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琴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新时代更需要新型人才,要培养出集知识素养、思辨能力、社交能力和动手能力于一体的“创新”学生。其实,教学创新的步伐从未停止。课堂教学创新提倡起来容易,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却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所以很多教师仍然喜欢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按部就班,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就行。
既然教学探究的形势如此严峻,那么怎样才能实现教学创新呢?教师要从课程结构、课堂运作、师生定位、评价体系等方面做出改变,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注重心理,营造课堂创新氛围
“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创新的两个基本条件。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注重“安全”和“自由”,要挖掘学生心中的创新因子。假如当年瑞士中学没有民主的教学氛围,爱因斯坦就无法提出狭义相对论。而在我国的教育中,从小学到大学,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往往把考试放在首位。在应试教育的残酷环境中,学生常处于极度的高压之中,心理承受巨大的升学压力。因此,创造力受到严重的摧残与扼杀。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要从小事做起、做好,为学生营造创新的氛围。其实,学校教室环境的布置非常重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个道理大家都懂,所以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创新的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大家都知道,创新意识能够得到发展,必须要有和谐、活泼的氛围,反之,则给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带来障碍。在课堂上,笔者经常用“我们一起来学习,好吗?”等话语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教师及时赞扬更让学生受到鼓舞,学生就更愿意把自己的奇思妙想和老师、同学分享,在这样一种美好的氛围中,创新意识也随之在孩子们心中孕育。
二、多管齐下,提升课堂创新效率
在学习中,教师要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多管齐下,点拨引导,提升课堂的创新效能。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理解文章的主题,去思考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和哲理。如果遇到问题,试一试自己能否解决,引导学生把他们日常学到的、想到的知识和问题联系起来。通过对比和教师的指导,彻底解决遇到的各种难题,这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坚强的心理状态,还可让他们理解锲而不舍的宝贵精神。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尝试法”是众多方法中的一种,采用此种方法的最大优点是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在教学《称象》一课时,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小朋友,你们有没有比曹冲更好的称象办法呢?”问题一抛出,学生就开始跃跃欲试,想和古人比一比,到底谁更聪明,从内心深处诱发学生的探奇心理,课堂效果自然得到提高。学生在经过认真思考之后,除了赞叹曹冲聪明之外,内心还充满着不服。例如,有学生提议用土,因为取土方便;也有学生提议用人,因为人可随时上下。当然,学生的疑问和回答都闪烁着创新的火花,改变了过去那种教师提问题,学生答问题的模式。
三、积极评价,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
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评价,这是激发和调动学生创新能力的高效措施。如果教师能对学生的各种行为及时评价、及时反馈,在评价和反馈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帮助学生改正在学习行为过程中出现的不足。对学生的言行,教师必须要认真观察,不轻易发言,等学生把全部事情做完之后,教师再进行评价和指导。教师在观察的过程中,看看学生的行为和言语是否存在创新的潜质,是否值得挖掘和引导,这是作为伯乐非常重要的一方面。
教师在教《跳水》一课时,学生针对文中船长的做法提出疑问:“还有没有让孩子脱险的好办法?”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教师可以先表扬那位發现问题的学生,最后明确还是船长的办法好。为什么?因为船长的办法既体现了人本主义精神,又不违背海上航行的规则,一旦发生危险,先救小孩和妇女。如果没有船长的机智,果断采取措施,那么损失可能更大,这是救孩子脱离危险的唯一办法。经过教师的讲解,学生从中受到有益的启迪和教育,认识到海上的求生法则。因此,在对学生发现问题评价时,一定要从知识和创新的角度出发,尽量要把两者结合起来,使学生慢慢掌握各种知识。
总之,教师要考虑学生的求新和好奇心理。在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时,尽量提高情境的趣味性和新奇性,不断丰富教学内容,通过生动、新颖、有趣的课堂教学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要科学正确地评价学生,真正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