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燕梅
摘要:小学数学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必须重视对数学教学内容的设计,同时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本文以“圆的周长”教学设计为例,并从三个方面入手,探讨了如何提高“圆的周长”的教学质量,以供同仁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 圆的周长 教学设计
通过听取多位不同教师对于“圆的周长”课程的教学,笔者发现,大部分教师在讲解“圆的周长”这一节课时,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基于此,结合自己在课堂上的一些教学经验,笔者对“圆的周长”教学设计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路。
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大部分数学教师会让学生运用各种途径来测量圆的周长,但这样的教学方式比较麻烦,且具有局限性。对此,笔者经常思考怎样才能快速地教会学生测量圆的周长。经过实践笔者认为,数学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在学生第一次进行测量圆的周长时,教师要明确这个教学内容的价值在哪里?因为帮助学生掌握操作技巧显然不是数学课上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教给学生所学知识的实际价值才是教学的重点。
其次,在进行圆的周长的测量时,直接测量的方法比较麻烦,且有局限性,所以教师应该考虑其他测量方法,以便让学生掌握测量圆的周长的简单方法。同时,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主动地接受知识,而不是被动地由教师进行灌输式教学。
为寻求更简便的测量方法,笔者深入思考“圆的周长可能跟它的什么有关系?”“圆的周长是不是与直径有倍数关系?”等问题,对此,笔者对这节课进行了重新设计,并在上虞市区域性教研活动中进行了示范教学,最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估计周长,体验圆周率
在巩固“圆的周长”这一概念之后,笔者在多媒体课件上出示了一枚硬币及其直径长度(如图1所示),然后提问:这枚硬币的直径是2.5厘米,大家来猜一猜,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然后投影出示图片:
图1
有的学生说:“我猜圆的周长是5厘米,上面那条弧线大约是2.5厘米,下面那条弧也是2.5厘米,所以周长是5厘米。”有的学生反对说:“我觉得不太对,那条弧线应该比直径长,所以周长应该比5厘米长一点。”也有的学生提出:“周长一定超过直径的两倍,两点之间线段最短,那条弧线一定比直径要长。”这时候,笔者继续提问:“那大家猜一猜,圆的周长可能会是直径的几倍呢?”绝大部分学生的答案都集中在两倍多。通过这样的问答,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他们都想要知道,圆的周长究竟是直径的多少倍?
二、探究内化,确认圆周率
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对下面进行实际测量圆的周长的教学就会产生兴趣,并且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这时,笔者只需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圆的周长的测量,并将所测量的值除以直径,然后填写在表格中(如表1所示):
通过测量计算,学生得到的结果都在“三倍多一点”这一范围内。
经过探究,学生得出了圆的周长是直径的三倍多,所以笔者在这个基础上告诉学生,所有的圆都是“周长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然后引出圆周率的概念。但是,以这种方式引出圆周率学生能接受吗?为此,笔者对学生进行了分组抽查,并提出问题:“如果是另外的一个圆,这个圆很大或者很小,那么圆的周长还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吗?”结果有三组学生认为不是。
这个统计结果让笔者在“圆的周长”教学中发现了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如何让学生确认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是固定的?是不是可以让学生测量更多的圆?特别是让那些对这个问题存在疑问的学生进行测量。在第二次探究的时候,笔者不仅给学生提供不同的圆,还允许学生测量自己准备好的圆,以及教室里它能找到的圆,最后将结果交给笔者记录下来(如表2所示):
最后,通过实际的测量,学生得出结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
三、回顾历史,灌输圆周率
当学生通过多次操作和计算后知道“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笔者会趁机对学生说:“关于圆的周长是直径的多少倍问题,长久以来一直吸引着无数人对它进行研究。在我国的《周髀算经》中就提到过:‘圆的周长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吧;到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的阿基米德则明确说:‘3.14倍多一些吧。;然后,祖冲更精确地说:‘是3.1415926倍多一些。到了现在,依然还有很多科学家在研究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倍数关系,且越来越精确。研究人员将圆周率计算到了小数点后第12411亿位,12411亿位是什么概念呢?简单地说,如果你一秒钟读一个数的话,读4万年也读不完。”
笔者还告诉学生,对于圆的周长是直径的多少倍的研究,先人们陆续花了几千年的时间,有人甚至付出了毕生的努力,终于达成了这样一个共识,无论是大圆还是小圆,任意一个圆,它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都是一个固定的值,我们现在就把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叫作圆周率,用希腊字母π表示。这个圆周率有两大让人不可思议的特点:第一,这个数是固定的,但是无限的,永远也数不完;第二,这个数不循环,没有规律可循。
科学家永远无法从实践操作中得出圆周率的精确答案,但他们可以提供一個越来越接近的答案,这样可以让学生从历史中感受到探究知识的艰难,感受到圆周率这一数值的来之不易,以及它的独特魅力。不仅如此,让学生知道圆周率这一知识点的重要性,有利于他们今后学习与圆有关的知识。
四、结语
整堂课下来,因为有猜测作为学习的基础,并且在测量、探究中无形中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知识的欲望,有效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圆周率是一个简单的概念,笔者通过整整一节课的时间进行探究,如在一节课中,教师需要关注哪些细节?对这些细节教师该如何把握?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笔者还发现,如果一节课的整体逻辑不够清晰,那么在课堂上,学生很难展现自己的活力。所以,笔者通过让学生自己测量,在实践中慢慢摸索,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主动学习了圆周率这一概念。
学生只有通过亲身动手操作后,才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整节课上,学生始终都沉浸在浓浓的数学研究氛围中,所有的猜测、操作、测量、计算、归纳、验证等环节都来自于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的求知欲,而这就是笔者所想追求的理想课堂。
参考文献:
[1]马元魁,张天平,张丽丽.无穷级数引入的教学设计[J].高等数学研究,2016,(3).
[2]盛男.《圆的周长》教学设计[J].中国校外教育,2014,(10).
[3]游家水.从学生认知水平入手 用矛盾运动规律教学——《圆的周长》的教学设计与思考[J].教育导刊,2014,(1).
[4]张瑞娟,李桂梅.谈谈《圆的周长》的教学设计[J].黑龙江教育,2001,(Z1).
[5]杨杰军,克珠.“圆的周长”教学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00,(8).
[6]盛男.《圆的周长》教学设计[J].中国校外教育,2014,(10).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