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伟
(四川省德阳市人民医院,四川 德阳 618000)
低分子肝素在临床上的主要用途为抗血栓治疗,是临床上常用的溶栓抗凝剂,具有抗血栓持久、安全性高的优势[1,2],低分子肝素是由普通肝素分解强化而来,都能够有效抑制血栓的形成,但是低分子肝素的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长,能够有效降低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但是良好的皮下注射措施是预防皮下出血和疼痛的关键[3]。在本次研究中,选取近1年入本院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治疗的8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分组实施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现结果如下。
1.1.1 资料来源与分组
选取80例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治疗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其中,深静脉血栓的患者最多(68例),还有少数保胎的孕妇(12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患者的男女性别比例为22/18,年龄在33-75岁,平均年龄是(58.48±2.13)岁;实验组患者中的男女性别比例为21/19,年龄在31-75岁,平均年龄是(59.43±1.64)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临床基本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可以进行比较。
1.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患者年龄均低于76岁;②患者临床资料完整,自愿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且获得本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和认可;③无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
排除标准:①患有过敏性疾病的患者;②患有其他血管疾病的患者;③患者的临床治疗依从性低,或者未在本院坚持治疗的患者[4]。
改良后进针方法为消毒后,医护人员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捏起患者的皮肤形成褶皱,在最高点垂直进针,回抽无血后缓慢地注射药物。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措施,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预防性的护理措施:(1)预防皮下出血是注射的首要技巧,采用左右两侧腹外侧壁交替进针的方法,进针的部位在脐周围2cm外,垂直进针有利于药物的渗透和吸收,降低皮下出血发生的几率,在注射完成后,按压注射部位5-10min,低分子肝素注射的首选部位为腹部,因其组织疏松,皮下组织血流丰富,注射的药物容易吸收[5];(2)注射部位如果每次都重复,会损害毛细血管,容易增加皮下出血的可能性,出现硬结节,影响药物的吸收;(3)按压的深度以1cm为宜,按压时间的长短和药物吸收量密切相关,时间延长,有利于药物的吸收,减少皮下出血的几率[4];(4)为了缓解患者的顾虑和紧张等负面情绪,医护人员要主动和患者进行沟通,耐心倾听患者的诉求,并对其耐心的讲解和劝导,帮助患者分析出现心理压力的原因,及时开导患者,告知患者及家属注射低分子肝素的重要性,使用鼓励性的语言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5)患者在用药期间加强对患者的监测,观察患者是否出现硬结节、皮下出血等不良反应,密切监测患者血小板计数和凝血功能[6];(6)发现血肿的患者,应该立即报告主治医师,并在血肿部位持续按压半小时,可用冰敷,防止出血,同时避免冰敷冻伤患者[7]。
比较两组患者的皮下出血发生率、局部疼痛评分和患者的满意度。采用视觉模拟量表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0-10分的计分方法。分数越高,疼痛程度越大[8]。
所有数据均进行准确核对和录入,采用SPSS 17.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²检验。P<0.05为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患者的皮下出血发生率为2.50%,低于对照组发生率12.50%,两组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皮下出血发生率比较
实验组患者的局部疼痛评分为(1.24±0.34)分,低于对照组的分数,两组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局部疼痛评分比较
表3 两组患者满意度的比较[n(%)]
实验组患者的满意度为90.00%,比对照组高20.00%,两组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3:
低分子肝素通过抗凝血酶Ⅲ及其复合物的结合加强抗凝血酶Ⅲ与凝血因子的灭活,从而达到抗血栓的临床疗效[9]。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外科手术后预防血栓的形成、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以及腹部手术等,受到进针角度、注射药物过快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患者容易出现皮下出血、疼痛等多种副反应[10],因此,对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实施有效的预防措施尤为重要。在本次研究中,选取本院近1年的80例需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实施改良的注射方法,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护理措施,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预防性的护理措施,结果表明预防性的护理措施可以降低皮下出血的发生率,减轻患者的疼痛,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在临床上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因此,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