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环境道德养成与生态文明建设互动发展研究

2018-12-04 06:23
关键词:公民文明道德

陶 国 根

(1.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公共管理学教研部,江西 南昌 330108; 2.江西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持久攻坚战,既离不开科学技术、管理模式和体制机制的探索创新,也离不开法治的保障和支持,更需要充分发挥公民环境道德的引领和约束作用。关于公民环境道德养成与生态文明建设,学界已经展开了大量研究,但侧重于研究公民环境道德养成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单向作用。本研究试图全面分析公民环境道德养成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互动发展关系,并在揭示其互动发展作用机理的基础上,探寻促进二者互动发展的保障条件。

一、公民环境道德养成与生态文明建设互动发展的作用机理

公民环境道德养成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互动,指公民环境道德养成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过程。根据二者的互动成效分类,可以划分为良性互动和恶性互动。公民环境道德养成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性互动,指公民环境道德养成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相互促进的互动发展过程。

(一)公民环境道德养成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体系

公民环境道德养成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等各方主体相互配合与共同努力。公民环境道德养成是一个以培养理性生态人为目标,并通过大力加强公民环境道德宣传、积极推进公民环境道德教育、深入开展公民环境道德实践和全面加强公民环境道德法治等路径,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过程。由此可见,公民环境道德宣传、公民环境道德教育、公民环境道德实践和公民环境道德法治共同构成了我国公民环境道德养成的支撑体系。公民环境道德养成的支撑体系类似于一个四锥形(图1),由A点、B点、C点、D点和O点共同构成。顶点O是理性生态人,居于最高位置,代表公民环境道德养成的目标。四条斜边分别代表公民环境道德养成的四条路径,即OA代表公民环境道德宣传、OB代表公民环境道德教育、OC代表公民环境道德实践、OD代表公民环境道德法治,它们共同支撑着顶点O理性生态人目标的实现。

图1 我国公民环境道德养成的支撑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建设美丽中国为终极目标,以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推行生态文明教育、开展生态文明实践(如环境保护、生态修复、绿色发展、生态建设等实践活动)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等为路径,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由此可见,生态文明宣传、生态文明教育、生态文明实践和生态文明制度共同构成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体系。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体系也类似于一个四锥形(图2),由A1点、B1点、C1点、D1点和O1点共同构成。顶点O1是美丽中国,居于最高位置,代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四条斜边分别代表生态文明建设的四条路径,即O1A1代表生态文明宣传、O1B1代表生态文明教育、O1C1代表生态文明实践、O1D1代表生态文明制度,它们共同支撑着顶点O1美丽中国的实现。

图2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体系

(二)公民环境道德养成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机融合

公民环境道德养成的支撑体系所构成的四锥形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体系所构成的四锥形存在密切的相似性,二者实现良性互动的作用机理就在于两个四锥形顶点及其四条斜边的有机融合。

1.理性生态人与美丽中国的有机融合。我国公民环境道德养成的价值目标是培养理性生态人,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目标是实现美丽中国。公民环境道德养成与生态文明建设能够实现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的重要原因在于二者价值目标的融合与贯通。一方面,培养理性生态人为建设美丽中国汇聚了强大动力。所谓理性生态人,指具有生态意识和生态良知,尊重生态发展规律,能理性运用自身的道德、智慧和知识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谐共生的人[1]。培养理性生态人不仅可以提高公民的环境道德认知,增强公民的环境道德情感,还能激发公民坚决打赢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斗志,并通过提升能力、岗位奉献等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砥砺前行的强大动力。另一方面,培养理性生态人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美丽中国建设不仅包含环境保护、生态修复、节约资源等事关民生福祉和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生态内容,也蕴含着加强公民环境道德建设和培养理性生态人的人文环境内容。可见,培养理性生态人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议题。总之,美丽中国呼唤理性生态人,理性生态人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2.公民环境道德宣传与生态文明宣传的同一性。一方面,公民环境道德养成需要在全社会深入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公民环境道德宣传,积极动员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公民环境道德建设,努力营造有利于公民环境道德养成的良好社会氛围。另一方面,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目前正处于关键期、攻坚期、窗口期叠加的关键阶段,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显得尤为紧迫和至关重要。只有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做好生态文明宣传工作,才能使生态文明宣传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引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投身于美丽中国宏伟事业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由此可见,公民环境道德宣传是生态文明宣传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宣传内含公民环境道德宣传,公民环境道德宣传助力生态文明宣传。公民环境道德宣传与生态文明宣传是一致的,在宣传主体、宣传方式、宣传内容和宣传对象等方面具有同一性,二者共同致力于营造一个有利于公民环境道德养成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

3.公民环境道德教育与生态文明教育的同一性。公民环境道德教育是加强公民环境道德建设,促进公民环境道德养成的基础工程。加强公民环境道德建设,要针对公民道德观念形成和发展的关键环节,通过学校、家庭、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持之以恒地对全体公民开展公民环境道德教育,把推进生态文明与建设美丽中国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要求,不断灌输到全体公民的头脑中,使他们理解并能较好地区分要大力提倡和要坚决反对的环境行为。生态文明教育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2]。生态文明教育是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方式,向全体社会成员传播生态文明知识和生态文明理念,促使其树立科学生态观,养成生态文明习惯,进而成长为生态公民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3]。由此可见,公民环境道德教育与生态文明教育本质上是一致的,在教育主体、教育对象、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等方面具有同一性。公民环境道德教育是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公民环境道德教育有利于促进生态文明教育;反之,加强生态文明教育也有利于推进公民环境道德教育。

4.公民环境道德实践与生态文明实践的同一性。公民环境道德建设的过程是教育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4]。公民环境道德养成仅仅依靠公民环境道德宣传和教育是不够的,还要深入开展公民环境道德实践活动。坚定的环境道德信仰不会凭空产生,需要在环境道德实践的反复磨砺中孕育和成长,公民只有亲身实践才能感受到环境道德的特殊魅力,从而不断增强环境道德信仰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生态文明建设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丰富多彩的生态文明实践活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5]。新时代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要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大胆地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有效模式的实践探索。通过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河长制、环境保护督查、退耕还林还草、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跨域生态补偿和环保机构改革等生态文明实践,不断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显然,无论是公民环境道德实践,还是生态文明实践,对促进公民环境道德养成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都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公民环境道德实践推动生态文明实践,生态文明实践包含公民环境道德实践,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具有同一性。

5.公民环境道德法治与生态文明制度的同一性。一方面,公民环境道德法治为促进公民环境道德养成提供了法律保障。以法治承载道德理念,道德才有可靠的制度支撑[6]。环境道德通常是一种软约束,不具有强制性,对那些环境道德意识薄弱、环境道德责任感不强的公民难以形成有效的约束力,必须通过法治手段,把环境道德理念体现在环境立法、环境执法、环境司法和环境守法中,从而为环境道德规范在实践中的贯彻落实提供可靠的法律支撑和刚性约束。另一方面,生态文明制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可靠保障。制度具有长期性、稳定性、根本性的特点,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7]。由此可见,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只有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取得实际成效。显然,公民环境道德法治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在功能上具有趋同性,推进公民环境道德法治有利于促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也有利于推进公民环境道德法治的进程,二者共同致力于创造一个有利于实现双赢的法律制度环境。

二、公民环境道德养成与生态文明建设互动发展的表现形式

公民环境道德养成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关联性、共同本质和共同价值目标,决定了公民环境道德养成与生态文明建设可以在互动发展的过程中实现健康、持续、有序和协调的发展。

(一)公民环境道德养成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促进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对实践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公民环境道德作为一种道德意识,对生态文明建设能够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1.公民环境道德养成是增强公民生态自觉的伦理基础。生态自觉,指人们科学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使其自觉地外化到立法、制度制定、日常生产生活等活动中,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和谐基础之上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8]。生态自觉作为生态文明的重要标志,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石。只有广大公民树立生态自觉意识,才能将社会各方力量有效汇集起来,形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环境道德是在没有任何压力和影响下,促使人们的行为自觉自愿地符合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行为规范[9]。环境道德强调公民的自觉、自主、自律意识,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促进、和谐共处、相融共生。由此可见,环境道德内涵中所包含的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增强公民的生态自觉提供了一种伦理基础。因此,促进公民环境道德养成,有利于激发深藏于公民内心的生态自觉意识,让人们充分认识到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从而树立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态伦理观,并使珍惜资源、保护环境、造福全人类成为公民普遍具有的道德自觉,这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而言意义重大。

2.公民环境道德养成是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伦理支撑。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类社会的生产力获得了空前的解放和发展,物质文明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与此同时,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工业化学品的大量使用,造成了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难以挽回的伤害,而自然资源的日益枯竭和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严重威胁着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当前,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扭转严峻的环境形势,已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一项共同任务,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人类自身的行为失范是导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重要原因,而人类这种行为上的失范归根结底又是缘于环境道德观念的沦丧。因此,为了阻止全球生态环境继续恶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必须大力加强公民环境道德建设,反思传统人类中心主义,树立科学的环境道德观念,在强调人类对自然享有权利的同时,更加重视人类对自然应履行的义务。只有广大公民牢固树立科学的环境道德观,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

3.公民环境道德养成是完善生态文明制度的伦理保障。生态文明制度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是推动公民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行动指南,使生态文明建设有据可依;是监督和约束公民生态文明建设行为的纪律戒尺,使生态文明建设进入良性运行轨道;是培养和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的基础先导,使生态文明建设方向保持统一性。总之,生态文明制度事关生态文明建设的成败,只有坚持把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贯穿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始终,才能有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取得实效。道德是制度的基础,制度是道德的实践形式。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在公民环境道德养成中具有关键性作用,但反过来,公民环境道德养成也对生态文明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具有推动作用,即公民环境道德意识、品质、精神对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产生的积极影响,为完善生态文明制度提供了伦理保障。生态文明制度存在的合理性基础离不开其所处时代的公民环境道德的价值认可。如果一项具体的生态文明制度违背了公民环境道德原则,不符合公民环境道德的价值认可,那就意味着该项生态文明制度已经滞后了,需要在实践中按照公民环境道德价值观的要求进行修改和完善。由此可见,加强公民环境道德养成为完善生态文明制度提供了有效的伦理保障。

(二)生态文明建设对公民环境道德养成的推动作用

一般认为,个体道德品质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三要素构成。因此,公民环境道德养成实质上是一个公民从提高环境道德认识,到培养环境道德情感,再到养成环境道德行为的发展演变过程。生态文明建设内嵌于公民环境道德养成的全过程,对公民环境道德养成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1.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提高公民环境道德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是认识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类环境道德认识的形成和发展,就是在其改造大自然的实践活动中得以实现的。人类的环境道德认知大致已经历了自然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两个阶段,目前正处于由人类中心主义向生态整体主义转变的关键历史时期。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实践,能够让人们更为深刻地认识到人与自然是命运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人类不能为了追求自身的发展而随意践踏和破坏大自然,否则会遭到大自然的无情报复。人类既享有对大自然的开发权利,也负有对大自然的保护义务,要在改造大自然的实践活动中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统一,从而推动人们自觉地树立生态整体主义环境道德认识。

2.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培养公民环境道德情感。公民环境道德情感不是凭空产生的,环境道德认识、环境道德情感教育和环境道德情境是公民形成环境道德情感的重要基础[10]。生态文明建设在培养公民环境道德情感中的作用主要体现为:(1)生态文明建设有助于公民树立正确的环境道德认识。环境道德情感是在环境道德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公民只有对环境道德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才有可能形成对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厌恶之情和对保护生态环境行为的赞赏之情。(2)生态文明建设内含环境道德情感教育。环境道德情感教育是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内容,而生态文明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由此可见,系统的环境道德情感教育是培养公民环境道德情感的重要途径,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3)生态文明建设有助于良好环境道德情境的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生态文明宣传,全方位的生态文明宣传有利于在全社会营造“生态文明建设全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生态文明成果全民共享”的良好环境道德情境;而环境道德情感是在一定的环境道德情境中产生的,创造良好的环境道德情境是培养公民高尚的环境道德情感的有效途径。

3.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养成公民环境道德行为。公民环境道德行为是公民环境道德养成的最终环节。公民在环境道德认知的指导和环境道德情感的推动下,会自觉形成环境道德动机,并推动形成环境道德行为。公民只有实现了由环境道德认识、环境道德情感到环境道德行为的转化,才能达到成为理性生态人的目标。公民环境道德行为的产生缘于公民内心深刻的环境道德认识和炽热的环境道德情感,但环境道德行为的养成还有赖于生态文明制度的激励和约束作用。通过生态文明制度赏优罚劣的作用,对破坏生态环境的环境“无德”行为进行惩治和处罚,对保护生态环境的环境友好行为进行鼓励和表彰,以为公民环境道德行为的养成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而低碳、节能、环保等相关规章制度的激励约束,有助于公民将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环境友好行为作为自觉的、有意识的行为选择,使环境友好行为成为日常工作生活中的一种行为习惯。由此可见,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对公民环境道德行为的养成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公民环境道德养成与生态文明建设互动发展的保障条件

公民环境道德养成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是一种良性的互动发展关系,但实践中二者的互动发展并非是毫无条件要求的必然结果。因为公民环境道德养成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互动是在宏观的政治、经济、社会、法治、文化大环境下开展的,二者互动的层次、水平和效果深受政治、经济、社会、法治和文化等外在环境的影响。因此,在实践中要保障公民环境道德养成与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互动发展,就必须积极创造有利于二者良性互动的政治、经济、社会、法治和文化环境。

(一)政治保障:强化执政者的生态责任担当

公民环境道德养成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互动发展离不开其所处的政治环境,政治环境对公民环境道德养成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互动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因此,推动公民环境道德养成与生态文明建设在互动中实现共同发展,就必须积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政治环境。政治环境要素广泛且多样,对公民环境道德养成与生态文明建设互动发展而言,最重要的是政府要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勇于承担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并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11]。国内外实践证明,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健全的法律体系的保障,也离不开完备的政策体系的引导。公共政策是对公共利益进行权威性分配的重要工具,生态文明建设中错综复杂的利益博弈与冲突关系需要充分发挥公共政策的力量来予以协调和平衡。通过制定完备的生态文明建设政策体系,可以促使公民环境道德养成与生态文明建设在良性互动中实现健康、持续、有序发展。党的十八以来,党和国家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上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并基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高度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切实履行好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定了《环境保护督查方案(试行)》《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试点方案》等一系列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政策,从而为公民环境道德养成与生态文明建设互动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障,有助于推动公民环境道德养成与生态文明建设在良性互动中实现共同发展,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

(二)经济保障:大力发展绿色经济

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选择与公民环境道德养成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互动发展紧密相关。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是公民环境道德养成与生态文明建设互动发展的经济保障。传统的褐色经济是一种粗放型经济,具有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典型特点,其经济的快速增长是基于资源和能源的大量消耗以及生态环境的大肆破坏,是一种难以为继、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在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下,地球被看做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资源大宝库,这种认识与公民环境道德养成和生态文明建设格格不入,二者的互动发展缺乏相应的经济土壤。区别于传统的褐色经济,绿色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经济形式,是产业经济为适应人类环境保护与健康需要而产生并表现出来的一种经济发展状态[12]。一方面,绿色经济是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经济形态,是低碳环保的可持续发展型增长类经济,蕴含着经济与环境共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伦理道德观念,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有利于促进公民环境道德养成;另一方面,绿色经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依托,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对生态文明建设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由此可见,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不仅有利于促进公民环境道德养成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对二者的互动发展也大有裨益。

(三)社会保障:营造生态环境保护舆论氛围

公民环境道德养成与生态文明建设互动是在一定的社会舆论氛围下展开的,社会舆论氛围对公民环境道德养成与生态文明建设互动发展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努力营造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舆论氛围,有助于为公民环境道德养成与生态文明建设互动发展提供有效的社会保障。一方面,营造生态环境保护舆论氛围是促进公民环境道德养成的舆论保障。正确的舆论传播先进道德,能够激励人上进并形成良好的道德[13]。虽然生态环境保护舆论氛围不具备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强制约束力,但其具有公开性、群众性和广泛性的特点,能够对社会成员的环境认知和环境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正向影响,加速公民环境道德的养成。另一方面,营造生态环境保护舆论氛围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依托。任何一项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积极营造生态环境保护舆论氛围,引领全社会形成“生态文明建设全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生态文明成果全民共享”的良好社会风尚,有利于最大程度地凝聚社会各方共识,统一社会各阶层思想,形成全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的强大合力。显然,营造生态环境保护舆论氛围,不仅是加强公民环境道德建设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二者实现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社会保障。

(四)法治保障:推进生态文明法治建设

推动公民环境道德养成与生态文明建设在互动中实现共同发展,不仅要善于发挥生态环境保护舆论氛围的软性约束作用,也要善于发挥生态文明法治的刚性约束作用。推进生态文明法治建设,需要在立法、执法、司法等各个环节为公民环境道德养成与生态文明建设互动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法治保障。(1)推进科学立法以形成惩恶扬善的生态文明法律法规体系。明确的生态文明法律制度是促进公民环境道德养成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风向标。各级立法部门要高度重视生态文明立法工作,不断完善生态文明法律法规体系,通过制定明确、具体的法律规定,对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环境友好行为予以奖励,对背离生态文明要求的环境“无德”行为予以惩罚,从而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公民环境道德养成与生态文明建设互动发展的良好风尚。(2)推进严格执法以形成高效的生态文明法律实施体系。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再好的生态文明法律如果得不到有效的贯彻执行,最后都会沦为一纸空文。严格环境执法,一方面,要加强市、县级环境执法队伍建设,打造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基层生态环境保护铁军;另一方面,要强化执法能力保障,将环境监管执法经费纳入同级财政全额保障范围,为环境执法部门和人员配备必要的环境监管执法装备,如保证基层环境执法用车等。总之,只有严格环境执法,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才能推动生态文明法律制度贯彻落实到位,实现公民环境道德养成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互动发展。(3)推进公正司法以形成严密的生态文明法律监督体系。环境司法公正是维护生态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推进环境司法公正,一方面,要推进环境资源审判专门机构建设。地方各级法院可以根据当地实际,合理设置环境资源审判专门机构;同时,鼓励各地探索成立跨行政区域的环境资源审判专门机构,不断提升环境司法专业化水平。另一方面,要督促司法机关严格依法审理环境资源案件,严厉打击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以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环境权益,彰显环境司法的价值导向,在全社会营造积极向上的生态环境保护舆论氛围。

(五)文化保障:大力弘扬生态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14]。显而易见,文化之于人类的作用是巨大的,影响也是全面深入的。推进公民环境道德养成与生态文明建设互动发展,要善于发挥文化的浸润涵养作用,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生态文化,积极营造有利于公民环境道德养成与生态文明建设互动发展的良好文化氛围。生态文化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是一种基于生态意识和生态思维的文化体系,是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总结[15]。一方面,大力弘扬生态文化是促进公民环境道德养成的重要基石。公民环境道德是在丰厚的生态文化中浸润涵养,逐渐成长起来的。生态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环境道德观念,深入挖掘和利用生态文化中的环境道德观念,对促进公民环境道德养成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大力弘扬生态文化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生态文明内涵丰富,包含生态意识、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生态制度等多方面的内容,生态文化在其中处于基础性地位。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先导、灵魂与动力,唯有加快构建生态文化体系,不断培育、繁荣生态文化,生态文明建设才有稳固的支撑。总之,积极构建生态文化体系,大力弘扬生态文化,不仅对公民环境道德养成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积极作用,而且为二者实现互动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文化保障。

猜你喜欢
公民文明道德
论公民美育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对不文明说“不”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文明歌
十二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