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海不可再生资源跨期开发利用的经济学分析

2018-12-05 08:38刘静暖陈喜泉侯冠平
税务与经济 2018年6期
关键词:海权国土蓝色

刘静暖,陈喜泉,侯冠平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海南 三亚 572022)

20世纪以来,不可再生资源的稀缺性日益凸显,其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为此,经济学界进行了大量的研究。1920年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对矿产资源可耗竭性进行了阐述,提出了资源租要按照资源的采掘数量与自然储藏数量占比加以收取的观点。1931年霍特林在《可耗竭资源的经济学》中创建了不可再生资源最优开采模型,提出了资源租按照利率增长的霍特林法则。1970年代,随着资源环境危机的全面爆发,罗马俱乐部成员索罗、哈特维克等学者提出代际公平理论,对不可再生资源跨期配置问题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探索。1992年资源环境经济学家汤姆·泰坦伯格正式提出了不可再生资源的跨期配置的概念。在陆地资源严重紧缺情况下,人们把视线转向海洋,开发蓝色国土资源驱动经济发展,成为世界各国的重大战略选择。中国南海——U形九段线内的海域面积达200万平方公里,占蓝色国土总面积的70%,储存着大量的矿砂、多金属结核、油气、可燃冰等资源,是后发优势海域。因此,在既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基于马克思蓝色国土自然力理论,对中国南海不可再生资源的跨期开发利用进行经济学分析,对于促进南海不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国家资源安全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中国南海不可再生资源跨期开发利用的理论基础

中国南海不可再生资源的跨期开发利用,是指在兼顾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当代人发展与后代人发展的前提下,对南海不可再生资源所做的蓝图设计、战略谋划、机制创新与制度安排。中国南海不可再生资源,属于马克思蓝色国土自然力范畴,其合理开发利用能释放要素效应、生产力效应与财富源泉效应。

(一)中国南海不可再生资源的蓝色国土自然力诠释

东海、黄海、渤海和南海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是中国宝贵的蓝色国土。其中,中国南海总面积最大,储藏着极其丰富的不可再生资源。从经济学角度而言,广义的土地自然力,指(地上地下)自然资源所具有的影响人类福利的能力,如气候自然力、土壤肥力、海洋渔产供给力、海水浮力、矿山自然力、森林生物自然力等。对于水域(江、河、湖、海)的自然力,我们称之为蓝色国土自然力。所谓蓝色国土自然力,是指水域中自然物质如水体、生物、矿藏、岛礁等所具有的影响人类福利的能力。马克思不仅强调(广义)土地自然力的不可替代作用,对蓝色国土自然力也极为重视,指出:“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例如土壤的肥力、鱼产丰富的水域等等;劳动资料的自然富源,如奔腾的瀑布、可以航行的河流、森林、金属、煤炭等等。在文化初期,第一类自然富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较高的发展阶段,第二类自然富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1]中国南海所蕴含的蓝色国土自然力,包括海水的浮力、动植物的生物力、油气的动力、岛礁的承载力等,属于马克思视域中的生活资料的自然源泉和劳动资料的自然源泉,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都起到重大的保障作用。

(二)中国南海不可再生资源的基本要素效应

蓝色经济,是一个一端投入蓝色生产要素另一端产出蓝色产品的过程。中国南海的海底矿产、油气等不可再生资源,属于生产中的蓝色的、最基本的、须臾不能离开的生产要素。生产中的基本生产要素种类很多,马克思将众多基本要素概括为人与自然(力)两类,指出:“如果完全抽象地来考察劳动过程,那么,可以说,最初出现的只有两个因素——人和自然(劳动和劳动的自然物质)”[2]。在人与自然(力)的重要性上,他特别强调指出,没有自然力,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这些蓝色国土自然力,作为生产要素加入生产过程是无须付出代价的,是大自然的恩赐品。

南海石油、天然气、可燃冰等能源是海洋工业、农业、商业、服务业等一切产业的基础要素。南海海底金属矿产如钴、锰和镍等用于钢材生产,可增加钢材的硬度、强度和抗腐蚀性;用于航天工业,可生产超合金;采用高技术,能生产光电电池、太阳能电池、超导体、高级激光系统、催化剂、燃料电池和强力磁等。总之,南海不可再生资源具有蓝色基本生产要素效应,在中国海洋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

(三)中国南海不可再生资源的蓝色生产力效应

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动因。中国南海的不可再生资源是海洋经济大厦的基石。生产力由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要素构成。马克思提出了一切生产力来源于自然界,自然力就是生产力,生产力也是自然力的生态经济思想。生产力中最具能动性的构成要素之一——劳动者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原始海洋。科学研究表明,人(劳动者)作为高级生物,是海洋——蓝色国土的低等生物不断进化而来的。海洋是孕育劳动者最原始的温床,也是生产力的原始诞生地。不仅如此,海洋作为“自然界一方面在这样的意义上给劳动提供生产资料,即没有劳动加工的对象,劳动就不能存在,另一方面,自然界也在更狭隘的意义上提供生活资料,即提供工人本身的肉体生存所需的资料”。[3]中国南海蓝色国土自然力,是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第一源泉。海洋石油、天然气、海底矿砂等不可再生自然力资源,在尚未采掘之前,未经人的劳动,就作为劳动对象而存在。一旦被采掘出来,经过劳动过滤,又以劳动资料的身份出现,成为生产力的组成部分。因而,只有合理开发利用中国南海不可再生自然力资源,才能将潜在自然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才能对海洋强国建设起到强大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四)中国南海不可再生资源的蓝色财富效应及财富源泉效应

度量海洋强国的一个核心指标是蓝色财富的多少以及蓝色财富源泉的充足状况。中国南海不可再生资源具有蓝色财富效应以及蓝色财富源泉效应。一方面,中国南海不可再生资源具有使用价值属性,本身就属于物质财富。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提出,商品的有用性、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中国南海已发掘的油气资源、矿山资源是现实的物质财富;未开发的油气资源、锰结核、可燃冰等资源,具有马克思视域中的空气、处女地、天然草地、野生林性质,也具有使用价值,属于潜在的物质财富。中国南海远景石油储量为230~300亿吨。如果按照近几年国际原油平均5500元/吨的价格计算,其财富的货币量为126.5~165.0万亿美元。截至2009年,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在南海的油气产量达到2000万吨油当量,相当于1100亿元的财富量。天然气财富的实物形态为270亿吨油当量,货币形态为62.64万亿元。[注]按照2017年7月10日原油期货市场均价,50美元一桶计算而得到的数据。另一方面,作为蓝色国土自然力,中国南海不可再生资源是财富创造的源泉。在劳动、自然力与财富创造关系上,马克思认为,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的源泉。中国南海的石油、天然气、可燃冰、金属、非金属矿产是蓝色财富生产的投入品,是财富创造的源泉。2014年广东省海洋生产总值为1.32万亿元,广西自治区为0.10万亿元,海南省为0.09万亿元。[4]这些蓝色财富的获得,毋庸置疑,是依靠南海不可再生资源开发使用获得的。

二、中国南海不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问题

中国南海蓝色国土蕴藏着海底砂矿、多金属结核结壳、常规油气与非常规油气等丰富的不可再生资源。其存量丰富,开发利用潜力巨大,但其日益显现的自然力递减倾向必须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

(一)南海不可再生资源存量

南海的矿砂资源丰富。独居石、锆石、钛铁矿、玻璃石英砂、锆英石、蓝宝石、水晶、三水型铝土、沸石、黄金、水泥灰岩、花岗石材、矿泉水等分布集中,具有重要的开发价值。其中高岭土、泥灰、冶金用粗面岩、锗、碲、铟等储量全国第一。钛铁砂矿2049万吨(占全国的45.8%),已开发矿区48个,规划矿区83个。南海南部巽它陆架砂矿成矿区,主要有锆石、钛铁矿、金红石和石榴石等。南海溶有6.5亿吨盐,含约3100亿吨镁、1700亿吨锡和铜、29亿吨镍及锰、8亿吨钴、5亿吨银、8000万吨金、60亿吨铀、250亿吨重水等矿产资源。[5]

南海的多金属结核、结壳工业价值高。随航发现的铁锰结核、结壳主要分布在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台地、礼乐滩周缘和黄岩海山、中南海山、玳瑁海山、珍贝海山、宪北海山和尖峰海山等海区。探测出的矿区为南海陆缘扩张成矿区、台湾—菲律宾弧沟成矿区和华南印支陆缘成矿区。专家估计,南海锰结核储藏量约为5万亿吨以上。富钴结核在南海深海分布广泛,含钴量高出大洋锰结核的3倍左右,镍是锰结核的1/3,铜含量比较低,铂的含量很高,最高可达4.5%,稀土元素含量也很高,总量可达数千吨,具有很高的工业价值。[5]由于目前海洋多金属结核开发开采成本比陆地高,加之陆地资源基本能够满足需要,因而,南海多金属结核尚处于未开垦的处女地状态。

南海油气资源储量惊人。中国南海是世界上四大海洋石油天然气资源区之一。根据《海南省海洋资源环境状况》2015年数据显示,中国南海石油储量大约在230~300亿吨之间,约占中国总资源量的1/3,其中70%储存在深海地区。常规油气主要分布在珠江口盆地、莺歌海盆地、琼东南盆地、万安盆地、曾母盆地、北部湾盆地、中建南盆地、文莱—沙巴盆地、礼乐盆地、北巴拉望与西巴拉望盆地。目前,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主要在南海北部无海权争议区进行开采。南海还有丰富的非常规油气资源,包括可燃冰、油页岩等。国际科技界公认,全球可燃冰所含天然气总资源量2.1亿立方米,可供人类使用1000年之久,是21世纪新的优质非常规能源,也是后石油时代的战略性资源。中国可燃冰资源总量841×1012立方米,其中东海海域约3.4×1012立方米,青藏高原冻土带约12.5×1012立方米,东北冻土带约2.8×1012立方米,而南海海域可燃冰可达约65×1012立方米。[6]目前,在南海神狐海域、西沙海槽已圈出了可燃冰矿区。2017年神狐海域可燃冰试产成功,平均日产6800立方米,产气过程平稳,获得各项测试数据264万组,为下一步正式开采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7]油页岩在南海滨岸也有所发现,如儋州地区,油页岩查明资源储量26×108吨,占全国的7.93%,含油率平均为5.10%,经济价值非常可观。[8]

(二)南海近海不可再生资源出现了自然力递减倾向

海洋蓝色国土自然力是一个自然生态自我演化系统,在人的过度扰动下,会向着无序化转变,熵增加、自然力递减。自然力递减会造成自然力正向服务功能减弱,从而使得人类福利水平下降。长期以来,由于体制机制不健全、缺乏长远规划以及经济发展需要等原因,过度采掘导致中国南海北部的不可再生资源自然力出现了递减倾向。一是南海北部滨岸矿产,由于采富弃贫、野蛮开采,资源总储量大幅下降。二是部分矿产已经枯竭。海南田独铁矿,总储量为500万吨,已于1960年采竭闭坑。海南石碌铁矿,总储量为4.66亿吨,含铁平均品位51.2%~69%,居全国首位,但目前铁矿资源已接近枯竭。[9]从综合数据来看,在2009~2014年的五年间,海南省海洋矿业产量增加量分别是47.1、13.7、8.2、55.7、-105.7和4.4万吨,呈现倒U形态。[注]根据《中国海洋统计年鉴》(北京:海洋出版社,2008~2015年)整理而得出的数据。三是中国南海北部近海油气资源,如北部湾盆地、琼东南盆地,由于开发较早,已经跨过开发峰值,产量出现递减现象。如2005~2012年南海石油增长量分别为-1.2、-132.6、-89.5、145.4、-44.9、-54.9、-135.5、-54.0万吨,下降趋势明显。[注]根据《中国海洋统计年鉴》(北京:海洋出版社,2008~2015年)整理而得出的数据。油气资源增加量的下降,导致中国南海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呈不断下降的趋势。2001~2015年,中国南海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百分比分别是16.0%、16.06%、16.23%、15.52%、15.73%、15.68%、15.12%、14.81%、14.58%、14.44%、14.20%、13.87%、13.80%、13.82%、13.84%。[注]根据《中国海洋统计年鉴》(北京:海洋出版社,2002~2016年)整理而得出的数据。

(三)南海远海不可再生资源危机凸显

在技术一定的条件下,过度开采势必造成海洋不可再生资源的存储量大幅度减少,与之密不可分的资源自然力随之减弱,从而使得自然力正向服务功能下降。当自然力递减达到一定的临界点,市场上就会出现该类资源有效供给不足,引发蓝色国土自然力危机。蓝色国土自然力危机,短期内会形成滞涨型经济危机,长期将引发经济社会不可持续性总危机。20世纪70年代的滞涨危机,就是石油有效供给不足引发的危机。一旦不可再生自然力枯竭,替代资源接续不上,经济社会不可持续性总危机就有爆发的可能。马克思早在19世纪就描述了煤炭、铁矿的枯竭危机,揭示了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是产业资本家为了剩余价值的最大化,掠夺开发自然资源造成的。马克思指出:“劳动生产率也是和自然条件联系在一起的,这些自然条件的富饶度往往随着社会条件所决定生产率的提高而相应地减少。……例如,我们只要想一想决定大部分原料产量的季节的影响,森林、煤炭、铁矿的枯竭等,就明白了。”[10]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对石油需求量的不断增加,石油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缺口不断加大,对外依存度日益提高,开发南海远海油气资源更加具有紧迫性和战略性。然而,中国南海不可再生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却因各方面因素的制约而面临严重的危机,国家能源安全受到挑战。一方面,南海北部近海易于开采的油气资源已经跨过了资源储量的高峰期,开发潜力不足,“后半桶”石油时代的负效应凸显。另一方面,远海油气资源的开发受技术水平的制约,南海远海、深海石油难以全面开采。此外,南海西部、南部油气资源还遭受周边相关国家的疯狂盗采,使得资源总量悄然流逝,最终影响中国能源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安全。

三、促进中国南海不可再生资源跨期开发利用的对策

(一)维护南海海权,保障蓝色国土安全及开发利用权益

海权是海洋所有权、控制权和利用权的统称,是国家主权的自然延伸。海权属于上层建筑,是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经济发展的前提和保障。谁拥有了海权,谁就拥有了海洋资源的开发权,就拥有了一片蓝色国土。世界蓝色圈地运动,争夺的是海权,而争夺海权的重要目的是开发利用海洋不可再生资源。15~16世纪,西方国家争夺海权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获取不可再生资源——贵金属黄金。进入20世纪,在全球能源紧缺的现实条件下,各国争夺海权的最主要目的是开采海洋油气资源。中国南海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蓝色国土,然而,自20世纪70年代中国南海发现石油天然气资源以后,受利益驱使,南海周边有关国家挑起海洋权益争端,以达到掠夺海洋不可再生资源的目的。目前,九段线内中国南海200万平方公里蓝色国土,中国实际控制海域不足150万平方公里,许多岛礁被周边国家非法占领,每年盗采的石油保守估计在1500万吨以上,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09亿美元,相当于人民币686.7亿元。[5]甚至,中国在南海南沙群岛、西沙群岛铺设钻井平台也受到无理的干扰和破坏。

保障中国南海不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权益,就要以坚定的决心、坚强的意志和坚决的态度维护中国南海海权。一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从思想上牢固树立国家领土完整原则,寸土必争,坚守海洋权益神圣不可侵犯的底线,营造一种不允许任何国家觊觎中国蓝色国土的强大气势。二是发展海防经济,提高海权维护实力。强大的军事实力是维护海权的坚强保证,而强大的军事实力需要雄厚的经济实力做后盾。马克思不仅提出要建设强大的海军保障海权安全,同时也强调“暴力的本身的‘本原的东西’是什么呢?是经济力量……以现代军舰为基础的海上政治暴力……正是借助于经济力量,即冶金术的高度发展、对熟练技术人员和丰富的煤矿的支配。”[11]因此,我们要在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海军、空军、火箭军和战略支援部队的同时,大力发展海防经济,走藏军于民、军民融合之路,夯实南海海防之根基。三是对话协商,建立维护海权的“软”通道。古语云:攻城为下,攻心为上。南海周边的国家与地区,既有发展的诉求,也有利益主张的不同。我国要在坚守南海海权的前提下,积极搭建维护海权的“软”通道。加快经济融合,建立对话协商机制,是缓解争端和冲突,促进南海不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的“软”通道。如以南海为纽带,建立中国与东盟十国的“泛南海经济圈”,打造南海区域人类命运共同体;建立国家领导人层级、部长层级、行业协会层级以及企业层级的经济对话平台等。最后,清晰界定国内相关省市南海无争议区海域使用权。由于当前南海部分海域缺乏规范管理,以及传统划界存在的问题,导致相关省市在资源开发开采上时有矛盾发生。这不利于中国海洋活动如南海渔业、矿产资源等的有序开发利用和对外保持一致。因而,完善海域的使用权、管理权制度,合理划分粤、琼、桂、港、澳、台的海域使用权,也是巩固海疆,维护南海海权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

(二)构建跨期模型,促进代际公平

马克思把矿山自然力看作是一块可以使用多年的土地自然力。由于矿山的所有权具有垄断性质,要获得矿山的开采权,矿山开采者就要向矿山所有者缴纳“资源租”。因此,用R表示南海不可再生资源资源租,r为资源租的增长率,t为资源开发使用时间。于是有:

Rt=(1+r)Rt-1

(1)

对于资源租增长率r,马克思提出要按利息率计算,相当于社会效用贴现率。

中国南海不可再生资源具有耗竭性,随开发利用而日益减少,直至枯竭。基于代际公平的考虑,就要实现租金或净收益的最大化,而只有把资源租作为寻求替代资源、技术进步方面的投资,才可能化解未来资源瓶颈的挑战,使得经济增长得以延续,从而实现代际公平。如果净的资源租用R0表示,则南海不可再生资源损耗的总量(相当于净的资源租)核算公式为:

(2)

对t年应回收的不可再生资源补偿额度估算公式为:

Rt=R0eρt

(3)

如果把开采的边际成本MPCt和开采的边际生态成本MPEt考虑进来,则中国南海不可再生资源补偿额为:

Rt=R0eρt+MPCt+MPEt

(4)

t值越大,不可再生资源使用年限越长,t年价格越高。

从长远来看,为了可持续发展,促进代际公平,应尽可能延长不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年限,合理确定模型中的t,为后代的发展留足可用资源;合理征收和规划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金MPEt,补偿生态损耗部分;所取得的资源租要用于替代资源的开发,补偿不可再生资源天然成本。

(三)制定长远规划,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马克思指出,“耕作如果自发地进行,而不是有意识地加以控制,……接踵而来的就是土地荒芜,像波斯、美索不达米亚等地以及希腊那样。”[12]也就是说,对自然力的利用要“有意识地加以控制”。对于中国南海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而言,“有意识地加以控制”就意味着不能盲目地、掠夺性地开发开采,要制定海洋不可再生资源跨期开发利用跨期规划。首先,要遵循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原则。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可以断言,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观念,体现了马克思关于自然是人的无机身体的思想内涵。“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13]制定中国南海不可再生资源跨期开发规划,要把蓝色国土看作人的无机身体,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同发展;要以平等而不是“凌驾”的姿态对待南海蓝色国土,摒弃掠夺式开发开采,注意生态补偿,尽可能为后代人留下发展空间。其次,对于战略性资源要坚持国家监管。中国南海油气等属于战略性资源,属于国家财富,归全民所有。因此,应设立南海国有资源管理和海洋生态监管机构,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在南海不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远期规划中,要注重运用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加强管理;要推进央企勘探开发工作,杜绝完全的市场化运作;要促进海洋资源税体制机制创新;要对海洋资源实行价格管理,等等。最后,在海洋资源开发中要遵循自然规律。恩格斯指出,“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3]要深刻认识和遵循自然规律,把南海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控制在蓝色国土自然力承载的阈值之内,保障中国南海自然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提供永久性支撑。

(四)鼓励技术创新,实现南海不可再生资源勘探开发走向远海深蓝

对于科技进步在财富创造中的作用,马克思认为,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耗费的劳动量,相反地却更多地取决于科学水平的提高和技术进步,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尤其是自然科学以及和它有关的其他一切科学的发展。科学技术进步是建设海洋强国的必要条件。南海油气远景资源总量的70%蕴藏于75万平方公里的深水海盆海域之中,勘探、开采受到现有技术装备的制约。随着中国南海近海油气资源跨越油气开采峰值后枯竭期的日益临近,加强科学研究、促进科技创新、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已经成为中国有效利用南海资源的必然选择。因此,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首先,设计激励机制,推动海洋科技的自主创新。当前,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已经挺进南海深水水域,拟进行深海油气勘探开发尝试。但是,我国深水油气勘探面临诸多基础科学研究及技术难题,因此需要进行中国南海不可再生资源基础科学研究与自主技术创新激励机制设计。从宏观层面看,海洋科学研究具有复杂性和多学科交叉性特点,需要多国家、多部门、多层次的合作。应由政府主导海洋基础研究与科技创新的顶层设计,制定海洋科技发展规划。按照规划,增加科研院所设置、增加资金投入、增加研究人员、增加研究设备,并进行科研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从微观层面,要构建基础科研人员生活保障的长效机制,切实解决科研人员的住房、子女入托上学、工资待遇、医疗保障等基本生活问题;创新基础科研人员科学研究项目资金使用与管理的财务管理机制,坚持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原则,简政放权,增加科研资金自主管理权限,保障资金用好、用对,避免管死、管偏;创新科研人员科技成果奖励机制,对海洋资源勘探开发技术创新、产学研合作攻克技术难题的,予以重奖。其次,鼓励国际海洋资源高技术研究的参与、学习与引进。一是积极参与发达国家的海洋科学研究,学习借鉴其先进的科研理念、前沿科学和高端技术。当前中国已参加了GOOS和ARGO等全球性或区域性国际合作海洋研究计划,这有利于提升中国的海洋基础研究能力。二是要以东道国身份,积极谋划由我国主导的大型国际合作研究计划,集聚世界顶尖科学家共同攻坚克难,将我国的科学研究引入深海资源科技前沿领域;加强高技术引进,通过技术购买或科技合作等方式,引进海洋经济发达国家的高新技术为我所用。再次,搭建技术推广与信息共享平台。借助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合作平台,通过协商、合作,建立中国—东盟海洋科技信息共享机制,促进南海深海油气勘探和开采信息共享。当前,中国与越南在北部湾地区的湾内湾外油气开发合作中进行了海底地下勘探信息交流交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以此为范例,进行双边或多边的信息技术合作,打造智慧海洋平台,使我国尽快掌握深海深蓝资源信息。最后,提高海洋环境保护技术创新力度。在中国南海开发利用中,要特别注意海洋生态的有效保护。当前,随着南海深水油气开发的推进,海洋环境的保护、应急响应能力的建设也被提上了日程。吸取墨西哥湾漏油事件的教训,要加强中国南海深水海域的环境保护与环境救援技术力量,设计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海洋环境基础科学研究的进步和高端技术的创新。

猜你喜欢
海权国土蓝色
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思考
蓝色的祝愿
蓝色的祝愿
鲜花盛开的国土
守望国土的藏族姐妹花
守望国土的藏族姐妹花
蓝色使命
蓝色的五月
晚清政府的海权意识与海军实践
甲午战争与中国海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