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帅,张伊轲,吕 滢,魏 康
(大连理工大学 城市学院,辽宁 大连 116600)
产学融合是教育领域与产业领域的合作,其含义是很丰富的。先说“产”,可以解释为产业也可以解释为生产;同样,“学”可以解释为学校,也可以解释为学习。产学融合的基本含义是学校根据所设专业积极开办专业产业,把产业与教学密切结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把学校办成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服务为一体的产业性经营实体,形成学校与企业浑然一体的办学模式。产学合作在教育领域与产业领域的合作应当是广阔的、全方位的合作。产学合作也可指学校教学活动与企业生产活动的结合。
学校与产业结合,共同培养人才的产学结合教育是当今国内外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趋势。产学融合是高校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对于完善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提升对社会经济发展适应性有着重要作用。产学融合十分重要,在实际中最直观的体现就是不仅提高了大学生就业率还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现在的问题是,高校和企业的合作,他们的任务和目标是不一致的,学校的根本目标是培养人才的质量,企业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以提高经济效益为基本目标,两个不同目标的驱动、方法和方法步骤是根本不同的。从社会学、管理学、教育学、经济学等学科的角度,国内外学者对生产与学术合作、校企合作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一般来说,大学和企业是两种不同的组织,它们具有不同的本质属性。它们有着不同的核心价值追求、发展目标、运作规律和文化理念。此外,学校和工业企业在整个社会系统中属于不同的子系统。
在对产学融合的正确认知中,高校是应处于先认识、先了解、先明白的一方,从高等院校的角度看,这种合作是在高校教学、科研、服务三大功能的实现过程中的一种合作。这样,对于高校来说不仅可以提高学校毕业率还可以高效地培养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因此,高校要积极致力于对企业的观念引导,指明教育—实践转换的客观性,强调科技创新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让企业明白自己是产教融合和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建设的决策参与者、有力支持者,更是成果受益者。
产学融合的关键是学校和企业在遵循各自的运行规律和各自的职能的基础上,通过资源或能源的交换,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学校和企业需要形成长期发展战略和长期服务能力。学校与企业应共享同一资源类型,相互补充,利用资源优势。学校坚持面向社会开放办学的指导思想,遵循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寻求产学合作的共赢点,以知识资源的支持,对区域和工业企业采取行业的信任,共同发展合作,共享教育人力资源和设备资源。双方的合作,若能取得实质性的合作成果,就会不断激励着双方的不断合作。从最初的项目合作到各自优势互补合作的全面探索,成倍增加合作效益,形成长期合作的动力和目标。
为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须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共同培养新人才。构建多渠道,多渠道,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可以利用高校科技和人才的优势,将先进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同时考察和应用他们急需的人才。学校可以获得资金支持,实习基地和技术指导,以缓解教育资金不足,教育设施落后的问题。
产学融合虽然说是学校与企业两方来完成的结合,但实现产学融合并不是只有这两方就能够达到的,和学校企业同样重要的是政府,产学融合的实施需要有政府的监督、支持、协调、赞助等,所以说政府也是万万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近几年,由于国家提出要深化产学融合,有很多地方政府为了响应国家号召会促进地方高校与地方企业的合作,但是往往只是做到两方有签约却没有进一步的实际行动,只作了表面功夫却没有实际应用,最终结果和没做没有区别。
政府方面应该开展产教融合建设试点,根据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支持具有代表性、影响力和改革性的城市、产业和企业。在认真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鼓励第三方开展城镇企业建设和企业建设评价,完善支持激励政策。让产学从一个双赢的合作,逐步扩大到更多的双赢局面,并达到一定程度的合作水平,赢得长期的双赢合作,实现双赢和共生发展的融合。
学校与企业之间各种层次的组织和信息的整合是畅通无阻的。这是合作机制的组织结构要素和信息交换要素在各级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密切接触和频繁的信息交流,是生产与学习合作机制长期稳定的根本保证。各级组织的整合是保持信息公开的前提,各级组织之间顺畅的信息是组织的保证。
作为企业和学校的两个实体,他们更关注眼前的利益。作为一所学校,我们可以真正感受到以下好处:为学生提供完全不同的教育环境,完成教学任务,按照教学计划培养合格的社会人才,完成未来雇主和雇员之间双向选择的需要。这些选择有利于学生就业,争得企业的有效支持,强化与企业的横向联系,提高研究能力,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和扩展学校发展空间。企业的利益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政府对企业各个方面的支持;社会影响对企业有效性的形成;加强学校培训、员工培训、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产品开发,为企业提供廉价劳动力。在引进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过程中,许多高校都有过互惠互利的重要经验。互惠互利只能互动,只有互动才能保证长期合作。
产学融合的源动力在于建立校企合作将会实现的互利共赢,在这合作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就是资源、能量的交换与共享。没有资源和能源的交流和分享,学校和企业的优势是就不能更好发挥。所以说,想要产学融合的生命力有效而长久,就必须达到互利共赢的最佳成果。期望在以后可以将产学融合发展到最好,学校与企业成为最佳选择合作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