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丽,李连国,李晓艳,郭金丽
(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9)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全国范围内提出后,各行各业掀起了一股创新创业的风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中指出:“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改革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改进学生创业指导服务,完善创新创业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体系[1]。”高等教育在坚持育人为本的前提下,要转换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高等教育中的研究生教育,作为一种精英教育,如何在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下深化创新创业教育,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撑。
专业学位硕士(Professional Degree)是相对于学术型学位(Academic Degree)而言的学位类型。学术型学位以学术研究为导向,按照不同学科划分,注重理论研究能力的培养。专业型学位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满足社会特定职业领域的需要,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是能适应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2]。因此专业学位硕士在学好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更应注重其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在研究生阶段有意识地增加专业硕士的创业知识、提高专业硕士的创业能力,激发专业硕士的创业热情,转变其传统就业观念,使得研究生形成健康的创业心理素质,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是当前高校专业硕士培养中应大力加强的。
“创新教育”是培养受教育者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实践能力的教育,使受教育者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理论完成创新过程、获得创新成果的能力。“创业教育”是培养受教育者创业基本素质,开发受教育者创业基本潜能的教育,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及心理品质[3]。“创新创业教育”是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
创新创业教育在国外起步较早,且各有自己的特色。1947年,美国梅斯(Myles Mace)在哈佛大学商学院开设第一门创业课程《新企业管理》,经过不断的探索,美国的创新创业教育逐步走上正轨[4]。德国自20世纪50年代起运用建立“模拟公司”,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引导学生熟悉创业流程,创建了当时最具有影响力的创业实践教学方法[5]。印度虽为发展中国家,但印度很早就提出了“自我就业教育”理念,鼓励全民参与创业,中央政府、学校、教育机构、各种协会及非政府机构都提供与创业相关的服务[6]。日本在1994年开设的“综合学科”教育中的《产业社会与人》课程注重创业理念的引入,给创新创业教育打下基础[7]。因此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在发达国家较为成熟。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相对较晚,国家正式支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则更晚。2002年,教育部确定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九所大学作为首批创业教育的试点高校,在这九所试点高校建立创业中心、创业管理学院和其他创业辅助机构,标志着国家支持创业教育的开始[8]。之后随着国家、地方各级政府的推动,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开始发展起来。2010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标志着创新创业教育正式落户高校,成了高校日常教育的一部分。但相比国外的创新创业教育,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发展滞后、管理混乱、师资匮乏和平台不确定等特点[9](见图1)。
图1 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现状比较
地方院校不同于“双一流”建设院校,按照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则,地方院校要找准自己的定位,立足地方特色,发挥地区优势,培养的专业硕士要更多地了解地方特色,服务地方经济。因此,地方院校专业硕士创新创业教育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
当前,高校传统的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只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传递,忽视了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专业硕士和学术型硕士的课程差别不大,没有单独的针对培养专业硕士创新创业能力的课程体系。今后在专业硕士的教育中,课程体系的设计要符合专业硕士培养目标,与国外高校、国内知名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合作,引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聚焦学科发展过程中的创新或突破在相关行业中的作用,把握学科发展脉络,融入国际学术前沿,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
目前地方高校专业硕士培养环节与学术型硕士培养环节相比,通常只多一个专业实践环节,而这个环节也通常流于形式,实践时间也大部分被压缩。因此专业硕士培养环节的改革势在必行。课程学习结合专业实践,加大专业实践时间,把所学知识应用于专业实践中。专业实践应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在专业实践单位或基地完成,接受企业导师的指导和监督,增加考核环节,考核环节要多方位、多层次,真正做到培养环节服务于培养目标。
专业硕士不仅要专业知识掌握扎实,也要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因此专业硕士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该成为地方院校的培养特色。但是很多专业学位硕士通常是学术型学位硕士调剂或者本身成绩不好,考研时选取了相对简单的专业学位硕士,并不是真正热爱实践,热爱专业的学生。这给实践,尤其是农业、园艺类学生的实践摆出来一道难题。农业、园艺类实践条件艰苦,工作任务重,好多学生不愿意真正地深入田间地头,这样就掌握不了真正的实践知识。因此,学生素质的加强也是培养实践能力的重要保障。
专业硕士的培养实行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的双导师制。校内导师为第一导师,在硕士生培养中起主导作用,负责课程学习阶段;企业导师为第二导师,参与实践阶段学生的管理,由双方导师共同负责。校内导师应为具有指导硕士研究生的资格,如内蒙古农业大学开展了熟悉行业产业先进生产技术、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双师型”教师资格的认定。具有“双师型”教师资格的导师能更好地指导专业学位硕士。企业导师应为熟悉生产过程,且具有一定实践技术与技能,以及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相关人员。通过各种专业训练、企业兼职,培养和锻炼一支具备较高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的教师团队。另外,开设“创新创业大讲堂”,邀请一些科学界、企业界和创新创业领域的杰出人士开设讲座,以弥补师资团队实践经验的不足。大讲堂还可以让学生近距离接触优秀业界人士,了解创业历程的苦与乐,培养学生敢于冒险、求真务实、持之以恒、百折不挠的创新创业精神。
现阶段评价一名硕士研究生是否优秀,主要是简单地看他的专业课成绩,其次看学生能够发表的论文数量,是否能够找到社会地位高、认同度高的工作(如国家机关公务员等)。如此评价体系导致学生的努力方向发生了偏移。专业学位硕士的评价应各个培养环节分别评价,设立权重,建立多个评价指标,完善评价体系,做到评价的公正性、权威性、全面性和多维性。
地方科技创新平台是支撑区域科技与经济发展和创新创业活动的重要载体和核心力量。地方科技创新平台包括重点实验室、企业研发中心、企业工程技术中心、校企共建研发中心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由地方政府、高校或企业共同出资,给入驻的团队提供办公条件、实验条件,甚至融资平台等支持。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可以融入地方科技创新平台,鼓励学生将一些好的想法、大胆的创新移植到地方科技创新平台并进行孵化,做出一些实用的创新成果,做到产学研一体化。
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是为国家建设提供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如何制订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硕士培养计划,如何培养兼具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专业硕士是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的方向[10]。同时地方院校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还要着眼地方特色、服务区域经济,整体推进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