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财务报告的目标

2018-12-05 14:15
北方经贸 2018年1期
关键词:财务报告计量决策

陈 杰

(黑龙江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哈尔滨150080)

一、理论辨析

财务报告的作用或者说会计信息的作用的发挥是离不开具体的经济环境的,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下,人们对它的解读也就不同。财务报告的目标要解决的问题是:为什么要编财务报告?谁是财务报告的使用者?财务报告应提供何种信息?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产生了两个最为重要的财务报告作用理论:财务报告的“决策有用观”(Stewardship Approach)与“受托责任观”(Decision-usefulness Approach),两者是不同经济环境下的产物。“‘受托责任观’适用于所有者和受托者都十分清晰的市场环境;‘决策有用观’适用于资本可以趋利性流动、所有者(委托者)缺位和模糊的市场环境。”(葛家澍,1995年)。前者强调会计信息要对管理者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监督,报告其在运用企业的受托资源的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它是过去导向的无法预测将来的经营情况。后者认为:财务报告应该有助于投资者、债权人、工会、政府机构、股东等相关利益团体做出符合其自身利益的决策,并且能够预测公司未来的价值。

二、“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的理论形成与发展

“受托责任观”下财务报告目标的基本逻辑框架最早出现在《公司会计准则绪论》(Littlen,Paton,1940年),它第一次引入了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并且对收入、成本、费用和盈余等基本概念进行了初步讨论,这些基本概念的提出影响了以后会计准则相关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实际上就在1939年,美国会计学会执行委员会就已经发布了《影响公司报告的会计原则暂行公告》,它的目的是要建立一套完整会计原则,试图对企业财务报告应发挥何种作用说明。该公告指出:“从财务的角度来看,财务报表的目标是反应公司经济资源的使用情况,及其导致的债权人和投资者权益的变动情况。”虽然当时会计学者还没有明确的提出“受托责任观”这样的专业概念,但其理论本质以及期望发挥的作用与“受托责任观”是极为相近的。在此之后,美国会计学会执行委员会发布了《公司财务报表的基本会计概念和准则》(1948年),该份报告在原有财务报告目标的基础上,新增加了资产、负债、股东权益、收益的等相关概念,并对财务报表如何编制制订了若干基本原则。在会计学的发展中,“受托责任观”正式的提出是在日裔会计学者井尻雄士所出版的《会计计量理论》(1975年)中,他指出:“会计目标应该是以恰当的方式,有效的反映资源受托方的受托经营责任及其履行情况”至此之后才有了“受托责任观”。

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和发展,潜在的投资者、贷款人、借款人的相继出现,使公司治理结构逐渐呈现出越来越复杂化的趋势,从而导致了信息的不对称的出现。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决策有用观”也就逐渐发展了起来,并占据了主导地位。在《投资者的会计理论》(Staubus,1961年)中,Staubus将自己之前提出的“决策有用观”理论进行了更加详细的说明,为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条件。美国国家会计学会1966年出版了《会计基础理论报告》,将“决策有用观”定义为:对于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进行经济决策。这是第一份由官方研究机构所发布的理论报告,以给予“决策有用观”恰当的定义。另一家官方机构,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也与1970年发布了会计准则《会计原则委员会公告第四号——商业企业财务报表的基本概念和会计准则》,该准则详细讨论了财务报告的作用和目标是:提供量化的,公司企业及相关财务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对报表使用者,特别是所有者和贷款方做出经济决策是有用的。”到了1978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继续发布了《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一号——商业企业财务报告的目标》,更加明确地提出:财务报告的目标主要是提供三个方面的信息:有助于投资和贷款决策的信息,有助于评价预期现金流量数额的信息,有关企业资源、求偿权及其变动方面的信息。而该份报告是在著名的《特鲁布拉德报告》(Robert,1973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三、财务报告目标之“受托责任观”

现代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使得股东必须对代理人的履职情况进行监督。“受托责任观”假设: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存在着契约关系,委托人需要对管理者(受托者)的管理和经营活动的成果进行评价,以维护投资人的利益。由于存在委托代理问题,在此观点下,财务报告起到一种监督作用,其目标被定义为以尽可能准确地向委托人或利益相关者报告代理人对相关责任的履行情况和资源的使用情况。因此,“受托责任观”主要针对经济资源的委托方,如:股东、投资人、债权人等,偏重于对于经济资源如何使用进行监督,防止经营者的舞弊行为,维护股东的利益,其对会计基本原则的偏向表现为:更加注重信息的可靠性;对过去的经济事项进行确认;采用历史成本作为计量属相;主要对企业的经营业绩的完成情况进行计量。

四、财务报告目标之“决策有用观”

随着市场参与者数量的不断增加,市场中各相关利益者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日益复杂。一方面,潜在的财务信息的需求者不断出现,如:企业并购者、政府监管部门、股东等。另一方面,公司组织结构的日趋复杂化加重了信息的不对称程度,按“受托责任观”所编制的财务报表已无法满足投资者的需要,这些都为“决策有用观”的出现创造了条件。“决策有用观”假设:财务报告对现有和潜在的投资者、贷款者和债权人等进行合理投资、信贷决策是有用的。因此,“决策有用观”更关注对于资本市场未来发展状况的预测,它向当前以及潜在的投资者提供对其做出决策有用的信息。其对会计基本原则的偏向表现为:更加偏向信息的相关性;既关注历史上已发生的经济事项,同时也关注未来可能发生、对企业投资者产生影响的事项;采用现行价值替代历史成本;财务列报更加关注企业未来现金流的计量而不是受托者责任履行情况的计量。

应该有助于使用者做出符合其经济利益的决策,帮助投资者预测公司未来盈利状况和现金流,并预测未来收益。“决策有用观”希望能够对于公司未来价值或现金流给出一定的建议,它在满足委托人对管理者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监督的同时,还要向潜在投资者提供其未来决策所需要的信息。在“决策有用观”目标下,如何预测公司未来盈利状况和现金流形成了两种主要观点:“信息观”和“计量观”。

在非理想环境下(投资者无法获知公司未来现金流量和市场利率),能否准确预测公司未来经营业绩完全取决于投资者的个人能力,会计人员无法替他们做决策。并且,只有获得的信息能改变投资者的行为和观念时,从而使的交易量和交易价格发生变化,才是有用的信息。信息含量可以通过信息公布后证券市场股票价格的波动程度来衡量,股票价格波动越剧烈、超额收益高,说明财务报告的信息含量越高,即“信息观”将决策有用性与信息含量相等同的。因此,“信息观”将历史成本做为计量属性,并通过充分披露附注以及其他补充信息的形式来加深投资者对信息的理解,避免或减少错误的经济决策所造成的损失,以提高财务报告的决策有用性。即使存在着股价“飘移”,但在有效市场的假设条件下,股票价格将无偏差的反应投资者获得的所有公开信息。无论选择何种会计政策都不会对证券市场价格产生影响,以历史成本作为计量属性也不会影响财务报告作用的发挥。想要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就不应该仅局限于从财务报告收集信息,各类渠道获得的信息对于投资者的决策都是有用的,如:报纸、网络、证券机构等。

“计量观”也必须对相关性和可靠性进行选择。用现值计量属性取代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就必然会降低可靠性,因为现值计量属性需要相关利益团体进行估计,难免存在着偏见和错误。当然,在保证可靠性的前提下,可以通过提供财务报表补充现值信息的方式来提高财务报表的有用性,而又不会降低相关性。所以,“计量观”认为:会计人员应该在财务报告中引入现值计量属性,提高财务报告的信息性,帮助财务报告使用者准确的预测公司未来的现金流量,减少投资的风险。

五、结语

财务报告应发挥何种作用,会计学者仍处于不断的争论中,但无论结果如何:“财务报告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它的有用性,以满足使用者的决策需求,”这已是大多数会计学者达成的共识。当然,在考虑哪种作用更重要时,还应该考虑到中国的国情。中国现行企业会计准则将财务报告目标定义为:“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帮助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符合其利益的经济决策。”从以上所定义的财务目标可以看出,“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应该是同等重要的财务报告目标,两种观点是相辅相成、互有交集、互为补充的。但也应该看到,中国职业会计准则首要的作用是监督,保证市场经济的良好运行,保护投资人的利益,维护市场的公平性、增强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心,股东必然需要关注企业管理层资源的利用情况、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防止财务报告欺诈或舞弊事件的发生,其信息需求则偏向于对过去事项的实证价值,在对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进行选择时,也就更加注重“可靠性”。

[1] 威廉·R·斯科特著、陈汉文等译.财务会计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财务报告计量决策
企业内部财务报告体系设计与应用
高速公路合同计量变更管理策略
计量检定在食品行业中的重要性
为可持续决策提供依据
论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审计本质
决策大数据
决策大数据
诸葛亮隆中决策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发布2017袖珍指南
浅析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内控评价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