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山东科技大学 矿业与安全工程学院,山东 青岛 266590)
近年来,我国煤炭开采工作已逐渐进入深部开采阶段,开采深度达到千米的矿井越来越多。开采深度不断增加,开采广度不断加大,开采速度逐渐加快,地下开采条件愈加复杂,开采环境愈加恶劣,应力环境极不稳定,巷道支护困难,矿井灾害发生的频次和烈度显著增加[1-3]。这些动力灾害中,冲击地压最为严重,由于冲击地压具有突发性、瞬时震动性、巨大破坏性、复杂性等特点,治理困难,治理效果差[4-6]。因此,从根本上防治冲击地压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针对冲击地压机理,已形成多种冲击理论,如强度理论、刚度理论、能量理论、冲击倾向理论、变形失稳理论、三准则理论等[7-10]。其中,能量理论[11-13]以传统理论为基础,从能量角度揭示了冲击机理,受到普遍认可。能量理论认为,矿体与围岩构成了力学平衡系统,在矿山压力作用下积聚大量弹性能,当地下工程造成矿体-围岩平衡系统达到其破坏极限时,即该系统积聚的能量大于破坏消耗的能量时,盈余能量会以动能等形式对外释放,使得破碎的煤岩体向采掘空间喷出,形成冲击地压。能量理论虽然从能量积聚的角度阐述了冲击机理,但并未说明能量的积聚位置。而矿体-围岩系统是由多种软硬不一的岩层相间互层构成的[14-17],不同性质的岩层能量积聚能力也各不相同,因此能量在矿体-围岩系统中分布不均。能量理论仅仅把围岩系统看作一个整体来研究[18],没有考虑围岩系统的分层结构,对能量在不同层位积聚情况,缺乏必要认识和论证。因此,探讨能量在不同硬度岩层上的积聚情况,有助于发现能量在纵向层位上的积聚规律,确定能量积聚的关键岩层(“能量关键层”),进一步揭示冲击机理,从而缩小防冲区域,使防冲工作更具针对性。
国内外许多学者针对煤岩组合体开展了大量研究。Tan等[19]研究了非均质组合体冲击倾向性和声发射特征;Zuo等[20]认为煤岩组合体的破坏主要发生在煤上,同时围压、组合方式、加载条件对组合体失稳破坏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刘少虹[21]研究了动静加载下的煤岩组合体冲击效应;姜耀东等[22]对不同轴向载荷下煤岩组合体失稳特性做了研究;王晓南等[23]针对煤层和顶底板构成的煤岩组合体的声发射、微震规律做了研究;付斌等[24]运用RFPA模拟软件模拟了不同倾角下的煤岩组合体的冲击情况。牟宗龙等[25]通过分析煤岩组合体受载过程中参数变化规律,提出了煤岩组合体失稳破坏判据。秦忠诚等[26]研究了组合方式对煤岩组合体的力学特性和冲击效应的影响;Petukhov等[27]分析了二元系统和顶板-煤层系统峰值后的稳定性行为;Vakili等[28]针对顶煤嵌入煤岩组合系统开发了一种新的破坏评价标准;Mohtarami等[29]用稳定性分析的理论模型研究了土体与岩石之间的相互作用。以上专家学者针对组合体力学特性、冲击效应、失稳评价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但针对煤岩组合体失稳破坏前的能量积聚情况却鲜有涉及。
据此,笔者对黑龙江峻德煤矿煤岩单体试件进行了单轴压缩破坏实验,探究了煤岩单体试件破坏前的能量积聚和耗散情况,并以此为基础,自主设计了煤岩组合体实验方案,探究了组合体破坏前能量在各组分的积聚和耗散释放情况,发现能量积聚、耗散规律,从而确定冲击地压“能量关键层”,并提出直接释能和间接释能两种防冲思路,以期为冲击地压防治提供理论支撑。
实验以黑龙江峻德煤矿17煤层及顶底板为研究对象,17煤层平均煤厚为9.04 m,煤层平均倾角为6°,老顶为坚硬的细砂岩,直接顶为粗砂岩,底板以粉砂岩为主。试件从现场取样到加工成型尽可能保持试件原始状态。试件加工严格按照国家标准《煤和岩石物理力学性质测定方法(GB/T 23561—2009)》执行。
1) 所用试样均取自巷道的同一地点,保证了试样在实验时具有可比性,试样取出后迅速用薄膜包住,放入封闭的木箱中,保证试样不受外部干扰。同时记录采样时间、样品名称、采集地点等。
图1 部分岩样照片Fig.1 A picture of some prepared rock specimens
图2 岩石试验系统图
2) 用取芯机取出直径50 mm的试样,取样时钻头应垂直于试样的纹理。
3) 用切割机切割出长100 mm、直径50 mm的标准试件。
4) 使用磨平机将试件的两端面磨平,防止出现断面不平应力集中。对煤、粗砂岩、细砂岩三种不同硬度的试件加工6个试件,如图1所示。
采用TAW-2000 KN微机控制电液伺服岩石实验系统(图2)对煤岩样进行全过程破坏实验,用引伸计测试件应变。实验系统输出试件的应力应变曲线,以及抗压强度、弹性模量等参数,由应力应变曲线积分可得试件峰前积聚的弹性能、峰后损耗的变形能,计算得到冲击能量指数。
实验采用位移加载,加载速率0.005 mm/s。实验得出煤岩样应力应变曲线(图3),试件破坏形态如图4。
为减小实验误差,对煤(coal,C)、细砂岩(fine sandstone,F)、粗砂岩(gritstone,G)6组参数数据求平均值,如表1所示。由表可知,抗压强度:F>G>C;弹性模量:F>G>C;峰前能量:F>G>C;煤为强冲击,细砂岩和粗砂岩为弱冲击;三种岩石在相同应力的条件下,能量积聚顺序:C>G>F。
图3 试件应力应变曲线
图4 煤岩样破坏形态
试件Rc/MPaE/MPaEs/kJEx/kJKEC12.45968.030.1020.0137.615F125.973 522.4518.2827.8002.344G55.462 384.582.5980.9192.827
注:C—煤;F—细砂岩;G—粗砂岩;Rc—抗压强度;E—弹性模量;Es—峰前能量;Ex—峰后能量;KE—冲击能量指数,下同。
图5 不同组合体组合模型
工程实际中,煤与围岩组成的系统在高地应力条件下积聚大量能量,当这些能量迅速释放时,系统瞬间失稳,发生冲击。为简要模拟矿井冲击情况,自主设计了组合方案(图5),部分组合试件如图6。组合实验要求:
1) 上下岩块为同一种岩层的岩块,中间试件尺寸为标准试件(d=50 mm,l=100 mm);
2) 为保证轴向压缩时,中间试件首先破坏,面积符合S上/下>(Rc中/Rc上/下)·S中条件。因Rc中、Rc上/下由上述实验已测得,又因中间试件为标准试件,S中=π×252=1 962.5 mm2,可计算S上/下,便于上下试件尺寸切割;
3) 当上下岩块接触面积不同时,为保证岩块之间受力均匀,不出现应力集中,在试件之间架设钢板。
图6 部分组合体试件
实验结果如图7、图8和表2所示。由应力应变曲线(图7)得知,在压密阶段:GCG组合体、FCF组合体、FGCF组合体、GCFG组合体压密阶段比较明显,应力增值较少,但应变较大;其次为CGC组合体、FGF组合体、CFGC组合体;最不明显的为CFC组合体与GFG组合体,这是由煤、粗砂岩、细砂岩的结构特点所导致的,即煤孔隙裂隙最多,细砂岩最少。弹性阶段:CFC组合体与GFG组合体呈现明显的弹性阶段,在该阶段比较稳定,GCG组合体、FCF组合体、FGCF组合体、GCFG组合体在该阶段也相对比较明显。塑性阶段:GCG组合体、FCF组合体、FGCF组合体、GCFG组合体塑性阶段明显,这是煤中裂纹裂隙不断闭合,扩展的结果。
图7 组合试件应力应变曲线
由组合体破坏形态(图8)可知:GCG组合体、FCF组合体、FGCF组合体、GCFG组合体中均有煤试件参与,且煤发生破坏,煤呈“碎状”破坏形态,粒度小,且破坏极不规则,属于完全破碎状态。这是由于煤试件结构特点所致,煤试件中抗压强度小,致密度低,孔隙、裂隙较多,甚至出现隐藏的软弱面,在加载时裂纹裂隙贯通,极易破碎。CGC组合体、FGF组合体、CFGC组合体中均有粗砂岩试件参与,且粗砂岩发生破坏,粗砂岩呈“Y型”破坏形态,破坏不完全,没有表现出碎状破坏形态,这与粗砂岩本身结构特点相一致,结构相对致密,无明显孔隙裂隙出现,但一旦形成破裂面后,孔隙裂隙会沿着破裂面迅速扩展,直至失稳。粗砂岩破坏时剪切特征明显,破碎粒度较大,破碎不完全。CFC组合体与GFG组合体中的细砂岩破坏极不完全,且破坏时间迅速,具有明显的瞬时破坏特征,实验过程中会有岩石向周围弹射,其破坏力度最大,破坏效应最强烈。
图8 部分组合体的破坏形态
为减小实验误差,对各参数取平均值(表2)。由组合体抗压强度可知,GCG组合体、FCF组合体、FGCF组合体、GCFG组合体抗压强度分别为11.11、11.36、10.83和11.27 MPa,比较接近煤试件的抗压强度;CGC组合体、FGF组合体、CFGC组合体抗压强度分别为54.47、53.57和54.95 MPa,比较接近粗砂岩的抗压强度;CFC组合体与GFG组合体的抗压强度分别为128.15和123.07 MPa,比较接近细砂岩的抗压强度。由此可以看出,组合试件的抗压强度接近中间破坏试件的抗压强度,上下试件仅仅起到垫层作用。由组合体冲击能量指数来看:FCF组合体与CFC组合体冲击能量指数较大,为6.020和8.510,属于强冲击等级,FGF组合体、GFG组合体冲击能量指教较小,为2.199和2.798,属于弱冲击等级。由此表明:组合体各组分间硬度差别越大,组合体的冲击效应越强,反之则越弱。
表2 组合试件数据均值
组合体受力分析如图9,物体间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F1=F2,σ1×S1=σ2×S2。根据组合体的抗压强度(σ2)可以求得中间试件的应力(σ1),σ1=(σ2×S2) /S1,如图10所示。利用Origin数据处理软件求得中间试件在σ1作用下积聚的能量,记为S(OAε1),则组合体上下试件积聚的能量E等于组合体总能量S(OBε2)减去中间试件积聚的能量S(OAε1),如图11,即
E=S(OBε2)-S(OAε1)。
(1)
以GCG组合体为例,计算能量积聚百分比。GCG组合体破坏前积聚的能量为0.126 kJ,GCG组合体的峰值应力为11.11MPa,由σ1×S1=σ2×S2可得中间标准试件(C)所受的应力为11.11 MPa(因为S1=S2,所以σ1=σ2)。根据中间标准试件(C)的应力应变曲线,对11.11 MPa应力曲线与应变围成的面积积分即为C在该应力下积聚的能量(0.090 kJ);又因为GCG组合体破坏前积聚的能量为0.126 kJ,所以积聚在G上的能量为0.126 kJ-0.090 kJ=0.036 kJ。因此,积聚在C中的能量百分比为0.090 kJ÷0.126 kJ=71.4%,积聚在G上的能量百分比为0.036 kJ÷0.126 kJ=28.6%。图12为组合体各组分积聚能量分布柱状图。
图9 组合体受力分析Fig.9 Force analysis of combined specimen
图10 组合体能量分析Fig.10 Energy calculation of combined specimen
图11 能量计算示意图Fig.11 Schematic diagram of energy calculation
图12 组合体各组分积聚能量柱状图Fig.12 The accumulating energy histogram of components in a combination
1) 二元组合体能量积聚分析:GCG、CGC组合体中,积聚在煤层上的能量分别为0.090和10.250 kJ,占总能量的71.4%和79.6%,粗砂岩占28.6%和20.4%。FCF、CFC组合体中,积聚在煤试件上的能量分别为0.092和68.560 kJ,占总能量的88.5%和79.0%,粗砂岩占11.5%和21.0%。FGF、GFG组合体中,积聚在粗砂岩试件上的能量分别为1.926和52.250 kJ,占总能量的61.2%和76.5%,细砂岩占38.8%和23.5%。煤和粗砂岩上的能量积聚的越多。则耗散或者破坏时释放的越多,因此,从能量耗散角度分析,煤和粗砂岩也是能量耗散的关键试件。
2) 三元组合体能量积聚分析:FGCF、GCFG、CFGC组合体中,积聚在煤层上的能量分别为0.094、0.094和10.640 kJ,占总能量的79.8%、74.0%和76.3%,粗砂岩占12.1%、22.0%和18.8%,细砂岩占8.1%、4.0%和4.9%。由三元组合试件能量分布情况,煤耗散和释放的能量较多,细砂岩中能量的耗散和释放强度较小。
组合试件破坏前,积聚在煤组分上的能量最多,积聚在细砂岩组分上的能量最少。这表明纵向上软弱岩层或层区是引发冲击地压能量的主要载体,主导着冲击地压的发生,而坚硬岩层或层区仅仅起承载和夹持作用,储存能量较少。因此,软弱岩层或由多层软弱岩层构成的层区是冲击地压防治的关键岩层。
利用软弱岩层是引发冲击地压能量的主要载体这一结论,从能量角度防治冲击地压有两种思路:一是直接释能,如把无冲击危险或冲击危险小的软弱煤层作为解放层开采,振动卸压爆破形成的卸载带波及到能量积聚的软弱岩层,煤体钻孔卸压和煤层的注水软化等;二是间接释能,即对承载软弱岩层的坚硬顶板进行定向裂缝、顶板爆破、顶板切割等。这一结论,不仅填补了能量理论在能量具体积聚层位研究上的不足,而且对从能量角度防治冲击地压提供了理论指导。
1) 当多种软硬不同的岩层相间互层时,软弱岩层是引发冲击地压能量的主要载体,是冲击地压防治关键层。这一结论弥补了能量理论在能量积聚和耗散方面研究的不足,扩充了能量理论,进一步阐述了冲击地压的发生机理。
2) 组合体的冲击效应受各组分硬度的影响。组合体内单一组分的硬度不能决定组合体的冲击特性,组分间硬度的差异程度才是组合体冲击效应的决定性因素。组分间硬度差别越大,组合体冲击效应越强,反之则越弱。
3) 软弱岩层比坚硬岩层更容易耗散和释放能量,利用这一结论,从能量积聚和耗散的角度,可采用直接释能和间接释能两种防冲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