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中华意象 走进传统文化

2018-12-03 03:06付军玲
江苏教育 2018年13期
关键词:主题学习传统文化

【摘 要】母語学习课程群的建设以学科素养为基点,立足大课程的格局,弱化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的界限。该课程群将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延展课程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走进中华意象,在丰富的学习活动中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培育母语学习的情感。

【关键词】中华意象;传统文化;主题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49-0013-02

【作者简介】付军玲,江苏省徐州市民主路小学(江苏徐州,221000)教导副主任,一级教师,徐州市语文学科带头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是我校延展课程“传统文化探寻”的重要载体。该读本由许多文化元素组成,如“上古传说”“风流人物”“九州风景”“八方习俗”“创造之光”“艺术符号”等,学生可以在多种文化形态中探寻传统文化的丰厚情蕴,感受传统文化的深邃内涵。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我们以“艺术符号”中的中华意象为切入点,引领学生感受中华意象,走进传统文化。本文,笔者试以《中国红》的教学为例,以期呈现课程实施的策略和路径。

一、追根溯源,初识红色意象

红色是生活中常见的颜色,也是传统色。编者将《中国红》的学习安排在三年级,这个阶段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颜色有着特殊的喜好,认识并了解中国红能帮助他们打开中华传统文化的大门。但是中国红的历史发展过程对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和抽象的,需要教师为其搭建学习支架,帮助他们建立红色意象与社会生活的认知通道。

在中国古代,色彩与“五行”相关,“五行”配以“五色”,这使得色彩具有了文化内涵。为了让学生了解红色演变过程,笔者搜集了很多资料,并从中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做成微视频,推送至学校的网络平台,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红色内涵的演变。微视频图文并茂,讲述了一个个古老而动人的故事:从远古时期开始,人类就对成熟的红色果实情有独钟,并会将所猎动物的血液涂抹在身上,表明自己是猎物的主人。渐渐地,红色就演变成了胜利的颜色。此后,人们会在战争或狩猎出发前,将红色涂抹在身上,以壮士气。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用红色文身的习惯。除此之外,原始时期,人们崇拜太阳和火,古代统治者对红色的推崇更是达到了顶峰。到了今天,中国人在喜庆和重要的日子里仍用红色来表达美好的祝愿……红色的丰富寓意和多彩故事激发了学生探究红色的欲望,个体的学习情感和中华民族对于红色的特殊情结在此有了交集。

二、立足课堂,感受意象魅力

学习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自我建构活动。基于此,在学习红色意象之前,笔者有意识地带领学生回顾语文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出示学习过的词串:春节、饺子、拜年、城楼、红灯、金水桥……以及与节日有关的成语,如:张灯结彩、欢聚一堂、普天同庆、喜气洋洋……让学生朗读词串,并回忆这些词串是描写什么场景的,然后引导他们在头脑中浮现出相关的画面,这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实现知识的再现。

之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读本》第四单元“艺术符号”的学习,指导学生阅读《瞎画画、鬼怕怕的曹佃祥》《吉祥威猛的布老虎》《大阿福》《中国结》四篇文章。在学生阅读文章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交流探究:剪纸作品、布老虎、阿福娃娃和中国结有什么相似之处?你最喜欢哪个艺术符号?为什么?学生通过讨论发现,这些艺术符号中都有红色元素,人们很喜欢用这些艺术作品来表达祝福、传递美好的情感。这样,学生便在头脑中建立了意象群,并了解了这些意象群的共同点及其背后的意义,这为接下来进一步走进红色意象打下了基础。

三、链接生活,活化意象之美

当下,不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不高,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把传统文化当作一种知识来教授并让学生识记,这显然是枯燥无味的,且会造成传统文化与学生现实生活的割裂。那么,如何让这种具有文化魅力的中国红与学生的生活发生勾连呢?笔者认为,应该链接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在活动中寻找这种元素,并将自己的发现与红色意象建立联系,从而发现意象之美。具体教学活动如下:(1)寻找身边的红色。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红色元素,记录或拍摄下来,并尽可能地了解它们的用途或意义。(2)带领学生走进民俗纪念馆,在民俗展中发现红色的传承。(3)回顾自己成长中的红色记忆,记录或画出来。(4)畅谈“我眼中的红色印象”。

让学生在广阔的生活天地中处处留心,通过寻访、观察、记录、感悟不断发现红色和人们生活以及社会文化的关系。他们头脑中的红色意象渐渐化虚为实,红色意象背后丰富的情感内涵也一点点在心中积淀、升华。有了这样的学习经历,在畅谈红色这一环节,学生从身边的红灯笼、红鞭炮、红包谈到了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的特有习俗;从红肚兜、红手链、红腰带谈到了有家人的爱与关怀相伴的成长经历;从国旗、天安门城楼、故宫的红色谈到了祖国的蒸蒸日上……在丰富的活动中,学生探寻着、发现着、体悟着。由此,红色这种符号在学生眼里变成了故事、画面和生活,并转化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情感。

四、主题阅读,积淀传统文化

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说:“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读书习惯,毫无疑问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指向学科素养的母语课程群始终强调学生阅读积累的重要性。为此,我们设计了以“以色彩看中国”为主题的阅读活动。以“中国红”的学习为范例,鼓励学生在阅读中继续探究黄色、紫色等传统色。

教师可以推荐书目,学生也可以自行选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色彩符号及其代表的独特文化,进而到社会生活中进行探寻。学生在《上下五千年》中读到汉高祖称自己是“赤帝之子”,坚定了红色为国色的重要地位;在古诗《元日》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总把新桃换旧符”中读出了万象更新的动人情景……

在广泛的阅读中,学生从点到面、由浅入深,从单一的红色意象辐射到众多的文学作品,积累了大量和色彩有关的词语、成语、诗句、历史故事。这种积累不再是机械地占有知识,而是儿童在经历和体验的基础上,带着对色彩的认知与语言文字对话,与传统文化交往。这是儿童积累语言、丰富精神、积淀文化、愉悦身心的学习之旅。

在延展课程的实施中,我们努力设计能体现儿童生活情境和心理特点的学习活动,引导他们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对话、体验、阅读、实践、探究、发现……让儿童在文化参与和文化探究中,充分感受传统文化的意蕴,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猜你喜欢
主题学习传统文化
新课程理念下补充型主题学习浅探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综合训练》微课体系设计探讨
微教育理念下的班级管理探究
语文主题学习课堂模式和结构组织与管理策略的研究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