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向丽
(云南大学 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昆明 650091)
旅游经济效益是指在对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对旅游进行开发,是指在旅游经济活动过程中劳动占用与效果产出间的比较。其中劳动产出是指生产过程中,旅游业相关部门所消耗与使用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费用。自从“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旅游业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为了使旅游业能够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旅游经济效益。
不同地区旅游资源的不同,对旅游产业经济效益具有明显影响。考虑到各省所拥有的旅游资源存在差异,因此省际之间的旅游发展状况也不尽相同。因此,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结果的基础上[1-5],创新性的提出采用因子聚类分析法,对各省的旅游竞争力进行评估,并根据旅游竞争力高低分析各省旅游经济效益。得到了影响各省旅游经济效益的主要原因。
当有p个指标Xi(m<p)可能受到m个公共因子Fj(J=1,2,...,m)的影响,另有其他影响因素ei(i=1,2,...,p),建立的因子分析模型为:
或者:
因子分析法是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法,其主要内容就是对研究对象的复杂变量进行提取,得到公共因子[6],并根据公共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与以公共因子的方差作为权数得到的乘积之和建立得分函数。
公式(1)中,aij表示公共因子的载荷,aij的绝对值越大,Xi对Fj的依赖程度越高,ei表示对Xi造成影响的特殊因子;公式(2)中,A表示由aij组成的公共因子的载荷矩阵[6]。
第i个公共因子的得分函数为:
公式(3)中,eij表示经过标准化的公共因子得分矩阵的元素,xi为标准化的指标数值,Fi的数值越大,表示第i个公共因子的得分越高。
聚类分析是依据研究对象或指标的数据特征而进行分类的分析法。采用聚类分析法需要有大量的研究对象,在不参考任何依据的前提下,根据研究对象的特性对研究对象进行合理分类[7]。
聚类分析法有Q型和R型两大类,可以应用于不同的研究对象,Q型的研究重点是利用变量对研究样本进行分类,即样本聚类;R型的研究重点是依据变量之间的关系对变量进行分类,即变量聚类。本文立足于因子分析得出结果,并根据各省的旅游竞争力的公共因子评价得分进行聚类分析,由于此处是对样本进行分类,因此采用Q型聚类分析[8]。
运用聚类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分析时,若是研究的对象过多,则聚类分析的评估结果的准确性不足。因此,本文在进行聚类分析前,首先运用因子分析法对研究样本进行降维处理,通过一个主变量代替多个相似变量,并根据主变量来确定权数。经过因子分析降维处理的变量再进行聚类分析,最终的定量评估结果的准确性会得到大大的提高。本文利用因子聚类分析法,能够有效地体现各省的旅游特征和价值,对各省旅游竞争力进行合理划分,进而分析各省旅游经济效益情况。
各省旅游竞争力强弱的判断是通过多方面的数值来体现的,例如各省的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环境、旅游基础建设水平、服务产业发展水平等,这些综合指标具有直观性、科学性等特点,指标的获取条件如表1所示:
表1 各省旅游建设评价指标
由表1中的指标获取方式可知,有一部分指标,例如各省人均生产总值、第三产业在总生产总值中的占比、图书及杂志的销售数量、历史名胜古迹的数量、国家5A级景区的数量、自然保护区数量、旅行社数量、垃圾处理率等,可以直接从《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库中获得[7]。另外一部分指标,例如地区发展水平、经济贸易、服务产业发展水平等,需要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的数据进行计算得到。资本开放度程度,由各省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金额占各省生产总值的比率表示;对外贸易开放程度,由各省商品出口总额在各省生产总值中的占比表示;超市及餐饮店的发展水平,通过各省超市及餐饮店的生产总值在各省生产总值的比率表示;邮电通信业的发展水平由邮电通信的发展水平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占比表示。
首先探讨旅游产业的发展对各省经济增长带来效益的合理性。要想实现旅游经济的目标增长,首先必须确保旅游产业的生产成本达到最小化,而旅游产业生产成本的高低,是由各省的自然旅游资源的丰厚程度决定的[8]。由于各省区之间的资源差异决定了各省旅游产业的不同,因此开发旅游产业所需要的资本也不相同。对于拥有雄厚投资资本的省区,可以开发一些资本密集型的高档旅游项目,这些旅游产业利益丰厚。对于自然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应当加强城市基本旅游基础建设,依靠自身的文化底蕴吸引大批游客,这类旅游项目的开发,必须在延续该地区文化氛围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除此之外,还有一种以自然风光取胜的旅游景点,这类旅游景点对自然环境的要求较高,且不适宜单独旅游,因此必须确保安全措施的完善。对于投入资本少、自然资源贫乏但是具有独特民族特色的地区,只能依靠当地的劳动力来发展旅游产业,带有民俗文化与风情的传统表演、手工艺品和传统美食等,都是增加该地区旅游经济利润额良好手段。这类旅游产业不仅能提高地区经济,而且能促进民族融合,因此可以借助政府的力量来扩大发展。然而,还有些地区既没有足够的资本投入,自然资源也不丰厚,也没有极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只能发展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旅游产业。
根据上文分析结果,发现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较适宜发展旅游产业,且这类旅游产业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可能。因此,本文重点对我国各省区的旅游资源优势进行评估,采用的比较优势指标为,各省旅游资源在全国旅游资源中所占的百分比与该省的旅游投入资本、劳动力水平在全国所占的百分比的几何平均数之间的比值。其计算方法为:该省的旅游资源比较优势值=该省的旅游资源在全国的占比/(该省旅游投入资本在全国的占比×该省劳动力水平在全国的占比)[9]。分析该公式可以看出,比较优势的比值越大[10],则该省的自然旅游资源相比于投入资本和劳动力水平更具有优势;当比较优势的比值越小,则表示该省的旅游资本投入和劳动力水平相比于该省的自然旅游资源更加具有优势。我国各省的比较优势值如表2所示:
表2 各省旅游资源优势比值
通过对表2的计算结果进行分析,优势比值越大的省区,在发展旅游产业时应注重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优势比值越小的省区,说明该地区的自然资源匮乏,因此在发展旅游产业时,需要加大旅游投入资金,或者运用地区的劳动力资源,大力开发资本密集型或劳动密集型旅游项目。
社会经济和旅游产业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对2011—2015年间的旅游产业基本情况进行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2011—2015年间我国旅游产业基本情况统计
运用上文所述的因子分析法对选取的几个省区的旅游产业的评价指标进行分析,通过SPSS统计软件,得出的各省旅游竞争力因子分析评估结果如下页表4所示:
表4 各省旅游竞争力因子分析评估结果
根据上文关于旅游竞争力的因子分析结果,根据旅游竞争力因子分析评估结果将31个省市分为4个部分的聚类树形结构,探讨全国各省的旅游竞争力的差异[11]。
第一部分省市为旅游产业较为发达的地区,例如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天津等省市,这类省市的共同点就是地区发展水平高,居民文化素养高,拥有多个旅游风景区,交通便利,城市基础建设较为完善。第二部分省市的旅游综合水平最高,例如浙江、福建等省,各项指标的发展都比较超前,整体发展水平较为均衡化。根据表4的具体数值,对于第一部分的省市还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北京、上海、天津为一类,江苏、广东为一类。这是由于北京、天津、上海这类城市人口过多,交通状况不好,不利于游客往来。
其余一些省市的各项评价指标的评估得分都比较低,将这些省份分为两部分,吉林、黑龙江、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为第三类省市,重庆、安徽、山西、贵州、甘肃、陕西为第四类,另外还有西藏和海南两个省,不属于上述任何一个分类。这些省市是根据各个省市的经济发展和独特的地域风貌来分类的。第三类省市在生态环境和公共交通方面比较有优势,第四类省市的旅游景点比较丰富,人文素养也高。
各省市旅游产业经济效益的高低取决于该省区旅游产业竞争力的高低,而旅游竞争力的高低又取决于地方自然旅游资源的丰富程度,旅游资源丰富的省市更加能够吸引游客。如北京、上海、天津这类大城市,尽管没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但是地区的经济发展较为强盛,有足够的旅游投入资金,能够开发资源密集型的旅游产业,从而成为旅游发达的地区。而一些自然旅游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例如四川和云南由于地区的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原因,旅游产业发展始终比不上北京、上海等城市。事物都有双面性,北京、上海这类大城市由于人口太多,造成公共交通的拥堵状况,这些因素也限制了旅游产业的发展。
本文利用因子聚类分析法对旅游竞争力进行评估,同时分析我国旅游现状,通过分析发现:我国各省的旅游竞争力具有一定差异性,且各省市旅游产业经济效益的高低取决于该省区旅游产业竞争力的高低,影响各省旅游经济效益的主要原因有各省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环境、公共交通建设等,各省要根据实际情况,从这些因子方面对旅游产业进行调整与完善,提高旅游产业的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