀,这些雕饰至今依然古拙、生动、优美(见表2)。

在鼓楼图文雕饰中,台基东西立面正中阴刻的“万世根本”题额极为引人注目。朱元璋手书“万世根本”本意为何?已无从考证,后世学者多猜测为“凤阳府是太祖家乡”缘故。《大明一统志》卷七《中都》“实我太祖高皇帝龙兴之地,如周之岐豳,汉之丰沛也。洪武三年,建为中都,……诚为国家千万世根本之地云。”

解读“万世根本”内涵,从“时间、空间和主体”等三个维度来探讨可能更全面准确。从时间维度看,1375年朱元璋已基本推翻元朝统治,新政权已到了“设邦建国,以为天下根本”的关键时刻;从空间维度看,凤阳府位于淮水之滨(即今天全国南北分界线位置),具有区位、交通等地理优势,中都城可作为全国经济政治的中心和枢纽;从主体维度看——主要是从朱元璋个人立场看,凤阳既是家乡,

也是他统一天下的起点和“根本”。

表2 中都鼓楼图文雕饰(部分)(自制)

“万世根本”下方的“卍”字、三联方胜等图案设计匠心独运。“卍”字图案原为佛教佛祖的心结与符印,用荷叶图形将其包围并在两侧辅以三联方胜图案,将其装饰在中都城的标志性建筑——鼓楼的台基上,说明佛教文化对朱元璋的影响极其深刻,毕竟朱元璋早期为僧多年,其思想受佛教文化的熏染具有必然性。“万世根本”与“卍、三联方胜”之间还有可能互为注解。

中都鼓楼重檐歇山顶装饰独特,其中砖雕、石雕及木雕“龙、凤、云朵、花卉”等图案、形体的数量较多,形态各异、气韵生动,或龙跃在渊、鳞爪飞扬,或双凤飞舞、飘逸隽永。虽然“龙、凤、云朵、花卉”等图形在中国古建筑装饰中经常用到,但在中都鼓楼乃至整个中都城中几乎随处可见,其对今天凤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凤画”的产生、发展和传承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5 中都鼓楼建筑文化及保护

中都鼓楼作为中都城重要组成部分,其建筑风格与中都城整体要求一致。虽然中都城刚建成即被罢黜,但是中都鼓楼等历史建筑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从文化考古视角看,中都鼓楼建筑文化主要有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层面。物质文化层面主要指鼓楼建筑实体,包括鼓楼形制规划、建筑材料等;非物质文化层面指科技、艺术和哲学思想,包括鼓楼构筑工艺、雕刻装饰艺术以及图文寓意等。

从物质文化层面看,对称性布局、“双轴线”设计是中都城市规划最大特色,鼓楼作为中都“副轴线”上的单体建筑,不仅与钟楼对称于“中轴线”两侧,而且鼓楼东西立面之间、南北立面之间也各自对称。另外,鼓楼东西朝向设计打破了鼓楼建筑传统,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中“部分与总体”关系原理的自觉应用。

鼓楼等中都城“城砖烧制责任人、城砖字号”等铭文标记,体现了中都城施工管理者的智慧,这是现存古建筑“生产责任制”的最早实证,其与今天“建筑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十分相似。鼓楼城砖经特殊烧制,经历数百年而极少损坏,并已形成了一层“年代包浆”,是珍贵的历史文物。目前凤阳县政府已开始重视鼓楼建筑保护,在鼓楼广场四周设置了铁索围栏,禁止车辆随意停放在鼓楼墙根,减少墙体损坏,初步取得成效。

从非物质文化层面看,中都鼓楼构筑工艺尤其是台基建造的科技,体现了明初城市建设能力和水平。鼓楼台基的底部铺设、须弥座奠基结构、城砖堆砌方式、券门起拱高度弧度、墙体建筑收分、给排水系统等设计均达到较高成就。即便与现代建筑相比,中都鼓楼稳固性、抗震性能也毫不逊色。

鼓楼台基上的“万世根本”四字可能还有更深层的文化蕴涵。作为一代雄才大略的帝王,朱元璋不太可能在都城建筑上随意题词,相反,一定是经过深思熟虑或者内心感悟后的创作。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天人合一”观念,但是“天人合一”如何实现?从哲学方法论上看,“万世根本”提供了现实方法和途径。纵揽朱元璋的军事、政治思想,无论是其屠戮功臣、立法垂宪,还是厚养民生,几乎处处都从“根本”入手。

明中都鼓楼等历史建筑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是凤阳县乃至安徽省的重要的文化资源。为开发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凤阳县有关部门对鼓楼内部设施进行改造,楼阁一层设“朱元璋纪念馆”,二层设明中都复原沙盘以及建筑材料装饰展览馆。凤阳县目前正在实施“明中都遗址公园”项目建设,保护鼓楼等历史建筑对于深化凤阳城市文化内涵,树立城市文明形象,对本地区的文化、旅游等产业发展必将产生巨大促进性作用。

中都鼓楼建筑保护得到凤阳县有关部门的重视,鼓楼四周已设立护栏,禁止车辆停放在鼓楼墙根,减少外力损毁,成效比较明显。但是,由于鼓楼改造工程中的技术问题,尤其是台基顶部“防水”材料及工艺等问题,鼓楼台基内部已经积水和渗水,券门通道上方墙体因常年潮湿、渗水已经出现墙砖脱落,通道侧立面也正在开裂(见图11)。中都鼓楼顶部防水问题如果得不到根本解决,未来10年内很可能会发生垮塌事故。

与中都鼓楼等历史建筑保护需求形成强烈对比的是——明中都城古城砖在今天凤阳县城居民院落中仍大量存在。虽然问题起源“文革”期间的凤阳县大规模“拆城运动”,当时居民“废物再利用”——将城砖搬回家盖房子、砌院墙、铺地面,甚至是修建厕所和猪圈,但今天中都城遗址公园建筑需要大量古城砖,却极少有市民主动退还。相反,有的甚至高价销售到南京、上海等地。加强历史建筑文化宣传和文物保护,凤阳县政府任重道远。

图11 中都鼓楼券门通道顶部与侧立面的裂隙(部分)(作者拍摄)

6 结论

明中都鼓楼是历史建筑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特色鲜明。中都鼓楼形制、建筑材料、构筑工艺、图文雕饰等方面不仅反映了明初都城建设的质量和水平,也体现了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独特魅力。中都鼓楼(台基)是凤阳县乃至全国为数不多的古代建筑“原件”之一,急需加强科学保护,使历史建筑文化的“根本”得以延续,而不至于湮没。

猜你喜欢
台基城砖都城
预测HL-2A 托卡马克台基结构的MHD稳定性数值研究*
小微博物馆的探索与实践
浅述古建筑建造艺术
长夜
砖头也能变粮食
“形式”之都与“移动”之都:辽代都城解读的一种尝试
故宫中的数字与数学
台基股份:拟定增募资7亿发展半导体
我轻轻地抚摸古老的城砖
憶山水城林·魅力都城——南京明城垣史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