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论语》的开篇,相信大多数中国人即使没看过全篇《论语》,也背得出这句话。并且我们的父母,以及我们做了父母之后,还会经常拿出来激励孩子:“你看,孔圣人早就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所以学习应该是很高兴的事……”。“说”在此是“悦”之意,就是开心、精神愉悦。但是,估计大多数非天才型学子都对这句话有所困惑:十几年寒窗,学习真的是一件很苦的事,哪里“悦”了?!我家娃今年升入初三,每天披星戴月不说,一天十几个小时在校学习,回家后还要弓着身子在灯下写几个小时的作业,倒在床上就人事不知了。每月大考小考不断,各科卷子迅速地堆积起来,原来用来装一学期卷子的文件夹,这会儿不到两个月就满满当当了。看起来真的不怎么“悦”,是很苦。再想想自己的学生时代,虽然没有现在这么大压力,但也从不敢说很轻松。南怀瑾在《论语别裁》中甚至开玩笑地说:“孔子因此便可以作圣人了,那我是不佩服的,连大龙峒孔子庙我也不会去了。”
那么,学而时习之,到底是在说什么,才会“时习”而“悦”呢?南怀瑾认为,通读了《论语》之后,再回顾开篇这一句,就知道孔子在此所谈的“学”,不是文字,也不是知识,而是指从人生经验上来,做人做事上体会出来的学问。这么说来便可知,这样的“学”,不只是在书本上念来的,而是在生活中形成的。这和孔子在后面所谈到的“观过而知仁”相互呼应,是他的研究方法:随时随地有思想,随时随地去观察和思考,有体验和反省,就是学问。开始这也不容易,但是当我们能体会到通过这种方式让自己不断进步和成长的时候,就会“不亦说乎”了。因此,当婴儿学会把手指放进嘴里,学会翻身和走路;当幼儿学会自己吃饭,学会玩游戏,我们都能感受到他们发自内心的那种喜悦,和对不断体验到自己获得了这些“学问”的乐此不疲。而我们呢,当学会了一种新厨艺做出了孩子爱吃的菜,想出方法解决了工作中一个棘手难题,看到一篇文章对人生有“茅塞顿开”之感时,都会由衷地开心、喜悦,有成就感。这可能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而时习之”吧!所以,学习绝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和书本间完成,如果洞悉儿童学习的本质,我们会发现每个孩子都是学习者,都在如饥似渴地学习着这个世界上的万事万物。
其实,说到孩子长大之后的在校学习,它依然可以是快乐的。这并不是瞎扯,关键在于我们该如何去理解“快乐”这个词。快乐可以来自物质或感官刺激,但那通常是短暂的,稍可延长和值得回味的快乐就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哪怕是读完一部长篇小说,或是精心呵护下的植物开花结果。所以更長久、更深层次、更能影响人一生的快乐,是通过汗水、泪水,通过不断挑战和战胜自己的勇气,通过披荆斩棘的努力而获得的。这样的快乐其实就藏在孩子们要努力完成的十几年学业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