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财贸学院,广东 广州 510300)
近年来,国务院和教育部相继发布关于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政策文件,将创新创业教育不断推向深入落到实处。依托专业优势创建工作室,共同完成设计项目,这不仅是一种全新的创业教育理念,而且是一种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平台[1]。2017年7月6日,中华全国总工会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创建工作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各级创新工作室创建总数将超过10万家,全国示范性创新工作室总数达到300家。同时,进一步提出要使创新工作室真正成为发挥劳模和工匠人才作用,传承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新平台”,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的“攻关站”,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孵化器”,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练兵场”。创新工作室作为一个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已经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实践中体现出了其重要的价值[2]。
本文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商贸专业群的师资、实训、课程等资源整合、优化配置,以融合发展理念联合南储仓储管理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成立创新工作室,打造校企深度融合实践平台。以创新工作室为依托,制定相关保障措施与建议,确保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与教师发展。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等文件的相关精神,专业群是以重点建设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产业结合紧密的若干专业组成的一个集合。专业群建设是高职教育与社会的契合点,也是高职教育办出特色的关键[3]。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立足轻工行业,面向生活产业,紧密围绕全国优质及高水平职业院校的建设目标,积极开展专业群建设与专业优化整合。基于此背景,商贸专业群的构建是以物流管理专业(广东省一流高水平建设专业、省示范性专业、省重点专业)为基础,电子商务品牌专业为特色,市场营销专业为支撑,通过整合资源发挥集群优势,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
2012年12月,商贸专业群构建了社会企业参与、校企一体化的教学企业—现代商务服务中心。该中心通过整合专业群以及合作企业资源开展营销策划、电商托管、快递代理、素质拓展等生产性经营业务,主要承担人才培养、教学科研、师资建设、服务企业、创业教育与孵化等五大功能[4]。然而,从实施情况看,现代商务服务中心更多地倾向于人才培养功能,而其它四方面的功能体现的并不彻底。这样造成的后果是一些功能不断得到强化,而另外一些功能却在不断弱化,形成“效益背反”效应。为克服教学企业的弊端,有必要进一步构建创新工作室,实行校企合作、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专业与行业对接,整合学校、行业、企业、政府等多方资源优势互补和协调发展,促进教学科研、师资建设、服务企业、创业教育与孵化等功能的延伸与扩展,提升专业群的科技创新水平和服务产业能力。
2017年9月,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与南储仓储管理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储集团)联合创建“彭舜章校友劳模创新工作室”。工作室是在广东省物流行业协会的指导下由南储集团彭舜章总裁领衔,成员组成包括南储集团技术骨干以及我校相关部门、不同专业师生。南储集团是一家集有色金属仓储、融资管理、商务信息、运输、冷链等为一体的综合物流服务集团,致力于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和打造特色物流生态圈。彭舜章总裁是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校友,物流管理专家,国内存货担保品管理领域创新模式—商品融资管理“五级风险管理体系”创始人及行业标准的参与制定者,曾获“全国物流行业劳动模范”称号。
本创新工作室的构建是校企合作的又一收获,是整合行、校、企资源实施“创新强校”工程的战略举措。
创新工作室是以全国物流行业劳动模范彭舜章为灵魂人物和带头人,以商贸专业群的特色发展为基础,以机制体制改革为重点,以创新能力提升为突破口,探索培养创新型高技术技能人才和促进教师发展成长的新途径、新模式。
创新工作室的设立,旨在以“创新、发展”为主线,构建“寓教于研平台”、“创新创业平台”和“教师发展平台”,充分发挥劳模的“传帮带”作用,推进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进校园、进课堂,探索行、校、企协同共育创新型高技术技能人才,开展以技术创新、研究成果转化和创新型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等为目的的一系列产学研合作。
构建一个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产业对接、特色明显的创新工作室,包括寓教于研平台、创新创业平台和教师发展平台。借鉴国内外成熟的创新创业工作室经验,通过细致的需求调查和分析,规划出完整的平台逻辑框架和结构,如图1所示。
3.2.1 寓教于研平台
(1)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核心,推进成果导向教学模式,将教育教学改革与科研成果转化紧密结合,以提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为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方法考核评价的指向。
图1 创新工作室建设框架
(2)以“博士引领、团队融合”校企组建产学研团队,组织协同创新项目,明确任务、联合攻关,围绕专业群融合发展的经济社会需求产出研究成果,促进创新能力提升。建立产学研项目管理和绩效分配制度,营造有利于产学研良性循环的环境和氛围。
3.2.2 创新创业平台
(1)以工作室为载体,构建项目化管理体系,校企联合培养、引领学生参与项目开发,创新技术应用、示范性推广共同开发的技术成果。
(2)孵化创新创业项目,保障项目实施的场地、设备等基本条件,并定期组织各项目组开展交流活动。对发展潜力大、有市场前景的项目,工作室可以提供计算机、仓储场地、扫描枪、条码打印机、打包机等,为学生实战经营提供经营场所与办公条件。
3.2.3 教师发展平台
(1)加强师资培养,打造教师发展共同体。实施“青蓝计划”,委派骨干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院校、培训机构进行专项培训,提升技术开发与实践能力;创造条件帮助青年教师制作专业平台课、微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职业技能比赛等活动;支持高级职称人员申报省市纵向或企业横向课题,并在省级物流行业组织、团体或专业刊物上担任职务,提升专业品牌影响力和社会声誉。
(2)以培训服务、科技服务和项目承担为重点,积极服务企业、行业和政府。根据“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战略需要,开展高端技能与企业培训,每年至少完成2个企业培训项目。发挥工作室的资源整合功能,促进政、校、行、企合作,对物流行业标准和技术标准进行完善和修订。
体制机制建设是创新工作室成功运行的关键。因此,需要通过深化组织机构与运行机制,进一步健全资源共享与跨界合作机制,完善人才培养与师资培训机制,构建科研开发与成果转化机制,推行绩效评价与激励约束机制,健全支持保障机制。体制机制建设框架如图2所示。
图2 体制机制建设框架
4.2.1 融合发展,发挥专业群协同集群效应。目前,商贸专业群的整体规划与推进尚处于起步阶段,也缺乏学校提供的配套合作与互动机制,影响了专业群协同创新以及作用的发挥。因此,需要借助于创新工作室载体,开展商贸专业群的融合发展,主要措施有:
(1)创新资源整合。由学术带头人对专业群的教师、教学实训、企业等资源进行统筹,制定统一的发展规划,有效衔接不同专业的目标定位,以专业链对接产业链,优化资源配置,从供给侧突出“差异培养、错位发展”的格局,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集聚体。
(2)创新体系重构。利用工作室平台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的模式,遵循“认知-模拟-实践-自主创新创业”四个层次,设置创新创业课程并分阶段考核给予学分。学生工作实行“双导师制”,即校内专业导师与企业职业导师。针对学生大学三年的发展需求(或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制订专门的人才培养方案,从学生入校开始,通过师生双向选择确定结对师生。由导师深入开展创新能力提升、学习方法和健全人格等教育和引导工作。举办学生创新讲座、创新实践活动和创新大赛。将创新创业培养和毕业论文融为一体,让学生根据导师和个人意愿选择创新项目和创业实践。
(3)创新实践协同。学校鼓励以优势专业为基础建立产业学院,带动相关专业产教融合的发展,由此打造“专业-产业学院-专业群”紧密对接产业群的良性链条[5]。校企联合组建产业学院,深化教学活动与企业生产无缝对接,开展以企业项目为任务导向的课堂组织形式,将创新活动直接植入实习实训。由校企骨干人员组建无界化创新团队,以开展微科研项目和微科技服务鼓励解决企业实际问题。
(4)创新生态循环。培育“行校企-工作室-技术创新-项目孵化-人才培养-教师发展”创新生态圈,高级职称人员出成果以老带新锻炼新人,青年骨干教师速成长扎根学生寓教于研,学生创新创业推动项目孵化和推广。
4.2.2 强化组织,设立工作室全面管理领导小组。在广东省物流行业协会指导下,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牵头,与彭舜章校友所在的南储集团合作,同时,广东轻工职教集团成员有关企事业单位联动,共同组建。
由广东省物流行业协会、南储集团以及学校联合设立工作室全面管理领导小组,由彭舜章总裁担任组长,广东省物流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和财贸学院院长担任副组长,配置专门的办公场地和设施、设备。工作室全面管理领导小组主要负责:(1)负责组织制定工作室的管理制度、人员选聘以及绩效考核细则;(2)负责工作室创新项目的初审、汇总、上报工作;(3)协助学校相关部门组织参与对创新项目的实施、验收和评审等工作。
4.2.3 经费支持,注重人才培养与教师团队建设。创新工作室的建设周期为4年,资助经费限额为50万元。同时,鼓励通过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成果转化等途径获得资金,用于补助创新工作室的建设。资助经费使用应严格执行学校财务管理办法和项目经费管理办法的规定,由工作室负责人统一支配,专款专用,不得挪用。专项资金主要使用的范围包括:工作室办公经费、技术技能创新研发活动补助、技能交流推广费用、设备购置维护费用、学生勤工助学补助及其它工作室建设所需费用。
校级创新工作室在教师评优评先、人才选拔、非教学工作量计算、校内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聘期考核等工作中可按校级项目认定。
学校将在优秀团队遴选、科研项目申报、成果推荐奖励、学术交流与合作、教师培训进修等方面对教师创新工作室成员给予政策倾斜。
4.2.4 成果导向,实施考核评价与激励制度。创新工作室将建立完善的工作室制度、办法,规范运作,面向师生开放,依托项目顺利完成建设任务,并在建设期中形成以下产出中不少于6项项目产出:(1)试点教师挂牌上课;(2)以老带新,培养青年教师不少于2人;(3)团队获省级团队称号;(4)团队成员参加省级以上技能比赛并获奖;(5)团队成员中新增省级以上人才培养对象;(6)指导学生参加技能竞赛,并在省级以上比赛上获奖2项以上;(7)指导学生参加“科技挑战杯”等科技创新比赛,并在省级以上比赛上获奖2项以上;(8)指导师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成功申报创新创业项目2项以上;(9)新增省级以上科研、教改项目2项以上;(10)校级科研与技术服务项目4项以上;(11)获得发明专利授权(第一发明人)3项以上;(12)承担横向科研合作项目,累计到校经费50万元以上。
在职业院校,创新工作室的构建是个崭新也是个重要课题,其探索实践需要集合专业群的优势资源,通过校企共建深化机制体制建设,保障其有效运行和实施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