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教育培训与乡村振兴战略契合关系研究
——以北京市延庆区为例

2018-12-04 06:24
关键词:延庆农民人才

李 凌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职教所,北京 102442)

一、文献综述与问题的提出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推进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培育乡村振兴的内生力量,必须要突破农村人才不足的瓶颈,而人才振兴是关键。

乡村建设自近现代以来在实践和理论上均重视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晏阳初指出中国民众存在贫、弱、愚、私四大弱点,必须用四大教育来克服[1];梁漱溟认为应当依靠有知识、有眼光、有新技术的村民,与其他村民团结合作来解决乡村中存在的问题[2]。这类观点的共同点在于认同乡村教育和农民培训的作用,认为乡村社区建设必须建立在社区民众内生性自我利益诉求的基础上,需要激发乡村的内生活力[3]。

目前,农民教育培训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为进一步完善农民教育培训提供了宝贵的研究成果。国外农民培训模式以政府投入为主体,全社会共同协办,构建了完善的职业农民教育管理体系,保证职业农民教育的顺利开展[4]。国内关于农民教育培训的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关于新型职业农民的认识和培育途径的探讨以及对职业教育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的讨论。张志增认为必须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紧密结合起来[5];丁哲学认为应主动担责、主动融入、主动升级,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人才保障、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6];王海港等认为,在农村的职业培训中,村民的不可观察变量在村民的参与决策和收入获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政府应吸引和动员那些不参加职业培训难以提高工资收入的村民参加培训[7]。提高农村人才素质是乡村振兴战略的迫切要求,有必要研究农民教育培训与乡村振兴人才需求之间的因果关系。

契合度是判明现象因果联系程度的一种方法,如果在被研究现象出现的不同场合中,有一个情况是共同的,那么这个共同的情况就是被研究现象的因果联系,契合度越高,这种联系就越紧密。近几年,有学者把契合度纳入教育社会学研究中,有学者在尝试分析了高职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匹配度之后,提出了两者的契合度[8];有的学者分析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层次结构、发展规模与产业结构、支柱产业发展及生产经营岗位需求的匹配情况,提出优化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和专业结构[9]。针对农民培训与产业发展需求不匹配的情况需要以农民职业发展为脉络,从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等方面推进工作[10]。

上述研究和实践对于重新审视农民教育和乡村振兴的契合关系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但现有研究大多关注农民培育、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路径和作用,对农民培育如何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如何提升两者契合度缺乏深入研究和实证分析。为此,笔者以北京市延庆区为例,从规模、结构、层次、规格等4个方面分析了该区农民教育培训与乡村振兴需求的契合关系,并探究契合度不足的原因,以期为增强农民教育培训与乡村振兴的契合度提出具有参考价值的建议与措施。

二、延庆区乡村振兴人才现状和需求预测

(一)农村从业人员现状

延庆区地处北京市西北部,是北京市远郊区之一。《北京农村年鉴》与延庆区统计局数据显示,该区共有农业户籍人口15.76万人,农村劳动力9.63万人,占农业户籍人口总数的61.10%。农村劳动力按年龄划分,16~30周岁的2.01万人,31~40周岁的2.75万人,40周岁以上的4.87万人,分别占比21.05%、28.53%和50.42%。按学历划分,初中及以下学历6.68万人,中专学历(含高中、技校等)2.39万人,大专及以上学历0.56万人,分别占比69.37%,24.82%,5.81%。按技能划分,无技能6.63万人,初级技能2.54万人,中高级技能0.46万人,分别占比68.85%、26.38%和4.77%[11]。综合来看,延庆农村劳动力整体结构年龄偏大、学历素质偏差、技能水平偏低。

(二)人才需求趋势和预测

1.农村人才现状。根据《北京农村年鉴》和延庆区统计局提供的相关资料,2016年延庆区农村家庭劳动力从事第一产业人员41672人,从事第二产业人员16589人,从事第三产业人员62836人。从近年农村家庭劳动力从业情况的变化趋势来看,从事第一产业的人数呈现下降趋势,从事第三产业的人数则呈上升趋势,且第一产业从业人数下降速度逐年加快,2016年比2011年下降了约15.39%。

在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中,农业和牧业产业从业人数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2016年从事农业产业的农村家庭劳动力为29109人,较2011年下降了18.5%;牧业产业从业人员2900人,较2011年下降了24.7%;林业和渔业产业从业人数则相对稳定。

2. 农村人才需求数量预测。笔者与延庆区政府相关部门、乡镇、农业企业、新型经营主体以及冬奥会、世园会筹办机构,共同开展了关于农村人才需求的参与式调研,对未来人才需求进行了估算与预测。根据调研数据汇总,具体情况包括:(1)家庭农场主与种养大户。截至2016年,延庆区有种植养殖大户约100户,延庆区现有耕地约2.8万hm2,在总耕地面积5%的基础上,按照平均每3.3 hm2一个家庭农场来计算,预计到2020年对家庭农场主和种养大户的需求量应达到500户。(2)合作社理事长。延庆区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约273人,人口较多且有一定产业的村落已经基本成立合作社,因此合作社理事长在数量上已基本满足各乡(镇)的需要,但普遍存在经营能力和带动能力不足的问题。(3)民俗与乡村旅游户。截至2016年,延庆区从事民俗旅游的农村劳动力达2907人,按照旅游局和区农委提供的现有接待空间、接待能力和民俗旅游发展规划数量估算,未来5年,民俗旅游业从业的专业人员(管理人员、厨师和接待人员)的缺口约为800人,零星的季节性短期工作人员可以不纳入教育培训范围。(4)农业园区管理者和工人。截至2015年,延庆区有农业园区44个,基于现有农业园区数量和规模、园区功能和机械化程度,按照每个园区拥有3名管理人员、20名工人来估算,未来5年农业园区将需要管理人员150余名、园区工人1000余名。(5)其他各类技能人才。与园林绿化局、文化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部门座谈得知,综合考虑延庆经济发展规划,结合村庄数量、失地农民的数量和行业需求等因素,预计未来5年各行业将新增的技能人才数量分别为:绿化工700余人、花卉园艺工200余人、厨师200余人、农村经纪人100余人、电子商务人才200余人,乡村文化人才1000余人。(6)冬奥会、世园会储备人才。与冬奥会、世园会筹备委员会分别座谈得知,冬奥会、世园会百人服务团计划即将启动,该计划将培养大约100名骨干花卉园艺师和100名核心志愿者,作为服务世园会和冬奥会的主要力量,并起到示范带头作用,带动周边农户共同为两个盛会的举办提供人力支持。

三、延庆区农民教育培训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契合关系分析

契合关系一般包括2个维度:一致性契合和互补性契合。由于教育培训与乡村振兴之间的相关性有一定的滞后效应,以需要、供给和需求、能力为切入点,从规模、结构、层次、规格等4个方面分析农民教育培训与乡村振兴需求的契合关系。

(一)农民教育培训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契合关系

1.规模维度的契合关系分析。从规模维度分析,重点是从数量层面分析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与农业职业教育、农民中等学历教育之间的关系。据调查,到延庆区从事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人员有少部分来自相关农业职业院校,大部分是依靠当地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培养。

根据延庆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注册学员的专业分布情况可知(表1),2011—2017年延庆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注册学员有8761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包括果蔬花卉、农业综合、现代农艺、园林技术)的有5683人,占学员数的64.9%;从事社会文化的有2298人,占学员总数的26.2%;从事旅游服务和休闲体育的有780人,占比不到10%。从绝对规模来看,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的毕业生数量远不能满足延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未来5年之内的预测人才需求按照现有的教育培训规模难以满足;从相对规模来看,培养数量与产业发展变化趋势不一致,休闲体育和旅游服务的需求人数不断增加,但传统的招生依然更多地停留在第一产业。

表1 延庆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注册学员的专业分布情况(2011—2017年)

数据来源:北京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学籍科

2.结构维度的契合关系分析。从结构维度分析延庆区农业职业教育专业与乡村振兴的契合度,主要是考察乡土人才培养是否契合了乡村振兴战略人才结构需求。据调研得知,延庆区在过去近20年的农民教育培训中,有些举措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契合了乡村振兴的结构变化要求。(1)农民文化中专班开创了全国先河,促进了乡村文化建设。2010年8月,延庆区率先开办了第一个农民社会文化艺术中专班,截至2016年班级总数达66个,学员共有2656人。农民文化中专班培养出一批扎根基层的科技文化乡土人才、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及文化活动积极分子,促进了乡风文明,传承了传统文化,提升了社区治理水平。(2)农村社区教育对促进乡风文明、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2012年开始,依托北京东方妇女老年大学的“幸福养老大课堂”开展了“老年教育向农村延伸”项目的实践活动;2014年,在大庄科乡沙塘沟村和井庄镇北地村正式启动了“老年教育向农村延伸项目”。目前已经扩展到4个乡镇,开展了30余次活动,受益群众达1000余人。另外,一家非营利组织在1995年到2005年10年间,曾在延庆区开展农村改水、改厕以及生计等多个项目,并在100多个村开展培训活动。

但通过大量访谈发现,与乡村振兴的要求相比,延庆区仍存在人才结构性不足的问题。(1)教育培训未能较好地促进农民就业增收。2011年至今,已有5000多名农民成为产业工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和安置残疾人就业人数也有所增多。但现有的教育培训并没能对上述转移就业人员开展有效的技能培训。(2)缺乏农业产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延庆区都市型农业发展需要都市型农业科技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农村规划设计人才、农业信息技术人才、农业电子商务人才以及适应“三产”结合和新业态的复合型人才,但以往的教育培训没有很好地预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数量,未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培训。(3)缺乏农村管理人才和绿色发展人才。在乡村社区治理中,村两委干部观念的转变尤其重要,延庆区现有376个行政村,而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主要村干部不到200人,农村管理人才严重不足。在对农民的教育培训中,多侧重于产业发展需要,但忽略了保护环境、绿色发展、生态宜居等绿色发展人才的培养。

3.层次维度的契合关系分析。从层次维度上主要就农民的分层次培养与乡村振兴需求的结合方面开展研究和评价。从契合关系来看,延庆区2012年开始首创的“双师合作型”教学模式,有利于提升农民综合素质。该模式由2位及以上的教师合作,采取自下而上的参与式、互动式、讨论式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学员多感官学习的积极性,以达到培养学员综合能力的目的。

从学历层次来看,延庆区农民学历培养层次包括了初级层次、中等层次(农广校)和高等职业教育等3个层次,主要集中在中等层次,但乡村振兴需要着力培养一批拥有较高收入水平、适应都市型现代生态农业发展需要、热心农村社会事务管理、扎根农村生产创业的新型职业农民和实用型人才。这要求农民教育培养要做到分层次培养,上下贯通,而现有的教育体系还不能达到这一要求。

4.规格维度的契合关系分析。从规格维度分析,主要是从微观层面,即相关产业的需求和人才培养的能力层面,分析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关系。(1)延庆区2009年开创的农民田间学校与农民中专学历教育结合的“两校合一”办学模式,提升了农民教育培训成效。其在解决田间学校理论短浅、农民中专缺少实践的同时,既实现了知识和能力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农忙与农闲的结合、传统教育方式与现代培养方式结合、专业技术培训与团队建设结合,又找准了学历教育与农民技能培训的最佳结合点,受到了广大农民的认可,提升了农民教育培训的规格。(2)通过扎实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提升了从业人员的工作能力。延庆区结合农业产业发展定位的调整,对农民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2015年,培训种植类和畜牧养殖类农民10100余人,实现了分类、分级且更具针对性的培训目标。延庆区第一职业学校系统开展民俗餐饮培训,提升农民致富能力,2014年,在全区各乡(镇)全面系统开展凉菜、热菜、面点和客房布置等民俗培训,有力地提升了全区的民俗旅游接待水平。如在珍珠泉村建立了全区第一个“乡村旅游实习培训基地”,为八亩地村量身打造旅游餐饮品牌“南瓜宴”。延庆区生态环境质量的不断提升、景区建设的不断加强、农业多种功能的发挥,要求从业人员完成从普通农民到农业产业工人的转变;世园会、冬奥会在延庆区的举办,在提供就业机会的同时,对人才素质的规格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但遗憾的是,面对乡村振兴新机遇提出的高规格人才需求,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方案却还没出台。

(二)农民教育培训与乡村振兴战略契合不够密切的成因分析

1.资源整合力度不够。参与农民教育培训的部门,除农业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科学技术部等部门外,还有科协、工青妇以及部分社会团体、企业单位等近20家部门参与,处于“群龙治水”的状态,虽然轰轰烈烈,“观赏性”极强,但产生了资金分散、培训重复、资源浪费、绩效低下等不良后果。

2.培训形式缺乏创新。在长期的农民教育培训过程中,培训形式落后、培训与就业脱节严重,难以有效提高就业技能,不能够满足产业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需要,这与培训缺乏规划、教师不懂农民教学规律照本宣科等因素有关。

3.资金投入不足。延庆区在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新型农民培养等方面的投入逐年增长。但与乡村振兴对人才的需求相比,投入仍显不足。农民教育培训经费一般以项目形式投入,然而能够在市财政立项的项目数量有限,除阳光工程、全科农技员、农民田间学校等少数立项项目外,大量培训面临经费短缺的尴尬局面。

4.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缺乏针对农民教育培训的相关法律。由于受到长期的二元分割体制影响,在实际生活中地方政府并没有将务农当成一种职业,对农民“用而不养”;农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低水平劳动,而现代社会对农民的歧视观念根深蒂固,严重影响依法对农民进行培训工作的进展,进而导致农民教育培训始终没有得到应有的法律支持和政策保障。

四、加强农民教育培训与乡村振兴契合的建议与措施

(一)推进政府统筹规划,为乡村振兴人才培育奠定政策基础

地方政府通过行使行政职能、管理行为和政策调控,实施人才振兴战略,需要做好四大保障。(1)组织保障: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多部门合作参与的乡村人才培育联动机制。(2)经费保障:充分整合各部门各渠道现有支农资金,确保农民培训工作经费高效利用。财政部门要确保农民培训经费优先安排,坚持农民免费培训制度,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基础设施建设。(3)师资保障:要通过加大培养当地教师、聘请高校教授、挖掘农业生产一线的“土专家”“田秀才”等途径壮大师资队伍。(4)体系保障:充分发挥政府统筹作用,推动多元力量参与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形成完善、高效的农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

(二)完善多主体有效参与,构建具有活力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应出台鼓励行业和企业举办或参与农村职业教育的激励措施,发挥行业企业作为重要办学主体的作用。建立农村产业发展—人才规划—教育培训“三位一体”制度,实现农村产业发展与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实施。加强“三教统筹”,鼓励农村中小学校利用自身优势,面向“三农”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推动在义务教育阶段增加具有当地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

要统筹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创新培训机制,基于乡村振兴战略人才需求,构建和完善以社区职业教育中心、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等机构为主,农业科研院所、中高等农业职业院校、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农业企业、农业园区和农民合作社等多元主体广泛参与的动态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满足农民多层次、多形式、广覆盖、经常性、制度化的人才需求。

健全农民教育培训制度,按照“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要求,建立健全农民教育培训制度,实现农民教育培训由短期化、项目化向终身化、系统化转变。建设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立终身学习账号和“学分银行”,构建学分积累与转换机制,搭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与学历提升之间的“桥梁”。

(三)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提升工程,为乡村振兴提供高端人才支撑

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提升工程的教学模式,采取半农半读、农学交替的方式,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相结合、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相结合、共性考核和个性考核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架设职业农民初中高三级贯通培育的“立交桥”,实现新型职业农民能力和学历双提升。

改革招生录取方式。实现农业产业从业人员注册参加中等职业教育,具有高中、中专及以上学历的新型职业农民、村干部、返乡下乡创业人员、退役军人通过提前招生参加大专和本科学习的招生制度,并逐步取消学制年限和学龄限制。改革考试内容,以农业职业素质倾向测试代替文化课分数。农业部门、教育部门、人力社保等部门沟通协调,制定政策,积极研究制定新型职业农民的待遇、职务和职称制度,为农村后备干部和全科农技人员的培养和培训开启政策“绿灯”。实施定向培养、提供学费补贴等途径,有计划地培养一批具有专科、本科学历的新型职业农民及其后继者。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制定适合新型职业农民学习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更加符合当地农村经济社会特点的课程和教学模式,提升人才培养和乡村振兴的契合度。深化“半农半读、农学交替”教学模式改革,解决新型职业农民学习与生产之间的矛盾冲突问题,提高学习效果。

完善考核评价方法。全面实行学分制,建立学员学分银行,通过学分转换的形式将既往农业生产经营技能、社会学习培训经历、职业资格、表彰奖励等成果,经认定折合一定学分,与课程学分一起作为学业考核和毕业鉴定依据。建立考教分离、行业为主的外部考试评价认证方式,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综合考试模式,注重学习过程考查,加大实践能力考核的比重。

(四)强化农民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丰富教学资源

推进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国家按照优化布局、扶持特色的原则,重点支持农业发达地区以及高等农业职业教育的优势专业,建设一批符合农业产业政策和区域经济发展方向的示范性、开放式公共实训基地,构建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的高等农业教育实训基地体系。地方政府围绕地方农业特色,以高等农业职业院校为依托,建设一批省级农业生产性实训基地。逐步建立实训示范基地认定和管理办法,充分发挥已有实训示范基地在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建设创业基地,对接产业发展。县级政府结合当地农业产业特点,以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为依托,建设一批功能齐全、设备完善、示范带动能力强的实训示范和创业孵化基地,为农业高校、农业职业院校、农民专业培训机构搭建送教下乡的教育教学平台,为广大农技人员、各级各类教育培训教师提供科研、实践和为农服务的平台,为农民接受系统农业教育提供参观学习和实践操作平台,为科研院所提供成果转化和试验示范的平台。鼓励农业职业院校与农业部门、农业企业、新型经营主体、种植养殖大户、农民创业园、乡村旅游集聚地等建立对接机制,探索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训与就业创业扶贫一体化基地,形成校内技能实操基地与校外就业实习基地相互衔接的实训基地发展模式。

(五)细化教育培训分类,抓住重点

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的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生产水平和产业发展能力,推动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挖掘产业特色,推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健康发展。

开展创业知识与技能教育。针对有一定产业基础、文化水平较高、有创业愿望的农民,以及城镇化过程中离开农村需要转移就业的农民,开展创业培训,引导他们增强创业意识、掌握创业方法、提高创业能力,鼓励他们创办农业企业以实现就业创业。

开展农业文化与绿色发展理念教育。无论从事种植业、养殖业、乡村旅游服务业,还是农产品加工业,都必须遵守生态保护的理念,因此在农民教育中应注重绿色发展、循环农业、有机农业等理念的传授与技能培养。

针对预测的人才需求,需要把握各类人才职业素养要求和能力指标,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培育新型农业企业家队伍、职业农民队伍、新型农技服务队伍、农村管理人才和乡土文化人才等人才队伍,提升乡土专家的层次水平。如针对家庭农场主、种养大户与合作社理事,通过培训提升他们服务“三农”、服务地区的意识,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责任感;提升民俗与乡村旅游户的服务观念,提高他们的接待服务能力;对园区工人开展新技术、新品种示范推广、休闲观光、农业社会实践教育等。

猜你喜欢
延庆农民人才
延庆区总工会慰问社区一线工作人员
延庆区总工会开展“以案释法”线上培训活动
人才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延庆巨变册页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北京延庆辽代矿冶遗址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