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疆财经大学 国际经贸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2)
内容提要:对外贸易政策对一国经济发展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本文在阐述了哈萨克斯坦独立以来对外贸易政策发展演变的基础上,分析了对外贸易政策对哈萨克斯坦对外贸易、经济增长、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得出哈萨克斯坦对外贸易政策有效地扩大了对外贸易规模,促使对贸易长期保持顺差;促进了经济总量长足发展,经济长期保持快速增长,但同时也加重了哈萨克斯坦产业结构单一的弊病;对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发挥了积极作用,促进对外投资市场逐年多元化。
对外贸易政策直接影响一国对外贸易规模、结构和差额,间接影响国内经济增长、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独立后的哈萨克斯坦开始实行以市场化为目标的外贸管理体制改革,逐渐取消对外贸的垄断,不断降低关税,削减贸易壁垒,全面开放对外贸易经济活动。主要通过配额、许可证及关税等手段对对外贸易活动进行调整,逐步由保护贸易政策转向自由贸易政策。在1999年经济开始止跌回升之后,日益开放的贸易政策和吸引外资及发展经济特区等一系列开放政策措施开始显现出巨大的政策效应,不仅保持了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和长期顺差地位,也有力地促进了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带动了经济的长期快速发展。俄白哈关税同盟成立后至2015年欧亚经济联盟时期,受同盟国统一对外关税政策的影响,哈萨克斯坦对外关税水平从之前的6.4%提高到10.6%,在制约中国对其贸易发展的同时,扩大了其同盟内的贸易规模。2015年底哈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关税水平开始下降,开放度再次提高,但市场进一步开放的政策效应被国际油价持续低位、本币贬值、汇率波动等诸多不利因素所抵消。本文从哈萨克斯坦对外贸易、经济增长、吸引外资和对外直接投资四个方面探讨哈萨克斯坦对外贸易政策对其经济的影响。
1.哈萨克斯坦对外货物贸易规模在经济复苏之后迅速扩大。总体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92年—2001年,十年间哈萨克斯坦经济从持续下滑过渡到恢复性缓慢增长,对外贸易规模从75亿美元增加到150亿美元;第二阶段为2002年—2013年,哈萨克斯坦对外贸易进入快速增长期,期间除了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大幅下滑外,其他年份均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2013年货物贸易总额达到1335.06亿美元的历史最高水平,是1992年对外货物贸易总额的8倍多;第三阶段为2014年—2016年,2014年开始,在国际油价大幅下滑且持续低位、本币坚戈贬值、汇率波动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下,哈萨克斯坦对外货物贸易额持续下降,2016年下降到近10年的最低水平(见图1)。
图1:哈萨克斯坦1992年—2016年货物贸易进出口额(亿美元)
资料来源:WTO官方网站。
2.哈萨克斯坦对外货物贸易快速增长。独立之初,哈萨克斯坦对外贸易处于非常低的发展水平。但经过24年的发展,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后,哈萨克斯坦贸易规模增速极快,2003年—2008年期间年均增速高达39%。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哈萨克斯坦成为独联体国家中除俄罗斯以外对外贸易规模及增速最快的国家。在世界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从1992年的不到0.05%上升到2016年的0.19%,在世界贸易的位次上也升到第62位。剔除全球性经济危机、石油价格暴跌以及哈萨克斯坦本币坚戈严重贬值等影响因素,哈萨克斯坦对外贸易规模变化所呈现的阶段性受其对外贸易政策演变的影响显著,特别在俄白哈关税同盟生效后,一系列外贸政策调整有效地促进了哈萨克斯坦对外贸易规模的增长。随着成员国之间贸易壁垒的撤除、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商业规则的逐步清晰,哈萨克斯坦比较优势凸显,对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2011年哈萨克斯坦与俄罗斯贸易额达到304亿美元,与原来少有经济往来的白俄罗斯之间的贸易额也达到了7.26亿美元。而在俄白哈关税同盟生效前的2009年,这两个数字仅为128亿美元和4.17亿美元。在欧亚经济联盟成立后的近几年,主要受世界经济低迷和国际能源价格下降等因素的影响,哈萨克斯坦与俄罗斯和白俄罗斯双边贸易规模有所下降,但相对占比仍有所提高。根据哈萨克斯坦统计委员会2016年统计,哈萨克斯坦与俄罗斯贸易占比为29.8%,中国虽然在经济结构和市场优势方面都远高于俄罗斯,但与中国占比为24.2%,低于俄罗斯5.6个百分比。
长期以来哈萨克斯坦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单一,以低附加值的初级产品为主。20世纪90年代以来,工业制成品尤其是高技术含量的工业制成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例逐年上升,初级产品的比例快速下降。然而,哈萨克斯坦对外贸易商品一直以初级产品为主,尤其以能源、矿产品和燃料为主。2000年—2010年的10年间,初级产品对外贸易份额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有所上升,由56.5%上升到67.5%。2016年哈萨克斯坦对外贸易中初级产品占比减小到54.8%,主要是由于2015年以来国际能源价格下降和坚戈对美元汇率减小,导致矿产品和燃料出口额下降而引起的,并无其他产业对外贸易额显著增加。这与国际贸易商品结构“高级化”趋势截然相反,反映出哈萨克斯坦产业结构单一、产业竞争力较弱等问题仍然严重,外贸政策对贸易结构的调整作用并未显现(见表1)。
表1哈萨克斯坦2000年—2016年对外贸易商品结构
资料来源:根据WTO官方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近年来,哈萨克斯坦贸易政策具有出口多元化导向,鼓励出口市场多元化和出口商品多元化。这一政策导向促进了哈萨克斯坦对外贸易市场的多元化发展。目前,哈萨克斯坦已与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呈现出市场多元化的特征。根据哈萨克斯坦统计委员会2016年统计数据,排在哈萨克斯坦进口前三位的是欧盟、亚洲和欧亚经济联盟,占比分别为39.0%、23.4%和21.9%。同独联体国家贸易额达到174.83亿美元,占比为28.2%;同独联体以外国家的贸易额为444.67亿美元,占比为71.8%。从国别来看,俄罗斯占比为20.3%,位列第一;意大利位列第二,占比为13.4%;中国位列第三,占比为12.7%。出口方面,欧盟、亚洲和欧亚经济联盟是其主要贸易伙伴,占比分别为50.3%、22.4%和10.7%。排在前三的贸易伙伴国分别是意大利、中国和俄罗斯,占比分别为20.3%、11.5%和9.5%。可以看出,近年来哈萨克斯坦对外贸易市场呈多元化发展,但独联体国家尤其是俄罗斯仍是哈萨克斯坦的主要贸易伙伴。对外贸易市场多元化不但扩大了哈萨克斯坦出口商品的市场份额,也增强了哈萨克斯坦抵御国际市场风险的能力。
1.哈萨克斯坦对外货物贸易差额变动分析。从图2可以看出,哈萨克斯坦对外货物贸易差额变动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独立到1994年,恢复经济中的哈萨克斯坦对外货物贸易持续三年逆差;第二阶段是1995年—2002年,出口导向政策效应逐步显现。1995年哈萨克斯坦扭转对外货物贸易逆差局面,首次实现对外货物贸易顺差14.43亿美元,此后一直保持顺差,但此阶段对外其贸易规模较小,且有波动;第三阶段:2003年—2011年对外货物贸易顺差快速增长。得益于日益完善的出口导向政策和持续走高的国际能源价格,2005年开始哈萨克斯坦燃料和矿产品出口额大幅攀升,极大地增加了其对外贸易顺差额,期间,除2009年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对外贸易顺差额下降外,其他年份都保持了快速增长,尤其是2011年对外货物贸易顺差达到历史最大值474亿美元;第四阶段是2012年—2016年,此间,为加入世贸组织,哈萨克斯坦进出口关税进一步降低,但在世界经济低迷、国际能源价格暴跌和汇率剧烈波动的多重挤压下,哈萨克斯坦燃料和矿产品出口额骤减,导致哈萨克斯坦对外贸易总规模持续下滑,顺差规模也相应大幅度减少,2016年减少到十年间的最低水平,几乎与十年前的2005年持平,但仍然保持较大的顺差。由此可见,出口导向外贸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哈国对外货物贸易持续保持顺差。
图2:哈萨克斯坦1992年—2016年对外货物贸易差额(亿美元)
数据来源:WTO官方网站。
2.哈萨克斯坦对外货物贸易差额结构分析。如表2所示,1995年—2016年哈萨克斯坦工业制成品对外贸易差额一直处于逆差状态,且逆差规模持续扩大,从1995年的2.29亿美元扩大到2013年的最高值297.32亿美元,之后的三年持续下降,但2016年的逆差额仍达到131.47亿美元。农产品对外贸易以2005年为分水岭,之前一直是小额顺差,2005年之后,除2008年略有0.02亿美元的顺差以外,一直处于逆差状态,但逆差额较小。燃料和矿产品对外贸易一直保持顺差状态(2004年除外),且持续扩大。其中, 1995年—2003年哈萨克斯坦燃料和矿产品对外贸易差额缓慢增长,顺差规模从1995年的14.41亿美元增长到2003年的86.80亿美元;在经过2004年3.23亿美元唯一逆差记录后,2005年陡增至210.82亿美元,自此至2013年,哈萨克斯坦燃料和矿产品对外贸易顺差在波动中快速增长,2013年实现历史上最大贸易顺差671.5亿美元,是1995年的46.6倍,2005年的3.2倍;但是在随后的2014年—2016年,哈萨克斯坦燃料和矿产品对外贸易顺差额连续三年大幅下降,2016年降到十年来最低水平,仅有256.44亿美元。此外,表2还显示,1995年以来哈萨克斯坦燃料和矿产品对外贸易差额与整体商品对外贸易差额变动走势基本一致。
综上可见,燃料和矿产品出口额的大幅增加形成了哈萨克斯坦自1995年以来一直处于贸易顺差的局面,燃料和矿产品出口是哈萨克斯坦对外货物贸易保持长期顺差的最主要原因。从短期来看,单一的顺差来源直接快速增加哈国的GDP,有效地推动了其经济发展,提高其人民福利;但从长期来看,单一的贸易顺差来源导致哈萨克斯坦经济对外依存度过高,出口商品结构单一,进而使其产业结构失衡难以得到调整。
表2哈萨克斯坦农产品、燃料和矿产品、工业制成品对外贸易差额 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根据WTO官方网站数据计算。
由以上分析可见,受要素禀赋和经济发展条件的限制,哈萨克斯坦选择了资源密集型出口战略,相应的对外贸易政策有效地扩大了其对外贸易规模,促进了其对外贸易长期保持顺差,实现了其对外贸易市场多元化。但同时也导致哈萨克斯坦出口商品以附加值低、产业链短的初级产品为主,出口商品结构严重单一化,国内加工工业衰落,对外部市场依存度较高。哈萨克斯坦从2015年提出经济结构多元化计划后,对外贸易政策也向着完善出口结构的方向调整。哈萨克斯坦在发布的最新国家发展战略规划文件中提出,外贸政策向高附加值、深加工的非原料出口战略转型,这意味着哈萨克斯坦已将进一步提高对外贸易绩效纳入到顶层设计中,转型的成效如何值得跟踪研究。
关于贸易政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经济学家研究认为对外贸易政策间接影响一国的经济增长。一国的对外贸易政策主要通过对进出口额、产业结构、先进技术溢出、鼓励特定产品出口或限制其进口来促进一国的经济发展。本文分别从经济总量、经济增速、经济结构和国民收入几个方面分析哈萨克斯坦对外贸易政策对其经济增长的影响。
1.促进了哈萨克斯坦经济总量显著增长。1992年—2002年哈萨克斯坦年度GDP始终在250亿美元以下波动,没有恢复到独立之初的水平。独立的前四年(1992年—1995年)哈萨克斯坦处于转型时期的经济危机之中,直到1996年其国内经济改革初见成效,哈国国内生产总值首次出现正增长。随后的亚洲金融危机和俄罗斯金融动荡严重打击了正在复苏中的哈萨克斯坦经济,在1998年再次出现小幅下滑。随后三年略有增长,2002年GDP达到247亿美元,但仍未恢复到独立初期水平。2003年—2013年哈萨克斯坦经济规模持续快速扩大(2009年除外)。进入21世纪哈国主要出口产品原油和矿产资源的价格上涨,哈萨克斯坦获得资源红利带来的巨大好处,国内经济持续快速发展。2013年哈萨克斯坦国内生产总值达到历史最高的2366.35亿美元,是独立初期的近10倍;2014年—2016年受国际能源和矿石价格暴跌的影响,哈萨克斯坦出口总额连年锐减,导致其国民生产总值开始出现下滑。但目前哈萨克斯坦仍是中亚五国中经济总量最大的国家(见图3)。
图3:哈萨克斯坦1992年—2016年经济规模与增速(亿美元,%)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官方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2.人均GDP大幅增加,成为中高等收入国家。哈萨克斯坦人均GDP变动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92年—2002年,哈萨克斯坦人均GDP在1500美元左右徘徊,属于低等收入国家水平。第二阶段:2003年—2013年,哈国人均GDP持续快速增长(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略有减少除外),呈逐年递增态势,人均GDP从2003年的2068美元迅速增加到2013年的13890美元,增长6.7倍,步入了中高等收入国家行列。第三阶段:2014年以来受经济下滑的影响,哈萨克斯坦人均GDP锐减,2016年哈萨克斯坦人均GDP已下降至7510美元,仅相当于2013年最高时的54%。但是按照世界银行2015年对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分组的标准,哈萨克斯坦仍属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见图4)。
图4:哈萨克斯1992年—2016年人均GDP(美元)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官方网站数据。
3.哈萨克斯坦经济长期保持快速增长。哈萨克斯坦经济增长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2年—1999年,该阶段哈萨克斯坦经济从持续下滑过渡到恢复期,经济增长率波动较大;第二阶段是2000年—2013年,该阶段是哈萨克斯坦经济社会长足发展的时期。其中,2000年—2007年连续8年保持了8%以上的高速增长。哈萨克斯坦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成为中亚国家中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哈国经济出现负增长,随后4年连续高速增长;第三阶段是2014年—2016年,在国际经济环境恶化、保护主义抬头、原油价格走低不利于能源出口的形势下,哈萨克斯坦经济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哈萨克斯坦产业水平和科技力量相对滞后,以矿产品和油气为代表的能源产业一直担当国民经济发展的脊梁和原动力。独立26年来哈萨克斯坦经济上取得的重大成就,在外因方面,主要受益于国际原油和矿产品价格走高的形势;内因方面,离不开相得益彰的经济政策,尤其是独立初期实施的外贸管理体制改革及其有效外贸易政策,更是极大地推动了对外贸易的发展,从而推动了哈萨克斯坦经济长足发展。如图5所示,1992年—2016年间哈萨克斯坦GDP 与进出口总额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这说明哈萨克斯坦经济增长与对外贸易之间成正相关关系,积极发展对外贸易是哈萨克斯坦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而对外贸易政策极大地推动了哈萨克斯坦经济长足发展。
图5:哈萨克斯坦1992年—2016年GDP与进出口总额变化趋势(亿美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官方网站。
1.对外贸易政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外贸政策通过关税及非关税壁垒措施促进出口产业的发展,进而促进与出口产业相关联的一系列产业的发展。乘数效应是贸易政策影响产业结构从而影响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这一机制很好地解释了哈萨克斯坦对外贸易政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哈萨克斯坦过分依赖于油气和矿产原材料的出口,而这些原材料的关联产业很有限,乘数效应较小。同时原材料价格又极易受到国际价格波动的影响,这就造成了两个结果:一方面国内国际资本聚集于原材料的开采和初加工产业,造成深加工和制造业发展缓慢,产业结构失衡;另一方面,伴随国际油价高涨的经济高速增长,因缺乏合理的产业结构作为基础,哈国经济极易受到外部冲击。
2.三次产业发展变化趋势。从图6可以看出,1992年—2016年哈萨克斯坦三次产业发展变化的趋势轨迹几乎完全相同,基本上都经历了1992年—2001年的低水平徘徊、2001年—2013年的稳步快速增长和2014年以来的持续下滑。同时,一直保持服务业生产总值规模最大,工业生产总值次之,农业生产总值最小的状态,而且相对规模变化不大。虽然服务业产值是哈萨克斯坦国民经济的主体,但哈萨克斯坦服务贸易发展缓慢,服务贸易长期逆差,这也表明哈萨克斯坦服务业整体国际竞争力较差。
图6:哈萨克斯坦1992年—2016年三次产业生产总值(亿美元)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官方网站。
3.产业结构有所改善,但内涵仍不合理。从图7可以看出,独立以来,哈萨克斯坦三次产业结构一直保持“三二一”的结构,但不同产业的具体变化趋势又有所不同。其中,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一直表现为单一的持续下降特点,由1992年的26.7%下降到2016年的4.8%;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在波动中近年下降,主要表现为三个阶段:1994年—2000年,第二产业占GDP比重表现为短期内大幅先降后升的特点,由1994年的占比40%迅速降至1996年的26.9%,2000年又快速稳步回升至1996年的水平;2001年—2010年期间,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小幅先降后升,变化不大,始终保持在40%左右;2011年—2016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国际市场能源、矿产品价格下降的影响,哈国以采掘业为主的能源工业受创明显,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呈明显下降的趋势,从2010年的42.9%持续下降到2016年的33.5%。与此同时,哈萨克斯坦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却表现出与第二产业占比变化阶段相同,变化幅度相似,但变化趋势完全相反的变动轨迹。1994年—2000年,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表现为短期内大幅先升后降;2001年—2010年期间,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小幅先升后降,变化不大,始终保持在51%-55%之间;2011—2016年,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呈明显下降的态势,从2010年的52.3%持续上升到2016年的约62%。2016年哈萨克斯坦三次产业占GDP比重分别为4.8%、33.5%和61.7%,三次产业结构呈现典型的“三二一”序列,较之独立初期产业结构已有明显的改善。尽管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已超过60%,但这只是相对指标,反映的是三次产业间此消彼长的对比关系。实际上由于哈萨克斯坦第二产业并不发达,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较低。哈萨克斯坦产业结构仍不合理,主要问题在于工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制造业落后、服务业发展质量低[注]高志刚,王彦芳.哈萨克斯坦产业结构合理化与经济增长研究[J].克拉玛依学刊,2017(1):26-32.(见图7)。
图7:哈萨克斯坦1992年—2016年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
资料来源:根据世界银行官方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贸易政策代表了一个国家对本国开放性的态度。独立以来的哈萨克斯坦一贯执行外向型贸易政策,总体关税水平较低,对外开放度较高[注]段秀芳.中亚国家现行外贸政策及其评价[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7(3):61-66.。李雨(2007)认为,在对外开放度高的国家中新技术能够得到更快的采用,同时外向型贸易政策可以促进经济发展速度增加,从而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国内生活水平和储蓄率。外向型贸易政策对充分就业和国民工资收入有正面影响。
积极开放的对外贸易政策在促进哈萨克斯坦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动了其国民工资收入的增长。从图8可以看出,哈萨克斯坦国民工资收入大体可分三个阶段,独立初期的1992年—1999年受国内经济持续下滑,哈萨克斯坦国民工资收入持续减少。2000年—2013年,伴随经济的恢复,哈萨克斯坦国民工资收入开始增加并进入快速增长期,2013年国民工资收入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的2122亿美元。期间2009年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哈萨克斯坦国民生产总值大幅下降,导致国民工资收入下降了3.1%。2014年开始,国内经济连续负增长导致国民收入直线下降,到2016年国民工资收入下降了4.5%(见图8)。
图8:哈萨克斯坦1990年—2016年国民工资收入(亿美元)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官方网站。
总之,全面开放的对外贸易政策促进了哈萨克斯坦经济总量长足发展,经济长期保持快速增长;人均GDP大幅增加,步入中高等收入国家;国民收入快速提高,社会福利大幅提升。同时,哈萨克斯坦经济发展的问题也很突出,经济结构单一,产业结构不合理。对外贸易政策在其中起到了微弱的作用,主要原因在于哈国资源禀赋约束下的资源依赖型经济发展战略。
哈萨克斯坦一贯奉行自由贸易政策,其政策实施效果除了促进商品进出口贸易之外,也极大地带动了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只有这样才能改变以资源出口为主的贸易结构[注]张文中.中亚五国的贸易分布、对外投资与贸易政策[J].新疆财经,2014(3):60-68.。为了解决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和技术短缺问题,哈萨克斯坦独立以来,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吸引外资政策,有力地促进了其经济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为了优化调整产业结构,解决出口单一带来的出口过度依赖问题,哈萨克斯坦开始强调出口多元化,出台了《2010-2014年国家工业创新计划》,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随之提出《2015-2019年国家工业创新计划》,意在借此改变经济结构,实现出口多元化。为了解决大量的资金缺口,哈国出台了旨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优惠贸易政策,在吸引国外直接投资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1.从引资绝对量来看,哈萨克斯坦引进外资规模在波动中增长。图9显示,1994年—2016年哈萨克斯坦吸引外资规模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94年—2005年引资规模很小,始终徘徊在50亿美元以下,且呈现前期小额徘徊,后期波动性增长的特点;第二阶段:2006年—2016年引资规模出现前期高速增长,后期快速下降,在高位升降交替波动的特点。期间,受全球金融危机和本币严重贬值的冲击,哈国引资规模经历了三次增长和两次下滑的变化,十一年间有七年的引资额在100~150亿美元之间,其他四个年份中有三个年份都在50亿美元以上。其中,2015年引资额跌至50亿美元,达到十年来的最低水平,2016年再次迅速反弹到90亿美元。
图9:哈萨克斯坦1992年—2016年外商直接投资额与增长率(亿美元,%)
资料来源:根据联合国贸易促进委员会官方网站数据计算得出。
2.从引资增长率来看,哈萨克斯坦吸引外资增长率波动明显。独立前期,受国内外政治环境,尤其是区域经济危机的影响,哈国经济严重下滑,国内引资环境恶劣,致使哈国在1994年—2000长达七年的时间里吸引外资增速缓慢。随着哈萨克斯坦加入欧亚经济共同体,在扩大共同体成员国之间贸易的同时,也极大地刺激了来自非成员国的投资。2001年哈萨克斯坦吸引外资增长率达到121%,此后哈萨克斯坦吸引外资在波动中高速增长。2008年全球遭遇金融危机,哈萨克斯坦吸引外资受到一定程度冲击。但这一时期欧亚经济共同体一体化程度深化,共同体内资本、劳动、商品逐步实现自由流动,使得哈萨克斯坦吸引外资只是出现轻微负增长,并在2011年再次得以恢复到危机后的最高水平。但是随后在世界经济低迷,保护主义抬头,尤其是本币“坚戈”持续大幅贬值的多重重压下,哈萨克斯坦吸引外资从2012年开始连续四年出现负增长,2015年坚戈汇率跌幅为26%,达到近十年来最低水平,此时哈萨克斯坦年度吸引外资金额也达到近十年来最低水平。可见,本币汇率稳定性对吸引外资成效有显著影响。
1.哈国外商直接投资产业分布呈现二三一结构,且高度集中在第二产业。如表3所示,近十年,哈萨克斯坦外商直接投资第二产业占比持续上升,由2007年的45.5%上升至2016年的68.7%,十年间占比提高了23.2%;与之对应地,第三产业占比则持续下降,从2007年的54.4%持续下降至2016年的31%;而第一产业占比略有增长,但仅占0.3%,呈现典型的二三一结构,且高度集中在第二产业。
表3哈萨克斯坦外商投资产业和行业分布
资料来源:根据哈萨克斯坦中央银行数据计算得出。
2.哈国外商直接投资第二产业分布集中在采石和采矿业,且占比保持稳定。2016年哈萨克斯坦第二产业中,外商直接投资的34.1%分布在采矿和采石业,约19.5%投资在制造业,而批发零售、机动车修理等行业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10.9%,建筑业仅占外商直接投资额的4%。从第二产业外商直接投资变动情况来看,2007年—2016年的十年间,采矿和采石业吸引外商投资占比大多在30%以上,比较稳定;制造业吸引外商投资逐年增加,由2007年的5.6%增长到2016年的19.5%;批发零售、机动车修理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占比缓慢增长,由6.4%增长到10.9%;建筑业吸引外资占比变化不大,多数年份维持在4%。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虽然外商直接投资高度集中在第二产业,但第二产业内部投资分布不够合理,投资高度集中在采矿和采石业,制造业投资不足。大量外资投入到采矿业,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严重不足,导致自然资源出口过于繁荣、工业出口减少、制造业衰退。
3.哈国外商直接投资第三产业分布高度集中在地质勘探和勘探业。2016年第三产业占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31%,其中,地质勘探和勘探业占比高达22.7%。即,在第三产业中有73%的外资投入到地质勘探和勘探业。其他第三产业,如运输和储存业、金融和保险业等合计占比约为26%。第三产业内部外资分布也高度集中在能源行业,这进一步加剧了哈萨克斯坦能源行业一家独大的趋势,这不利于其产业结构优化。而代表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的金融、保险、房地产等行业,由于缺少外资支持发展缓慢。
根据哈国中央银行统计,2005年—2016年期间,共有126个国家和地区组织对哈国进行直接投资,位列前10名的国家或地区依次为:荷兰、美国、瑞士、中国、法国、英国、俄罗斯、英属威尔京群岛、意大利和日本,占该时期哈国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78.2%。其中,除了中国和俄罗斯外,都是欧美发达国家,占67%;而位列前两名的荷兰和美国所占比重分别达到29.2%和11.2%。中国对哈国直接投资额在2010年后持续增加,2016年排第4位,但所占比重仅为5.8%(见表4)。
表4 2007年—2016年哈萨克斯坦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国别和地区
资料来源:根据哈萨克斯坦中央银行计算得出。
从外商直接投资的方式来看,哈萨克斯坦外资机构以外商独资企业为主,合资企业为辅;从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规模来看,哈国以小型企业为主,大中型企业为辅。从投资领域看,不同类型企业有所不同。小型外商独资企业的主要投资领域是贸易、汽车以及家用制品修理业;而大型企业则集中于采掘业和加工业。从合资企业的地域分布看,外商独资企业和合资企业主要集中在哈国少数发达城市和地区,如阿拉木图和阿斯塔纳。
总的来看,哈萨克斯坦对外贸易政策对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发挥了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增大;二是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速明显;三是对哈萨克斯坦投资国别和地区呈现多元化趋势。外贸政策的影响在哈萨克斯坦加入俄白哈关税同盟之后表现最明显。首先,同盟本身包括了促进相互投资的内容,推动了区域内资本要素流动;其次,区域内统一市场的建立大幅降低了跨境商品流动成本,为引进较大外资项目提供了有利条件;最后,随着同盟国之间贸易量的增加,贸易对投资发挥了促进作用。同时,哈萨克斯坦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高度集中在能源行业。一方面,能源行业受国际价格波动影响巨大,造成外商直接投资额年度波动较大;另一方面,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资流入能源行业,强化了能源行业一家独大的局面,不利于哈萨克斯坦产业结构优化。
1997年—2016年的二十年间,哈萨克斯坦累计对外投资222.93亿美元,期间有半数年份对外直接投资额为负。2007年哈萨克斯坦对外直接投资额首次为正,随后八年保持正向对外直接投资。直到2016年哈萨克斯坦对外直接资额再次为负,为-53.67亿美元(见图10)。哈萨克斯坦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小是符合本国国情的。对外直接投资规模是综合国力的体现,处于经济转型期的哈萨克斯坦急需吸引外资发展本国经济,不具备大规模对外投资的能力。
图10:哈萨克斯坦1997年—2016年对外直接投资额(亿美元)
资料来源:根据哈萨克斯坦中央银行官方数据计算得出。
1.哈萨克斯坦对外直接投资产业呈现三二一结构,且高度集中在第三产业。2010年之前哈萨克斯坦对外直接投资产业结构还是二三一结构,第二产业占比在50%~60%之间,超过第三产业。但是2013年,哈萨克斯坦第二产业占比陡降至5.3%,第三产业占比则突增至94.7%。哈萨克斯坦对外直接投资产业结构呈典型的三二一结构,且高度集中在第三产业。2016年哈萨克斯坦对外直接投资在第二、三产业的占比差距有所缩小,但第三产业仍高达86.8%,第二产业占13.2%,而第一产业占比不到0.01%,可忽略不计。可见,近十年哈萨克斯坦对外直接投资产业(行业)分布出现较大变动,大量投资从第二产业专转向第三产业。
表5哈萨克斯坦对外直接投资行业分布情况
料来源:根据哈萨克斯坦中央银行官方数据计算得出。
2.对外直接投资第二产业分布变动剧烈,采矿、采石业萎缩严重,建筑业投资小幅增加。2007年哈萨克斯坦对外直接投资在第二产业中高度集中在采矿、采石业以及批发、零售、汽车和摩托车维修业,占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比重分别为22.1%和24.9%。到2016年这两大行业占比急剧下降到0.1%和3.1%。这是国内国际双重挤压的结果,一是国际油价和本币汇率暴跌,哈国国内国民生产总值持续下降,经济不景气,缺乏对外直接投资资金;二是国际油气和矿石原料价格大幅下降,投资收益得不到保障,因而哈国缺乏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力。因此,哈国对外直接投资在第二产业中仅建筑业占比有小幅增加。
3.对外直接投资第三产业分布变动较大,近年来主要流向专业、科学和技术活动。2007年哈萨克斯坦在第三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金融和保险活动行业,占第三产业投资总额的26.7%,随后其占比剧烈波动,2016年这一占比下降到7.4%。而“专业、科学和技术活动”占比则由2007年的5.2%大幅增长到2010年的38.1%,进而到2013年的71.9%,尽管2016年有所下降,但仍然占57.1%,在第三产业中占绝对比重。而在“专业、科学和技术活动”行业的投资几乎都集中在“总部及管理咨询活动”,这说明哈萨克斯坦对外直接投资更多地侧重于跨国公司的总部经济。此外,除2016年对家庭雇佣、生产和服务活动行业投资额增长较快,达到14.2%以外,哈萨克斯坦对第三产业其他多数行业的投资占比都非常小(见表5)。
1.哈萨克斯坦对外直接投资市场已形成多元化格局。2005年哈萨克斯坦对外直接投资国别地区只有24个,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到2016年哈萨克斯坦对外投资国家和地区已达到82个,对外直接投资市场已形成多元化格局。
2.哈萨克斯坦对外直接投资国家高度集中在荷兰。哈萨克斯坦对外直接投资额排在前10位的国家和地区依次为:荷兰、英国、俄罗斯、爱尔兰、英属维尔京群岛、新加坡、土耳其、美国、瑞士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哈萨克斯坦中央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05年以来,哈萨克斯坦对外投资年均1亿美元以上的国家共有12个,2005年—2016年荷兰作为哈萨克斯坦对外直接投资第一大国,投资总额达到739亿美元,占对外投资总额的63.8%,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和地区。
总体来看,哈萨克斯坦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较小且波动较大,1997年—2016年以来有半数年份对外直接投资额为负。由于全面对外开放的贸易政策,商品出口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较低,这相对降低了商品出口成本,同时也减少了企业为寻求降低成本而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在产业分布上,哈萨克斯坦对外直接投资近年快速从第二产业转向并高度集中在第三产业,哈萨克斯坦在第二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占比很小,在第一产业的对外投资几乎是空白,说明哈萨克斯坦在制造业和农业领域的竞争力很弱。
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通过对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可以利用东道国的技术资源优势获得逆向技术转移,并向母国返流和传递,进而促进母国企业、产业和国家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近年哈萨克斯坦对外投资市场日趋多元化,高度集中在欧美发达国家,这将有利于推动哈国国内的技术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