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价值管理策略研究

2018-12-05 14:15毛旸昊
北方经贸 2018年1期
关键词:负债市场化存款

毛旸昊

(浙江树人大学,杭州310015)

利率市场化是当前国际金融的发展趋势,自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无论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在推动利率管制向利率市场化的变革,以融入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国际化。简而言之,利率市场化是指利率的决定权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的过程。具体来讲,就是指存贷款利率由各商业银行根据资金供求变化自行调节,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指引,以同业拆借利率为基准的利率体系。

一、中国利率市场化背景

(一)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梳理

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采取的是双轨制、渐进式的发展路径,即先放开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再逐步推进存贷款利率市场化。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利率市场化始于1996年,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完全放开;1997年-1999年,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政策性金融债和国债发行利率也先后放开。2000年起存贷款利率市场化开始稳步推进。2003年,央行明确了“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总基调。2004年基本放开了所有外币品种的存贷款利率,且在当年放开了人民币存款利率下限和贷款利率上限。2012年央行扩大存款利率上限及贷款利率下限,允许存款利率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10%,贷款利率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下浮30%。2013年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并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制。2014年11月底开始至2016年1月,央行接连调整了5次存贷款基准利率及浮动幅度,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至1.75%,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至4.35%,其他各档次存款及贷款基准利率、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作相应调整,活期存款利率保持不变。同时,放开一年期以上(不含一年期)定期存款的利率浮动上限,活期存款以及一年期以下定期存款的利率浮动上限不变。出台《存款保险条例》和《大额存款管理暂行办法》等制度办法,且取消贷存比考核指标。至此,利率市场化改革已基本完成。

(二)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冲击

1.从正面影响来看,银行定价自主权显著扩大。一是在经营定位上。利率市场化有利于商业银行利率管理由被动型向主导型转变,促进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策略的调整。利率市场化改变了以往利率管制条件下商业银行的预算软约束,有益于落实商业银行的经营自主权,进一步确定银行的自主经营地位。在利率管制环境下,商业银行只能在局部范围内,对利率进行局部调整;利率放松管制后,央行只对基准利率适时微调,商业银行可根据市场实际、竞争策略,结合自身经营状况自行确定存贷款利率,真正做到“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二是在价值创造上,商业银行可通过建立盈利资产组合来确定收益水平。在建立资产负债期限与利率匹配基础上,建立盈利最大化、经济资本占用最小化的资产组合模型,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实现经济增加值最大化。三是在内部控制上,利率市场化条件下银行业及金融业的同业竞争更加激烈,只有不断健全、完善内部控制、风险控制、成本约束、资产负债定价等激励约束机制,才能适应利率市场化改革节奏,这将倒逼商业银行经营机制发生质的变革,从而由被动价值实现模式向主动价值创造模式转化。四是在风险管理上,利率市场化有利于降低金融风险。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银行通过预测市场趋势,建立负债组合和差别定价机制,在提高主动负债比重同时,对利率水平做出控制并及时调整风险补偿,避免利率波动干扰,主动控制负债成本,实现价值创造。

2.从负面影响来看,价值创造和盈利能力下降。一是银行价值创造模式失灵。中国商业银行传统的主营业务是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存贷利差是其价值创造的主要来源,占80%以上,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平均仅达到20%左右。利率市场化将对商业银行的主导业务形成巨大冲击,利差收窄,主营业务收入缩水,价值创造压力增大。从存款业务来看,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通过提高资金成本来提高吸收存款的能力,市场竞争将促使利率水平迅速抬升。从贷款业务来看,优质客户将成为商业银行竞争的焦点,导致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在竞争中有下行趋势。存贷款利率的逆向变动,其结果必然是利差收入大幅缩减。从金融环境来看,利率市场化促进金融脱媒加速,金融市场融资方式由间接转为直接,传统的存贷款产品与多样化的金融产品相比不再具有竞争力,银行的客户群体将被大量分流,进一步影响商业银行存贷款业务的盈利能力,原有的价值创造模式必须调整。二是利率风险增加了利润目标完成的不确定性。利率管制的放开增强了银行存款利率变动的弹性,在一定时期内由于利率变化和资产负债期限的不匹配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净利息收益损失的可能性。当市场利率波动及银行的资产负债期限匹配不一致两项条件同时存在,商业银行就有利率风险,就会对商业银行营业收入的稳定增长和利润目标的完成产生影响。利率风险主要来源于重定价风险、利率结构风险、逆向选择风险等。

二、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对负债端的影响

1.存款付息成本快速上升。一是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存款利率上浮区间大幅扩大,新增资金成本在降息周期中不降反升。从央行统计数据看,近年来各商业银行存款执行利率高于基准利率占比超过三分之一,利率明显提升。按照最新央行基准利率上幅30%以后进行测算,三年、五年期定期存款利率采取一浮到顶的策略,存款的净收益率将为负值。二是存款定期化进一步推动了付息成本上升。2015年以来,为加强存款稳定性,各商业银行相继推出多利丰、定利盈、大额存单等产品,主动调整负债结构,迎合市场需求。相关产品规模迅速做大,在起到稳定存款作用的同时,也增加了利息支出。从数据看,新增定期存款占各项存款增量的比重上升较快,定期存款利息支出同比增加。同时,一般性定期存款长期化趋势明显,上半年三个月、六个月和一年期定期存款占比均有下降,而二年、三年和五年期定期存款占比提升明显,付息成本抬升压力较大。

2.对负债来源的稳定性影响较大。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投资产品的利率波动性增强,基于资金逐利性要求,资金频繁地在存款、股市、基金、债券、理财产品、互联网金融等产品间转换,进一步弱化了存款来源的稳定性。从同业情况来看,随着对存款基准利率上浮空间管制的放松,各家银行负债业务定价自主权将进一步加强,存款付息率差异性也越来越大,对利率敏感度较高的客户将会动态调整存款存入行,使得存款在银行间的流转十分普遍。从存款品种结构看,由于个人存款对价格的敏感性较大,利率的细微变化就可能引起存款的搬家,个人存款流失的可能性更大。从存款期限结构看,活期存款占比较高的商业银行,存款稳定性相对不足,再加上存款转存手续便捷,没有转存门槛。因此,活期存款流失可能性也大增。

3.县域负债业务受到较大冲击。浙江县域经济发达,县域存款几乎占浙江各商业银行全部存款的半壁江山,对整体业务贡献巨大。由于浙江县域地区与中小银行、地方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的经营区域存在较大程度的重合。在货币宽松政策环境下的降息降准过程中,中小银行、信用社等普遍将所有存款品种利率上浮到顶以应对国有大商业银行的挑战,导致各中小商业银行县域市场存款经营压力较大,成本居高不下,县域负债业务受到冲击。比如农业银行浙江分行三农各项存款余额贡献度、增量贡献度均有所下降,且存款增速明显落后。

(二)对资产端的影响

1.利率市场化促进实体经济贷款需求。从实体经济角度看,利率市场化促进企业健全信用担保体系、完善资金管理模式、提升内控管理水平,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是正面的,且对银行信贷管理较为有利。从银行业角度看,几次降息的目的在于支持实体经济转型发展,降低企业融资门槛,实现经济复苏,一定程度上会促进实体经济的信贷需求。但从上半年的浙江分行信贷投放情况看,信贷有效需求不足的现象仍比较突出,贷款投向较多集中在贴现业务上,剔除贴现因素,贷款实际投放同比大幅少增,且月末月初突升速降情况也十分明显。因此,查摆分析现阶段实体经济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并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扭转,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

2.利率市场化对银行资产质量产生压力。利率市场化的推进过程加大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从而影响了银行资产质量。由于信贷交易中借贷双方信息的不对称性,银行对信贷项目的风险程度不能完全掌握。利率市场化后,由于盈利压力增大,在中间业务收入增长难以抵补利差收窄带来的利润损失情况下,对高风险、高收益率信贷客户的选择性将会增强,即产生逆向选择,导致信用风险管理难度加大。同时,部分企业由于从事低风险项目所产生的收益较低,不能覆盖贷款利息的支出,便存在转向高风险项目的可能性,以获得与高成本贷款相符的收益,从而引发道德风险。以上情况都会造成银行资产质量下降、违约概率增加、信用风险进一步凸显,进而加大资产管理压力。

(三)对价值端的影响

1.贷款重定价结构拉低贷款收息水平。降息周期中,贷款基准利率的下调将直接降低贷款收息率。从贷款品种结构来看,个人住房贷款重定价对收息率的影响立竿见影,敏感度相对较高。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平均占个人一般贷款比重超过45%,远超个人消费贷款、个人生产经营贷款、农户贷款和个人卡透支等其它形式的个人类贷款,且占全部贷款的比重超过14%,对各商业银行影响较大。2015年以来,连续的贷款基准利率下降将减少个人住房贷款利息收入,从而拉低全行贷款收息水平。从贷款期限结构来看,当前各商业银行中长期贷款偏少,短期贷款占比相对较高,短期贷款占比接近60%,贷款重定价周期更短,利率敏感性更高,基准利率下调将带来贷款利息收入的损失。

2.存款付息率难以有效下降,存贷利差收入下降明显。央行在降低存款基准利率的同时扩大了存款利率上浮空间,各档次定期存款在新的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50%,但在实际执行中存款付息率不降反升。此外,在前几轮降息中,央行始终未下调活期存款利率,而活期存款占比相对较高,这部分存款利率水平未下调,也导致付息水平难以有效下降。同时,存贷利差同比缩窄,存贷利差收入负增长扩大,对利润影响较大。

(四)对中间业务管理的影响

1.利率市场化逆向促进中间业收入占比提升。中间业务通过收费模式盈利,无需占用资本成本,发展中间业务在增加收入、提高利润同时,经营风险相对较小,因此,中间业务将成为浙江分行及同业可比银行业务转型的重要方面。在存贷利差缩窄和利差收入减少的同时,只能通过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占比,特别是提高新兴中间业务收入占比,用以抵补利差收窄对利润的削弱。

2.利率市场化伴生的金融脱媒发展对中间业务冲击较大。当前,随着债券市场的迅速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不断健全、货币市场基金的加速推进以及第三方支付公司的职能扩展,尤其是2013年以来金融管制的放松和互联网金融的崛起,中国金融脱媒的态势不断深化。金融脱媒的迅猛发展和其他支付结算方式的便捷性不断提高不仅分流了银行的存款,也冲击了银行的手续费等服务性收入。例如,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竞争越来越激烈,同业抢占资源、区域发展不平衡、部分品种收入下降显著、贡献度下降等越来越成为银行面临的突出问题。

三、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提升价值创造能力的策略

(一)价值创造链条的全方位创新

1.在负债业务方面。加强对利率市场的分析和研判,建立负债业务与资金成本相关模型,有效平衡负债增长与成本控制;通过主动型负债,增强负债的流动性,在大额定存、债市及资本市场融资工具方面进行大胆探索和尝试。在城市地区,提供差异化和定制化金融服务,如:私人银行服务等,提高中、高端客户依存度;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加强金融服务专业性。在县域地区,要发挥网点、渠道和产品上的优势,应对信用社存款的价格优势,锁定农村市场存量资金,抓好增量资金挖潜。

2.在资产业务方面。一是强化信贷经营正确理念。在控制风险前提下,抓住浙江经济转型、复苏契机,树立信贷主体业务发展的信心,加强对新兴行业、优势产业和优质客户的贷款投放,积极做好优良项目、客户储备,扎实信贷可持续发展基础。要积极尝试资产证券化,增强资产流动性,减少利率波动风险,缩减表内资产规模,控制票据贴现业务膨胀,提高资本使用效率。二是建立贷款期限结构动态调整机制。提高固定利率贷款比重,严格控制浮动利率占比,提升中长期贷款占比,最大限度控制几次降息的不利影响。目前,区域间固定利率贷款执行情况不均衡、中长期贷款占比偏低等问题仍存在,下一步要加强对利率走势的研判,提高中长期贷款占比,巩固贷款利率精细化管理成果,着重做好贷款重定价管理,降低贷款利率敏感性,锁定降息前存量贷款收益率水平。同时,引入现金流量管理方法,监测控制现金流量和期限错配情况,及时发现融资缺口,合理鉴定“短贷长用”的贷款期限,从源头上解决存贷期限错配、“短融长贷”的问题。

3.在中间业务方面。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对中间业务发展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为保障中间业务平稳增长,除巩固传统业务外,重点应围绕市场及客户需求变化,顺势而为,加大金融创新,积极寻求有效突破。一是要培育新的收入增长点,在资产证券化、理财业务、投资银行、委托代理、同业合作方面进行积极尝试,减小对资金消耗型盈利业务的依赖,实现价值创造引导型中间业务发展。二是大力拓宽收入来源,深挖客户潜力,加强产品创新和推广,丰富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中间业务产品,多点开花促进中间业务增长。三是强化中间业务管理,增强产品基础、渠道基础、服务基础,持续强化中间业务服务收费规范管理。

(二)强化信贷业务管理

1.全面改善信贷资产质量。准确把握客户授信准入和授信额度,严格控制客户信用敞口,确保信贷资产质量保持在一个相对合理的水平和区间。随着我国信用体系建设的加快推进,各商业银行要充分利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深入分析客户的信用积分,分类制订不同信用基数的客户放贷条件,加强信贷资产的事中事后跟踪管理,努力改善信贷资产质量。

2.调整信贷投向的规模与结构。把信贷投向结构的调整作为重中之重,严格控制和紧缩对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投放,重点支持绿色能源与清洁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居民消费需求、贸易融资等领域,尤其要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分散信贷风险,提高议价能力,提升信贷业务的盈利水平。在对公业务方面,重点营销政府类项目,包括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特别是水利、旅游、交通、能源、PPP项目、学校及其他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重点对接行业龙头企业贷款需求,包括同业争抢激烈的当地支柱行业龙头客户,特别是上市公司和准上市公司包括准新三板企业、客户新扩面企业,包括招商引资进来的新项目、新企业和从他行转投的优质客户。在零售业务上,重点做好个人住房贷款和分期业务。要积极抓住浙江房地产复苏,成交大幅增长的时机,关注优质楼盘营销进度,将更多新增信贷资源投向一手房按揭贷款、二手房贷款,取得规模增长与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调的平衡,稳定利润增长。在农村信贷业务方面,要抓住国家对涉农贷款优惠征收营业税的有利政策,以农村金融自治、惠农服务点为桥梁,加快建立农村信用档案,重点对接农村中高端客户的生产经营需求,做好农户贷款营销。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农房抵押等新型担保方式,加大对符合条件的农民联建房信贷支持,拓宽农村市场合作空间。

(三)优化资产负债组合管理

1.提升负债业务与资产业务的匹配和关联度。更加重视息差管理和利差流动性风险管理,建立负债与资产的价格匹配模型,即当负债成本上升,能够测算出相应的资产业务的合理收息水平;更加重视负债稳定性管理,强化存款日均意识。活期存款、农村市场存款是浙江分行最稳定、成本最低的资金来源,要把强化活期存款、农村市场存款管理作为负债管理的重头戏;确保负债与资产业务相匹配,积极应对利率市场化下资金的逐利性要求,避免在利率大幅波动时遭遇流动性危机。

2.建立差异化资产负债定价机制。在负债定价方面,随着存款利率上浮空间的进一步打开,负债业务面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加快存款利率定价系统建设,确保经营行能够自主、准确地对客户存款进行定价。加快产品研发,如加快大额可转让存单的研发和应用,允许分行根据客户需求定制相应产品。在资产定价方面,尽快对贷款利率市场和客户群体进行详尽的研究和分析,建立客户盈利分析模型,针对区域、行业、客户类型的不同针对性实施差异化定价管理,从而提高盈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1] 闫海燕.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市场,2013(44).

[2] 张爱玲.市场利率化背景下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创新探讨[J].现代商业,2015(17).

[3] 朱超越.市场利率化改革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2015(12).

猜你喜欢
负债市场化存款
工程造价市场化改革下定额的再认识与建议
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 推进资本账户开放
负利率存款作用几何
你的负债重吗?
歌剧艺术市场化运作的可行性研究
136家房企负债直逼5万亿万科、绿地和保利负债均超3000亿
隆昌县联社:“开门红”增存75877万元
以市场化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全民财富”——国企改革顶层设计回应六大关切
世界名著诞生趣闻四则
合理负债能够加快医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