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宏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于地域性文化,带领孩子们追溯家乡文化历史,让地域性文化在語文教学中熠熠生辉,从而不断丰厚儿童的文化底蕴,培养孩子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一、以地域性文化元素迸射语文课堂活力
语文学习是建立在孩子们对知识充分的兴趣基础之上的,只有让孩子们真正融于生活,走近社会,建立与生活知识的关联,唤醒孩子们内心的知识渴求,才能让孩子们真正热爱上学习,让语文课堂活力四射。
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中,地域性文化在各年段均有呈现,以吴文化为例,《江南》《卧薪尝胆》等课文都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地域性文化。在教学《江南》一文时,笔者结合本地浓浓的江南特色风俗,让孩子们举例说说对“江南”的认识与理解,学生能够将知识点链接到生活实际的经验中来,无论是河网密布、小桥流水,还是江南古镇,都产生了一一的印象对接。在课外实践中,带领孩子们到海门的千年古镇——“凤城”余东古镇,听老人用本地方言讲述着古镇名称“凤城”的传说由来,吟诵起海门方言童谣。在孩子们对家乡文化产生了浓浓的兴趣时,笔者不失时机地引导孩子们去认识海门地域性文化更多的风土人情,让孩子们搜集馥郁江南特色的古诗词,在课堂中组织开展江南诗词吟诵会;在网上收集众多涉猎江南风情的中国画,鼓励孩子们开展亲子共读,指导制作出精美的PPT,配上江南风韵的曲子,在课堂上由孩子们一一讲述着祖国的“江南风”古画鉴赏分享。孩子们兴致盎然,课堂中交流分外活跃,讲述中激情飞扬,他们的笑脸洋溢着对语文的浓浓爱,对家乡的深深情。
二、以地域性文化实践萌催创新智慧
在孩子们融入地域性文化课程的实践历程中,笔者鼓励孩子们大胆实践,潜心研究,引导他们深入生活,组织孩子们展开合作性学习研讨。
组织孩子们提前向专业导游取经学习,通过社会实践,亲临纪念馆现场瞻仰清末状元张謇的伟大功绩,还组织孩子们前往张謇的家乡常乐镇实地调研,听古稀老人讲述张謇对家乡海门的卓越贡献。此后,鼓励孩子们运用多种体裁撰写自己对语文实践性课程的收获。
在语文实践性文化课程的历程中,笔者又开展了“风流人物看海门”系列实践性活动,把家乡海门当今各行业最杰出的名人及事迹作为孩子们探究性学习的专题,分小组展开专项搜集、整理,并指导孩子们制作PPT,再通过“说书”分享会的形式来呈现海门当今“风流人物”的成长故事以及了不起的功绩,最后畅抒胸怀,倾吐自己树立的志向抱负。孩子们在地域性文化实践中,激发生成出众多创新性观点,让知识的传承转变为智慧的迸发,由“爱学”升腾为“乐学”。
三、以地域性文化素材助推儿童写作能力
语文是读与写密不可分的学科,课程标准中要求引导孩子关注实际,乐于表达真情实感。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高度重视写作训练,并倾力将地域性文化课程融于小学语文教学,坚持写作应立足常态生活,注重“文章合为时而著”,让孩子们对海门地域性文化不断展开充分的亲密接触,适时适机地引导孩子们“我手写我心”。
组织孩子们参观江海博物馆时,笔者分别以“远去的水乡——海门地区人文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回首过去,感悟未来——海门人文知识读本;纵览江海——海门旅游文化资源读本”为三大主题,让孩子们驻足观赏、倾听讲述、用心默记的同时,然后又在课堂上展开主题式交流,鼓励孩子们倾诉自己参观后的真实感受,让孩子们在交流中迸发智慧的火花。当孩子们写下一个个片段后,笔者再度组织当堂即时交流,孩子们有声有色地朗读自己的作品片段,让充满着浓浓家乡味、深深爱乡情的文字,激荡起孩子们心中更强烈的创作欲望,催生出更丰富多彩的写作灵感。
经历了这样的层层铺垫过程,孩子们的笔端终于喷薄而出对浸润已久的海门地域性文化的真知灼见和真情实感。此时此刻,笔者满含深情地告诉孩子们:“语文,是我们作为中国人的文化之魂,我们的写作要真正拥有源头活水来,就必须不断学习,用心传承中华文化的‘明珠——地域性文化,不忘初心,坚守住我们的精神文化家园。”
笔者坚信,让地域性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用最熟悉的生活和文化情境来无声润泽孩子们的精神心田,唤醒心灵最深处的那份对文化传承的悦纳,有朝一日,儿童的文化涵养一定能根深叶茂、直立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