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变身体验”,多点“解读文本”

2018-12-04 10:07佟飞
文教资料 2018年22期
关键词:文本解读

佟飞

摘 要: 不断发掘和探索,力争找到“变身体验”与“文本解读”的契合点,课堂会更有生活气息,更有语文的味道。“变身体验”是阅读的技法。解读文本是阅读的路径,是阅读技法的支撑。在课堂实践中,运用“变身体验阅读法”,多方面、多角度地解读文本,做到融合视界,积极聚焦语言,注重贴近学生,收获颇丰。

关键词: 变身体验 文本解读 融合视界 聚焦语言 贴近学生

一直想找到“变身体验”与“文本解读”的契合点,使课堂更有生活气息,更有语文的味道。“变身体验”是阅读的技法。即以换位思考的方法走进文本,置身文中、情境中,将已贮存的背景知识、生活经验和文本情境实现有意重构。解读文本是阅读的路径,是阅读技法的支撑。于漪老师说:“语文教师钻研教材的能力是自身阅读能力能否切实深入的具体反映;吃透教材,洞悉教材的底里,教课就有把握,学生问问题,心中就不慌。”[1]钻研教材,重中之重是解读文本。明朗、顺利地理解文本中人物(事物)形象、思想内涵及语言特色是解读文本的任务所在。我尝试运用“变身体验阅读法”,在不同的文章中多点解读,的确取得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使课堂教学效率得以提高,使阅读能力得以提升。

一、变身体验,解读文本,融合视界。

何铮老师有言:“真正的阅读是一次次心灵之旅,是与作家思想上的对话和精神的沟通,是理性的解剖和心灵的意会。”[2]

我的教学感悟中颇多地涉及这一点,只不过我在解读作者心理历程的同时,加进“变身体验”的成分,使自己与作者的视界融合得更加巧妙,更加自然。

如教学《背影》一文时,我花了一定的时间了解文本之外而与文本紧密相关的内容:“变身”成“朱自清”。

我的祖母去世了。家人老人归天,奔丧是自然之事,可我与父亲的关系并不十分和睦。我身为长子,幼、青时代受父亲重视程度非常高,即使父亲失业,也借贷供我读书。但我的父亲毕竟是清末成长起来的一代“老旧之人”,封建家长思想极重,在我1921年从北大毕业返回老家扬州八中任教后,直接拿走我的全部薪水。此时我已成家,对父亲的做法大为不满,从家中出走宁波、温州等地,后虽回几次家,与父亲关系仍是不睦。中间我们父子也偶有书信往来,但更多的借口和话题是谈论我的儿子——“他的孙子”。

直到1925年,我在接到父亲的信“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日不远矣”。我流泪了,写下了这篇文章。文中回忆的已经是8年前的事了。我是新文化、新思想浇灌下的新青年,在八年后终于想到了自己曾享受过的“父爱”是多么的宝贵,且随时都可能不复存在。

正是看了我的这篇文章,我的父亲心中才释然。弟弟朱国华的文章中写道:“父亲已行动不便,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了老花眼镜,一字一句诵读着儿子的文章《背影》只见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珠,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

了解了这些,再给学生讲析时,就不再局限于“父子情深”的话题而绕不出这个圈子了,可以适当给予初二学生一些更深层次的感情的拓展了。

随之而来的是告知学生如何处理与父母之间的小矛盾、小误会。而后,学生感言,与父母之间真的应该推心置腹,说出各自的心里话,让亲情永远暖在心间。

教师在解读文本时不可以照搬教参,有时候教参未必能全景呈现教学所需要的一切,须教师不懈地努力,阅读更多的资料,挖掘更深的意义,从而形成关于教材文本的新的思想,优雅地传授给学生,使其所听所感与文本融合。

视界融合了,文章理解了,情感领悟了,语言也积累了。

二、变身体验,解读文本,聚焦语言。

解读文本一定要抓牢语言,聚焦语言,要立足文本,对作品结构、语言和细节描写进行深入细致、真切入微的感知、阐释和剖析,进行反反复复的阅读,对文本所蕴含的丰富的内涵进行充分的挖掘。我认为这是与文本对话的必要途径,这里我尤其要说的是“语言”。用“变身体验阅读法”在语言学习环境中解读文本的语言。褚树荣老师把语境大致分为“教学语境”和“生活语境”。他明确说:“适宜的做法是教学语境和生活语境嫁接,让学生在交际语境中习得语言,即生活语境教学化。”[3]我做了有意义的尝试。

如教学《一棵小桃树》时,我带着学生在文本的“河流中”反复蹚了几个来回。

其中“我曾去看过终南山下的夹竹桃花,也去领略过马嵬坡前的蜜水桃花,那花儿开得火灼灼的,可我的小桃树,一颗‘仙桃的种子,却开得太白了,太淡了,那瓣儿单薄得似纸做的,没有肉的感觉,没有粉的感觉,像是患了重病的少女,苍白白的脸,偏又苦涩涩地笑着。我忍不住几分忧伤,泪珠儿又要下来了”这段话让学生感知、领悟难度非常之大。

我提议学生用“变身体验”的方法试一试。

因为所任教的学校系“果园之乡”,所以我引导学生“变身”成“果农”,想象自己的梨、桃、苹果花开得烂漫的情景。学生很快说出自己的认识,因为这是“真实的体验”。体验之后,“桃花繁盛明丽的样子”在学生看来是那么的熟悉,“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理解也水到渠成。

我作为老师,尝试扮演了“小桃树”的角色,跟学生分享了我的“体验”:“我”是小桃树,生长在这个角落,几次命悬一线,又死里逃生,鲜有人理睬,少有人爱怜;脚下的土地贫瘠,土壤里的肥力也很有限。因此,我的花儿像先天營养不足的婴儿似的,“开得太白、太淡”而给你们的感觉像不像“患了重病的少女”?但“我”依然要活下去,花儿也要“骄傲”地绽放开去,我要争取阳光的照耀和呵护,因此“我”笑了,发自内心地笑了。

学生在老师的“变身”述说后也笑了,因为他们走进了文本,走进了语言深处,他们看到了小桃树的乐观、坚忍,看到了作者对小桃树的怜爱。

“变身”体验文本,将生活语境教学化,真的很有意义。

三、变身体验,解读文本,贴近学生。

文本解读一定要尊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结合学生实际,才能收到实效,否则会走了弯路,弄巧成拙。肖培东老师说:“基于学生实际的文本解读,要求教师把较好、较深的解读转化为中学生能够接受的教学处理、教学设计,这样,才能让学生看到更多更美的语文风景。”[4]说得真切,语重心长,不容我们不重视。

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学生对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分歧。我适时引导学生“变身”,以切身感受来理解,收到意外不到的效果。

“变身”成“少年周树人”。

生1:我的童年是快乐的,我和小伙伴在园子里能找到许多好玩的东西。

生2:小孩子总是快乐的,无忧无虑的,园子里、菜畦旁、石井栏边、皂荚树下、桑葚树上,都留下了我快乐的身影。

生3:小孩子喜欢“小昆虫”之类的“小东西”。油蛉呀、蟋蟀呀、蜈蚣呀、斑蝥呀什么的,哪种虫子都能逗上我玩上半天。

生4:小孩子对“长生不老”也是很感兴趣的,对成人的话很容易信以为真,因此我才会牵连不断地拔起何首乌的根,但也慢慢地明白了真相。

生5:园子里不仅充满了生机,更是充满着神秘感。美女蛇的故事让人担忧,又有点让人神往,想得到“飞蜈蚣”那样的“护身符”,特别想拥有!

生6:冬天捕鸟最好玩了,我打心眼里觉得快乐。

生7:但上了学呢?约束、无聊都来了!

生8:我来到了“三味书屋”,也来到了枯燥的地方,与“百草园”比,真的有天壤之别的感觉的,但人总要长大的,不能永远像小孩子。

师:孩子们,大家说得很好,对百草园的“变身体验”尤为丰富,但人总要长大,要走更远的路,就要训练走路、走大路、赴远途的本领。因此,学习又是必需的、必要的!

学生思绪翻飞,停留于此,若有所思,但顿悟之后的理解是任何教科书上的说教所不能给予的。

想让课堂更有生机,更有语文味,解读文本是必由之路,“变身体验”是阅读之法。语文教师定要遵从教育规律,大胆尝试新的阅读技法,尽可能做到融合视界,聚焦语言,贴近学生,让教学轻松为之,让学生快乐阅读。

参考文献:

[1]于漪.语文教学谈艺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62-64.

[2]何铮.文本解读之“度”与语文课堂之“味”[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7(9).

[3]褚树荣.言语之难: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教学问题[J].语文学习,2018(6).

[4]肖培东.关注解讀浅浅教学[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5).

本文系徐州市“十三五”规划课题“运用“变身体验”提升初中生语言学科核心素养的行动研究”(批准立项号GH13-16-L04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文本解读
关注文本解读浅谈《拿来主义》背后的现实意义
解读文本,回归英语阅读教学的本质
把握解读“维”“度”,感悟文本精髓
文本解读不能忽视语言品味过程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语境层面的文本解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